呷哺呷哺是国内第一大休闲小火锅连锁品牌,市值和火锅巨头海底捞1400亿相比整整差10倍,市值140亿。
和海底捞定位中高端用户的社交场景不同,呷哺呷哺定位在一人食的快餐单人火锅,主打性价比。客单价上,呷哺呷哺是海底捞的一半,50元左右,开店数量却是海底捞的近两倍。
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亿方大厦二层的呷哺呷哺苏州街店,看看他们的真实经营情况如何?
实地探店
环境:门店在苏州街地铁站B口旁边的二楼,有独立的入口和台阶。店铺有200平,两张大吧台和约十张散桌,一共能坐72人。
服务:店里有20个左右的员工,以阿姨居多,都比较亲切热情服务周到,进店有服务员引领,会主动介绍优惠套餐。点多了会建议删减,说不够可以随时再加。店内没有卫生间,需要去楼下的肯德基上卫生间。
食材:两个人点了一个番茄锅底和菌汤锅底,汤的味道不错都可以直接喝。羊肉和鸭肠味道不错,蔬菜可以选种类拼盘比较新鲜,小料有20种可以自己调制,呷哺自制味增酱有麻酱和鲜辣两种。两人一共消费128元,味道不错性价比很高。
等位:周三中午十二点到店,不用等位直接在吧台入座点餐。当时在店客人14人 ,1点20吃完离开时,店里有21人还在用餐。
呷哺呷哺靠什么火起来的?
呷哺呷哺由出身于珠宝世家的台湾人贺光启创立于1998年,当时老北京火锅主要还是以木炭为燃料的铜火锅,顾客大多三五成群在同一锅里用餐,台湾已经开始流行用电磁炉加热的吧台式分餐火锅,方便快捷,能照顾到每个人不同的口味,还卫生。
于是,贺光启将这种模式带到大陆。不久,第一家快餐火锅店——“呷哺呷哺”(闽南话是“涮锅涮锅”的意思),在北京西单正式开张。
但事情并没有像贺光启想象中发展的顺利,一人一锅的新兴火锅并没有受到顾客青睐,再加上台湾口味的底料难以迎合北方人的口味。很长一段时间里,呷哺呷哺一天也卖不出3个锅,几个月下来卖的还不到60锅。
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一场非典却成了呷哺呷哺翻身的转折点。
2003年,非典来袭,做实体的基本上十店九关,但呷哺呷哺的一人食火锅却受到了追捧,很简单,就是因为分餐制。那段时间,呷哺呷哺创下了日客流量2000位的就餐记录,日翻台高达11次。
对于创业来说,时机有时候是决定性的因素,比如海底捞张勇,如果他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下进入火锅市场,也不会做的这么好,呷哺呷哺当年的跳跃式发展也是时机给了呷哺呷哺一人食火锅的最好契机。如果没有那段时间,全民极度紧张卫生情况,或许到今天,呷哺呷哺都无法流行。
成功光有时机还不够,要知道,在十几年前的火锅市场,一人食的小火锅不只有呷哺呷哺一家,很多传统的老北京火锅也有单人锅。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呷哺呷哺了呢?
那是因为呷哺呷哺还有第二点,定位至关重要,就是“人均不到50元的极致性价比的快餐火锅”,这也奠定了它在火锅市场的行业地位。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上市,成为餐饮连锁火锅第一股。
呷哺呷哺赚钱吗?
根据2018年呷哺呷哺财报计算,2018年呷哺呷哺餐厅总数934家(含48家湊湊),总收入4734.1百万元,单店平均年营业额约500万,相比2017年平均同店销售额提升2.3%,其中北京地区同店销售额提升2.7%。
从财报来看,呷哺呷哺的单店盈利能力良好,记者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呷哺呷哺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且管理层和和核心员工都来自麦当劳团队,运营管理、产品研发经验丰富。这让呷哺呷哺拥有了标准化的物流体系、产品体系和极强的门店管理运营能力。比如,高水平的客流测试和高质量的ERP系统,从选址开始到数据精确测算客流量,得出一个合理订货量,这样既降低了库存损耗又保证了食材新鲜。通过高效运营使得呷哺呷哺的净利比海底捞还高0.1%。
第二,成熟的原材料供应链和密集开店策略,让呷哺呷哺拥有高品质、标准化的食材,最关键的是,拥有极大的价格优势。这也是呷哺呷哺能够做到人均客单价50还能够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高度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三级配送体系保证品质,呷哺呷哺设置了全国总仓——区域分仓——运转中心三级网络架构。全国总仓以及华北区域分仓设置在北京,华东区域分仓设置在上海,天津、沈阳、石家庄设置了运转中心。根据当地市场门店数量、布局、食材消耗量以及配送成本综合考量建立配送网络。
第四,“吧台+卡座”的就餐场景,让呷哺呷哺的一人食火锅拥有2.8次的翻台率。虽然低于海底捞5次的翻台率,但在火锅这个行业已经是位列前茅。
以上4点,也让呷哺呷哺真正做到也是唯一一个做到了火锅行业的快餐品牌。
不过,小编在实地探访的时候,也发现了和财报中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当时是周三中午12点,中关村周边写字楼密集,有长远天地、西屋国际、亿方大厦等,白领人群众多,再加上位于地铁口边上,人流量大。按理来说应该是就餐的高峰期,呷哺呷哺排队应该是常规现象。但小编在的时候,店内才20多人,上座率较低。
另外,呷哺呷哺和海底捞下沉二三线市场策略不同,未来的发展策略仍然是深耕一二线城市,这与小火锅的消费场景更适合经济发达区域有关。但目前一线市场火锅的竞争环境非常激烈,产业链供应商也非常成熟,蛋解学院有一位在重庆从事小火锅的品牌,客单价能做到25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呷哺呷哺未来是否还能长期保持行业前列的地位,我们必须打一个问号。
或许这也是呷哺呷哺急求转型的重要原因。
在转型这件事情上,呷哺呷哺做了三件事情:
升级呷哺呷哺,比如VI升级打造高颜值,外观上呷哺的装修越来越像网红快餐店,简约又时尚,内部装修一改原来的流水线风格,加入了更多文化元素,从原有的快餐向轻正餐过渡。如呷哺呷哺上海日月光、武汉升级版旗舰店等门店;
尝试延伸消费场景入局外卖,推出食材外送即食火锅业务“呷煮呷烫”,发展新兴外送品类;
从2016年开始做了另一个大火锅品牌——湊湊。
借湊湊进军高端火锅,呷哺还没摸清门道
2016年呷哺呷哺推出了对标海底捞正餐火锅品类的中高端火锅品牌“湊湊”。针对白领人群的聚餐场景,开创火锅+茶饮新形式。
记者实体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中关购物中心417湊湊火锅·茶憩海淀黄庄店,一起来看看它的经营状况是否如媒体报道一般的差。
环境:靠近电梯口,店铺约300多平,31张桌子能坐130人。古香古色的新中式装修风格,主色调为黑色,桌之间有简单的小隔断,灯光很暗,座位、过道之间空隙狭小。用的是煤气灶烧火,店里有明显的煤气味,加上空调不是很给力,感觉很压抑闷热。
服务:叫完号排队等待过程中问大概还需要等多久,服务员直接说不知道,态度冷漠。菜单和手机上自助点单系统的不完全一样,在用餐1个多小时过程中有服务员过来两次主动加汤底,一次在我们快吃完的时候端着豆腐和鸭血(辣锅里鸭血和豆腐可以无限续)。送了两份沙冰,说是送,但结账完发现是收费的每份1元。结账单上有2份梅子茶冻收费2元,但是并没有上。还有个优惠自助服务费16元,问了说是小料自助费用。
食材:我们两个人去,点的是番茄牛膝骨+台式麻辣鸳鸯锅,番茄锅里有一大块牛膝骨,带有牛筋,汤的味道还行。一共点了6个菜,菜品比较新鲜,味道一般,小料有二十多种。
等位:周二晚7点到店,有十几个人在排队等位,我们叫的是2人桌,前面有2桌,在外面的凳子上等了1个小时,8点多开始入座。因为没有2人桌,所以坐的是4人桌,9点多吃完的。当时离开时店里约有50人还在用餐。
总的来说,湊湊虽然是呷哺的高端店,从价格到产品上都对标海底捞,甚至也在对对标海底捞的特色“服务”层面,但通过实际体验下来,感觉菜品、服务、味道都普通,至少不太符合小编安徽人的口味,但价格却比海底捞客单价贵一些,湊湊客单价130左右,两个人消费了256元。
当然,也有亮点,比如湊湊茶饮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线上月售5823单,单价22元左右,口感属于一点点(平均定价在13—18元)、贡茶的档次,味道不错。2018年,呷哺在北京环宇荟和上海开设了两家茶饮店——茶米茶,都是直营店。
那为什么主打高端的湊湊消费体验却不好?我们来拆解拆解。
目前,火锅市场主要以川渝火锅、北派火锅、粤系火锅为主。川渝火锅是中国最主流的火锅派系,市场占比近64%,基数庞大且市场潜力最大,单店平均浏览量远超其他品类,并且保持持续增长。而湊湊主打的是台式麻辣火锅,消费者的认知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高。
大火锅天然带有社交属性,营造氛围至关重要,与呷哺呷哺原有一人食小火锅的快餐式文化基因截然相反。从财报数据来看,湊湊的表现也很差。截至2018年12月31日,湊湊餐厅48家,营收增长374.9%,占集团年收入12.0%,经营利润6480万元,刚刚实现扭亏为盈。另外,湊湊主打强社交属性,顾客平均用餐时间更长,通过探店观察大致测算,湊湊的翻台率最多为2次。
呷哺呷哺成立于火锅行业刚好开始流行的90年代,主打吧台式单人小火锅让它在非典时期神奇逆袭,之后靠着50元左右的高性价比成功上市雄霸快餐火锅市场。
据财报计算呷哺呷哺单店是盈利的,但在探店过程中发现客流量并没有那么高,消费者对呷哺呷哺的选择意愿较低,所以呷哺呷哺也在积极转型,VI升级打造高颜值,拓展更多消费场景入局外卖。为了提升客单价和翻台率,又推出对标海底捞的中高端新品牌“湊湊”,开创火锅+茶饮新形式。
但湊湊在菜品、服务都被海底捞吊打,探店体验并不好,通过测算湊湊的翻台率并不高,每天最多为2次,远低于海底捞的每天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