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果冻世界——后篇:幕布

2019年6月9日  来源:天才在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提供人:sizhuo82......

48.果冻世界——后篇:幕布

“我不是很清楚大多数人在受到那种全新世界观的冲击后,会有什么情绪反应。不过我基本能想象大致几种,无非是:震惊;愤怒;不屑;嘲讽;谩骂;不解;困惑;赞叹;悲哀;质疑。也许还有更多吧?而我属于质疑的那种。这个质疑不代表不相信,而是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当然了,如果能给出一个最直观的实例肯定会令人信服。这也就是魔术师为什么在过去被称作魔法师、幻术师,同时还有可能为皇家服务的原因。”

“但是魔术,毕竟是魔术。当我们的技术发展到可以揭开谜底的时候,不管那是化学也好,物理也好,手法也好,就会对此不屑一顾。所以,我们不能责怪魔术师对于背后那个真相的保密。”

“但是,如果有一个永远解不开的魔术呢?魔术师已经不在世了,至今都没人知道那些是怎么做的,至今都没有谜底,用无数种方法和现代技术都不能重现,那么,那个魔术会不会成为传说?或者,那个魔术干脆就被否定:那只是一个传说罢了。”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被否定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这是物质世界。”

上面这段话,是第二次见到她的时候,她说的。

在去之前,我花了一个多小时重新听了一遍第一次录音的重点部分。在进门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深呼吸,调整心跳。这让我有点沮丧。

我:“你好,我如约来了。”

她还是盘腿的状态,不过腿上蜷着一只猫,纯黑,没有一丝杂毛。

她:“嗯,你想接着上次的听是吧?上次说哪儿了?”

我:“果冻里的气泡。”

她:“嗯?什么果冻的气泡?”

我有点崩溃:“要不,你再听一遍你上次说的?”

她:“哦,好。果冻那部分就成,别的就不用了,听自己声音有点怪怪的。”

在她简短、跳跃的听了录音之后,说了上面那段话。

我:“我有点懂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组成的,所以也就需要物质来确定,否则就被认为是空谈?”

她:“你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没?”

我:“什么?”

她:“谁都明白,我们的认知,只是脑细胞之间那些微弱的化学讯息和电信号罢了,这个已经是被认同的了。但是却都沉迷在那些电信号和化学信息的反馈当中,不能自拔。”

我:“你是说那部电影吗?《The Matrix》,黑客的那个。”

她:“不,我要说的不仅仅是那样。你留意一下就会觉得很好笑,精神这个东西,我们都承认,但是不完全承认。被物质证实的,我们承认,不能被物质证实的,我们不承认。”

我:“说说看。”

她:“能证实的我就不说了,说不能被证实的吧。你想象一件事情,就说你想着自己在飞吧,别人会说你意淫,说你异想天开。但是你想象自己吃饭,只要不是什么古怪的场合,没人会质疑你。”

我:“你说的是想象力吧?”

她:“所谓想象力,源于什么?思维?精神?不管怎么称呼那个根源,想象力不是凭空来的,有产生想象力的那么一个存在。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想象力呢?你会用进化来解释,就是在大脑里做个预演。比方说你是猿人,你去打猎,在抓住猎物前,先在脑子里想象一下,你该怎么怎么做,然后呢?你就按你想象的照做了,对不对?但是你想象自己伸手一指,猎物直接成为烤肉——肯定实现不了,于是你摇摇那颗并不是很发达的脑袋,然后努力往你能实施的部分去假想,去推演。逻辑上看是这样吧?”

我:“这个没问题啊。但是想象力推进了发展,不对吗?”

她:“没有不对,但是想象力这个东西,非人类独有,动物也有。就说我家小白吧……”

我:“嗯?这只黑猫叫小白?”

她:“有什么好奇怪的?黑猫为什么不能叫小白?就说小白吧,如果小白犯了错,我揍了它一巴掌,它很疼,很不舒服,也许就会想象自己在神气活现的揍我,或者想象自己没犯错,反正是在想象着什么。或者小白在抓乒乓球的时候,有没有事先在脑子里演习一下,然后确定怎么抓,我觉得应该有的。”

我:“猫去抓是本能吧?”

她:“下意识的?”

我:“……好吧,下意识也是思维的一部分,也源于精神方面的那些。”

她:“嗯,现在问题出来了,这些思维,肯定是行为的提前预演。如果你很排斥猫的思维这种说法,就不说猫了,那么就说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用思维预演的,而预演的基础是经验,我们通过活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但是,这个经验还是物质的。你知道狼孩、猪孩的那些例子吗?”

我隐约知道她要说什么了。

她:“说狼孩吧,那些生物学家说人类现在的四肢构造不适应野外环境了,而且不能适应四肢共用的奔跑,但是狼孩的出现,抽了他们集体一个大耳光。狼孩用四肢跑得飞快,不比狼慢。甚至犬齿也比普通人发达,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尿液里居然会有大量的生物信息素,那是犬科动物的特有标志;狼孩鼻黏膜细胞也很发达——他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这是什么?一种适应对吧?为了适应而进化或者说是退化。可是根本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只狼。精神上的认可,直接支配了肉体。”

我:“狼孩都是这样吗?”

她:“我查过,几个狼孩都是这样,如果不用狼抚养,换成别的呢?我很想知道,如果一个婴儿,出生起就被外星人抚养,而那些外星人会飞,而且也告诉那个婴儿:你就是我们中的一员,除了长得不一样,我们都一样,那会不会这个孩子长大就会飞了?”

我:“你还是在假设。你可以假设他飞起来了,我也可以假设他飞不起来。”

她笑:“我是在假设,你不是,你是在根据经验判断。你根据自己的经验下了个定义,而我是在根据狼孩的那些,来假设更多的可能性。好吧,飞不飞的问题不说了,就看狼孩的例子,你现在还不认同精神的强大吗?”

我:“呃……精神是很强大。”

她:“精神可以强大到改变肉体,能够把需要很多代才完成的进化直接完成,根据需要来调整肉体。可是问题再一次出来了:为什么我们的精神,反而又受制于肉体呢?而精神是怎么来的?死了后怎么失去的?是不是真的有灵魂?那到底是什么?”

我叹了口气:“我不知道。”

她:“精神,依托于物质而存在于物质世界,但是并不同于物质,也不属于物质世界。精神,就是那大块果冻里的微小的气泡。”

嘲讽了我一天半的那个问题,终于揭开了面纱。

我:“唔……物质的尽头,是一个精神的世界吗?”

她:“还记得我们前天说的那个吗?几乎所有宗教都提到过的那个‘圣地’,其实那是一种精神所在地。但不同于在这个物质世界所想象出来的那种精神,或者说用物质来看,精神的存在地,是超出物质界限的。精神,存在于不存在之中。”

我:“我想想啊……说白了就是:精神存在于无物质当中。那不是很飘渺吗?”

她:“更大的问题是,我们认可的精神,却又因为物质的原因去否定精神。为什么?这么矛盾事情,怎么就会发生在物质世界呢?你用什么解释?平行宇宙?全息宇宙?超弦理论?或者其他什么学科?”

我:“嗯……这个……”

她:“平行宇宙的问题在于努力想用‘现在的时刻’这个概念去划分过去现在将来;全息的问题在于还是用物质去证明物质;而超弦更夸张,干脆否定那蓝幕前的那条蛇,而认为蛇头蛇尾是一种东西穿越过时间,在用肉眼看不到的速度来回窜。这些不管怎么说,都是限制于物质的,并不是对于物质的探索,而是用物质去证明。所以,我看不上也不接受这些理论。你明白了?”

我:“但是证据……”

她看着我:“我记得那天说过,用这种方法,没有不能解释的事情。你也是过去,也是现在,也是将来。你的精神,可以想象过去,可以分析现在,可以预演将来,但是你的精神又被肉体限制,所以你没办法用现在的眼睛,去看到将来。也所以你的肉体把现在反应给你,造成了一种循环状态——你的精神不属于物质,但是却受限于物质。因为你的精神不属于物质,所有也就只能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到这个物质的世界。你还是不明白的话,我可以打个笨拙的比方:还是那大块果冻,一个微小的气泡受限于当中,被果冻的周围挤压成一定的形状,但是这时候气泡滑动了,滑到另一块区域了,那么气泡的形状就会根据周围的挤压变成了新的形状。这个小气泡对于周围的认知,受限于自己的形状,外面呢?是什么?这一大块果冻的尽头是什么呢?”

我坐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

她:“我这个比方极其不恰当,但是假如你真的听不懂,那么就这么先理解着吧。所谓‘圣地’的存在,绝对不是在这块果冻当中想象的那样。在这块果冻当中,你能到达一个大气泡,就已经很震惊了,但是当你彻底离开果冻的时候……你能明白吗?”

我:“我应该明白一些了。你是说我们的世界,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以及相差很远的距离,其实都是物质,都是一个整体概念,用时间和空间来划分,是一个重大的认知错误。身处在某个状态,才会对于周边的现状产生一种假定的认知。而脱离了果冻的话,仅仅用气泡是没办法表述的,因为不是气泡了,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之前的一切都没任何意义了。是这样吗?”

她皱着眉在嘀咕了一下我刚刚说的:“……虽然不是很完全,但大体上是这样。”

我:“问个别的问题成吗?”

她:“嗯?什么?”

我:“你知道你的追随者自杀了几个吗?”

她:“2个。”

我:“你认为是你的责任吗?”

她:“并没弄懂那些人到底吸收了什么,才是我的责任。”

我:“怎么讲?”

她:“我说了我知道的,我没办法控制别人的想法或者别人的精神,我也不想那么做。我承认有一些追随者送我钱,送我房子,送我别的什么,但是我都拒绝了。我只能说这世上有太多人不能明白问题的根源了。记得一个精神病科医生自杀前,曾经对我说,很想看看物质之外。我当时真的懒得解释了。如果我想的够多,应该问问他打算用什么看?眼睛?但是我没想到他会那么做。也正是那之后,我再也不用种子那个比喻了。”

我:“什么种子的比喻?”

她:“我不想说。”

我:“我很想知道,你也看得出,我是那种质疑的人,对于你说的那些,我并没有完全接受,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以,你告诉我吧?”

她极其认真地看了我好一阵:“我曾经对他说:‘埋葬一个人,意味着死亡和失去。但是埋葬一颗种子,代表着全新的生机即将开始。’”

我:“原来是这样……那个医生理解的问题。”

她表情很沉重:“人的精神,其实是很复杂的,而且根据认知和角度,会产生无数种观点。假设我说我喜欢红色,有人会认为我喜欢刺激,有人会认为我在暗示想做爱,有人会认为我想买东西,有人会认为我其实饿了。但是我并没那么多想法,我就是喜欢而已。反正,如果没有那种承受能力和辨析能力,最好什么宗教都不要信,否则信什么都是会出事的。”

我:“这的确是个问题……”

她:“我说了:精神,不属于物质,谁也没办法去彻底的控制。如果能控制,只能证明一点:那个被控制的精神,是很脆弱地存在于物质当中。”

我:“你对此很悲哀吗?”

她想了好一阵:“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精神,可以让你决定自己的一切,但是你非要认为物质束缚自己了,那谁也帮不上你。物质之外,不见得是好,当然也不见得是坏。现在对于这点,我也没办法判断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我只是看到了,并不是一个体会者。存在于物质了,那就存在着吧。而好奇想弄个明白的人,就去研究好了;惧怕未知不想问为什么的,那就不去追寻;现在没决定到底是不是去探索的,那就先犹豫着。

精神是随心所欲的,那就真正随心所欲吧。在最低落的时候,可以开心;在最得意的时候,可以悲伤,这些都是精神带来的,而不是物质带来的。所以我告诉你,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我没办法用物质的比喻来彻底地演绎精神的问题。我只能揭开魔术师身后幕布的一点点,剩下的事情,我也不知道。”

小白懒懒地抱着她的腿,下巴枕在她的膝盖上,愣愣地看着我。我能看到它的眼睛在闪烁。

我:“谢谢你。”

大约一个月后,某天中午突然接到她打来的一个电话。

她:“还追寻着呢?”

我:“嗯,继续着呢。”

她:“你的好奇心没有尽头吗?”

我:“你对于我好奇心尽头的好奇心,也没有尽头吗?是什么让您想起我了?”

她:“就是因为你的那份好奇心,无意看到一句诗词想起你的。”

我:“谁的?哪句?”

她:“纳兰容若写的那个……”

我:“嗯,知道了,‘人生若只如初见’。”

后记——人生若只如初见

最初网络版截稿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单独截取这一句,有没有什么含义?有。

十四五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这句,认定是个女人写的。再看作者:纳兰容若。哦,女的。半年后才发现他不是女人,而是个清初的官员。这是个引子。

那几年基本沉浸在唐诗的工整简洁;宋词的对仗洒脱;元曲的精巧别致当中——当然我仅仅是形容了表面上的。等到看多了自然想了解那些诗词作者。了解作者后,开始感兴趣那些时代背景。接着一发不可收拾。从人文延续到经济,从经济延续到社会结构,从社会结构延续到政治,从政治延续到宗教,从宗教延续到哲学,从哲学延续到心理学,从心理学延续到医学……后来我发现很多东西到了一定程度,都是环环相扣的。这让当时的我(二十多岁)很惊奇。然后又开始一轮更疯狂的扫荡式阅读。有时候甚至没时间消化,只是记住了。不过也就是那会,养成了一个习惯:忽略掉文字本身,看文字后面的那些东西。不过后来又研究过文字、符号的利奇力量,那是后话了。

再后来开始失眠+生物钟紊乱。有半年时间吧,每两天睡一次,一次大约睡12个小时左右。失眠还不是似睡非睡神经衰弱的失眠,是特精神那种。因为自己也觉得那样不正常,所以有时候刻意去找一些很晦涩的书来看,认为那应该会对催眠有奇效。记得有次在朋友家看到一堆有关物理和量子力学入门的书籍(朋友的父亲是搞这个的),于是便借来看。没看困,看惊了。跟着就带着好多疑问四处去蹭课听。没多久,我发现坏了,问题大了。因为就物理来说,看的越多,质疑越多,自己开始越发质疑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样的——未解太多了,甚至包括已经应用的那些原理其实依旧是未解状态。也就是那时候,为了给自己一个哪怕貌似明白的答案,开始转到非线性动力学,平面空间等等。可是适得其反,质疑开始成倍地增长。我茫然了。

然后,又开始和精神病人有了接触。再然后,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事: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罢,总是很坚定地就确认了。我更加迷茫了,甚至担心:我是不是有问题了?

这种恐慌状态一直缠绕着我,直到某一天,我重新看到这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然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这就是我截取了这一句的原因。

在这本书快结束时,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的是:这里有近20余篇是真实案例;也有些是出于一些原因,我基于真实案例在内容上做了增添或者删减的。所以,我希望你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要过于沉迷于此。也不要依据这本书来判断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是不是个精神病人或者心理障碍者,这样实在太片面,太武断了。

我一直认为,能认真地去思考,是一件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事。也许有人会问:产生思想有劲吗?能赚钱吗?这点我可以给肯定的回答:有劲,能挣钱(笑)。

道家说变通,佛家说自然,心学说知行合一,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应用。有兴趣查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所有很牛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很完整严谨。我知道那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出来的,那是经过多次严密地思考和多次地推翻重建形成的。但牛人之所以很少,空想家之所以很多的原因就在于:应用。拿到了钥匙,想用却不会使用才是最要命的。当然了,也有不想去使用的人,对现实已经到了无视的境界。对于那种人,我会按照我的方式分类——仙。

还有就是未知。对于此,我不推荐轻易地用已知去否定未知,或者没通过真正深入地思考就去否定。照搬和粗鲁,都是很糟糕的事情。不过面对未知,也没必要害怕,而是要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身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

那么,这本书就到这里结束了。但是我希望属于自己的那些思考,会一直持续。

谢谢你能看完,并且读到这一句,我都记在心里了。

“人生若只如初见。”

天才 / 疯子 /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