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 著名肿瘤学教授、肺癌名家,博士生导师,IASLC杰出科学奖获得者,是国际上有影响的肺癌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
周清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肺三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图@视觉中国
名医大讲堂
一年新发病约78万例,死亡69万多例,肺癌无疑是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10月9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微信号:gzrbjkgj)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联合举办以“合理治疗,把肺癌‘变’慢性病”为主题的“名医大讲堂”,国际著名肿瘤学教授、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带着团队“新星”、肺癌综合治疗专家周清开讲。
吴一龙教授主讲“肺癌的合理治疗”,周清教授开讲“如何把抗击肺癌之战打得更精准更持久”,既前沿又实用、既靠谱又细致的大咖肺癌治疗指引,迅速引爆现场、网络直播的关注,哪怕是上班时段直播,仅即时收看就近10万人次!
在癌魔长大前,怎么最快最有效地揪出它?治疗前哪些事情必不可少?备受瞩目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该怎么选?肺癌真的能治好,把它当成慢性病“与癌共存”吗?这些问题,我们统统给出答案!
(名医大讲堂专访视频和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右上角的二维码关注“健康有约”,留意周一的推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李瑞娜、张蓝溪、靳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署名除外)
能治好吗?
吴一龙:治愈希望正在前方
冷不丁地就听说,谁谁谁得肺癌了,人们才惊觉肺癌阴影漫散得如此之近;它又凶狠无比,算一算全国每天就有接近2000人因肺癌而死亡。
肺癌真的能治好吗?吴一龙教授说:“希望正在前方。”
早期(I期)通过手术治疗,早中期(II-IIIA期)、中晚期(IIIA-IIIB期)通过以手术为主或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晚期(VI期)通过药物治疗为主,可让早中期患者“争取治愈”,可让中晚期患者“与瘤共存”长期生存;免疫治疗覆盖早、中、晚期,更是治愈肺癌的最新希望。
当然,治好肺癌“不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吴一龙教授强调,早期发现、分期对待、合理用药、正常生活,是抗击肺癌的总体四大策略,不可懈怠。
肺癌很近 幸好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出现拐点
“我的父亲、母亲、舅舅、大姐都患上了肺癌,父亲、舅舅都因此去世了……”大讲堂上,来自黑龙江大庆的东北汉子胡先生“有点慌”,特意赶到广州,为求当面问问吴一龙教授“肺癌的家族遗传是怎么回事”,他家的情况也让大讲堂观众很是震惊和唏嘘。
事实上,这期大讲堂吸引“粉丝”们从五湖四海赶来,是因为肺癌离每个人都不远,而且它的“伤害值”实在太高!吴一龙教授援引今年9月中旬新鲜出炉的GLOBOCAN 2018全球癌症统计证实,中国肺癌年发病77.4万例,死亡69万例。而通过观察中国肺癌的15年变化,有一新情况算是好消息,那就是中国男性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出现拐点。
2002年男性肺癌发病率就已经是42.4/10万,2012年更是高达52.8/10万,而最新的GLOBOCAN 2018全球癌症统计证实,已经回落到47.8/10万。
我国男烟民众多,而吸烟正是肺癌发病里目前唯一非常明确有直接证据的元凶。因此专家们认为,拐点出现,最大因素是中国男性的吸烟率下降了,这更反映着之前控烟有成效,因为吸烟率下降与肺癌的关系要10~20年才能看到。
另一方面,中国女性的肺癌发病与死亡率15年来还在一直上升,吴一龙教授认为,原因还不能完全说清,大气污染问题、女性与男性不同的基因差异及致癌敏感性等,都需要考虑。要特别强调的是,二手烟对女性影响更大,只要在烟雾里待上10分钟及以上就会受害。
特别提醒 肺癌治疗关键点要知道
目前,在肺癌治疗上,常规方案设计原则已经不止手术、放疗、化疗了,包括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在早中晚四种肺癌分期里都能“唱主角”,而扮演的作用大小,则有很多关键点要知道。
关键点一:I期毫无疑问是手术
“不能做手术,谁、谁,还有谁就是做手术死了!”让吴一龙教授无奈的是,盲目拒绝动手术的肺癌患者真不少。
其实,今天的手术与过去大不同,不再需要开大胸、切肋骨,只要开两个洞,效果却非常棒——2017年全球五大洲各大医院的数据显示,最适宜手术的IA期患者,术后生存5年以上的超过90%;I期5年以上生存率73%,II期56%,III期也有41%。
拒绝手术,等于抗击肺癌的门被关上一半!那些做坏了的,其实更可能是不该做手术的中偏晚期病人反而做了手术,这说明选择手术时机很重要。
关键点二:放化疗在中晚期“唱主角”
“无论放疗还是化疗,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想法简直人人皆知,导致放化疗被认为是“冒险”。
事实上,治疗方案设计原则里,医学专家将放化疗放到中晚期“唱主角”是非常有依据的,做与不做,生存机会区别甚大。
权威临床研究统计证实,化疗者,到第7个月,50%的患者生存;而不化疗者,哪怕是获得了最好的支持治疗,到第7个月,也只有35%的患者还活着。
因此,放化疗的副作用需要重视,但更关键的是“不要轻易放弃”,最好将放化疗的治疗获益与毒性间平衡的谋取之道交给专业医生。
关键点三:靶向治疗别轻易转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被称为近20年肺癌治疗第一、第二次“大革命”,前者是带瘤生存“肺癌变慢性病”的希望,后者更是真正治愈肺癌的新希望。
这两类新型抗癌药物如何选择,广东省肺研所参与国家制定“新型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六大原则”:
1.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方可使用;
2.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3.严格遵循适应证用药;
4.体现患者治疗价值;
5.特殊情况下的药物合理使用;
6.重视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
详细来说,与患者选择相关的就是:
1.没有靶点突变,不用吃靶向药,对病情毫无作用,且对肝、肾、血液等的毒副作用很大,以后不要“听说谁吃好了,试一试”了。
2.“听说一般靶向药吃了10个月就耐药了”,别怕!这“10个月”是中位数,也有很多人5年甚至10年都不耐药,不要一点风吹草动就想着靶向药“升级换代”,什么时候换药,由医生根据病灶、症状、身体状况等进展情况而定。
3.现在靶向药都有一、二、三代了,怎么选?吴一龙教授指引说,既要看患者的治疗价值和治疗意愿,又要看经济能力;要尽可能保障生存周期长,药物毒性也要尽量低,这需要精密计算,每个人甚至同分期肺癌因是男患者还是女患者都可能使用不同药物。
4.别轻易靶向治疗“转”免疫治疗。
刚刚出炉的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免疫治疗领域的两位学者,让社会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但作为新希望的免疫治疗,存在效率低、起效慢等特点,目前国内已有俗称“A药”“O药”“K药”等多个药物上市。国内患者最常用、上市最早的O药(Opdivo,纳武单抗),研究证实有效率为16%,如果因为基因突变正在吃靶向药,肿瘤无进展情况良好,那贸然改吃O药,“不是好主意”。但如果是小细胞肺癌,没有基因突变,吃不了靶向药,那免疫治疗就可以重点考虑。
此外,以为用了免疫治疗就不用化疗了,这也是很错误的想法。事实上今年的医学研究成果发现,如果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大大提升治疗有效率,不再是16%,而是40%~50%了。
权威问答 不主张肿瘤标识物检测作为复查手段
1.问:提防肿瘤复发要看“肿瘤标识物”水平,可我这项指标忽高忽低,怎么回事?
吴一龙教授:全世界的医学专家都认为,肿瘤标识物指标的特异性差,我们不主张将肿瘤标识物检测作为肺癌治疗后的复查手段,把它作为治疗决策依据更不行,多抽两口烟,多吃几口肥肉,都可能影响指标了。
2.问:吃药要检测我知道,如果我要一代药换二代药,还要再检测吗?
周清教授:要的。耐药、换药都需要重新检测基因突变情况,而且检测是病理组织先行、血检(血液循环肿瘤DNA)补充。
3.问:正在吃特罗凯,缓解了,现在有新药一代又一代,要换吗?
周清教授:建议还是保持特罗凯方案。靶向药未耐药就别换,这意味着与肺癌打仗中,武器管用,有必要将这武器功力发挥到最大,而不是打一枪换一炮。
吴一龙教授:这是深度有效,非常好的情况,别作它想,赶紧回去上班,正常生活!
4.问:哪些肺癌可用免疫治疗?也要做基因检测吗?免疫药可以吃多久?
吴一龙教授:如果不是“非小细胞癌”,比如是小细胞癌,没有基因突变,理论上可以免疫治疗和化疗联用;如果有基因突变,目前研究显示靶向治疗效果好,不建议联用或改用免疫治疗,因为可能毒性非常大。要明确的是,基因有突变与不突变,其实是两类肺癌,不能混淆。临床处理上,免疫治疗不用另行基因检测。至于免疫治疗做多久,还在讨论中,目前看最好能持续2年。
5.问:中药辅助治疗对肺癌有作用吗?
周清教授:目前中药对于肺癌治疗是增效还是干扰,没有明确证据。建议有目的地使用,比如减低某种药所导致的便秘等,明确解决某问题,而不是单单为“中西医治疗癌症”这样的概念而长期使用。此外,治好了癌症,将中药作为调理身体等还是可以的。
6.问:我做了低剂量螺旋CT,发现了毛刺肺小结节,该怎么办呢?
吴一龙教授:不用恐慌,肺小结节一半以上是良性的,建议首先到肺小结节门诊就医,区分良性、恶性再看是否做手术处理。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筛查肺癌 唯一推荐低剂量螺旋CT
谈癌色变是正常反应,但越来越多人知道,包括肺癌在内,很多癌症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活过5年、10年甚至20年。
最关键的是,如何能尽早发现肺癌?年年做体检行吗?
对此,吴一龙教授指出,“明明经常体检,结果一直是‘正常’,但不久就查出肺癌”是很多人不断追问的问题。事实上,无论多规律、多昂贵的体检,如果缺少了最关键的低剂量CT筛查,就不可能发现早期肺癌。
无论几十上百的常规体检,还是升了规格的比如399元“体检套餐”、899元的“豪华套餐”,项目渐多,尤其抽血查验“肿瘤标识物”,还有胸片,好像让人心安了,问题是它们真与早期发现肺癌“没关系”。
“胸片和胸透很难发现早期肺癌,也不主张做血的肿瘤标志物筛查,低剂量螺旋CT是唯一推荐早期筛查肺癌的方法。”吴一龙教授说。他引述一项全球5万多人的研究结果指出,只有低剂量螺旋CT筛查,才能达到降低全人群20%肺癌死亡率的效果。
这一项目花费不算贵,即使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每年花费也不过二三百元,相当值得。
治疗前准备 三部曲“一个也不能少”
病来了,抓住它,但对于肺癌,先别忙着想怎么治,因为治疗前还得“唱好”三部曲,一个也不能少,每一步都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治疗策略。
第一部曲:病理诊断,解答“是什么肺癌”的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肺癌就是肺癌,其实随着医学进展肺癌已经被视为“N种病”的统称,通过穿刺手术后,对样本进行活检,可以分清所得肺癌到底是占15%~20%的小细胞肺癌,还是占80%~85%的非小细胞癌;是腺癌、鳞癌、大细胞癌、腺鳞癌还是其他。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不能动癌,动一动会加速扩散”,是真的吗?吴一龙教授特别澄清,全世界接受癌灶穿刺活检的数亿人,“加速扩散”之说没有任何根据。
第二部曲:PET/CT检测,解答“肺癌严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期”。
PET/CT是把扫描与反映癌细胞“吃糖能力”的两种技术叠加相融,以确定肺癌的早、中、晚期,如今检测普及些了,虽然还是近万元费用,但值得也必须做。
第三部曲:基因检测,解答“有没有特异基因改变”的问题。
发现驱动基因的突变导致肺癌,并找到药物进行基因靶点治疗,这是近20年来全球肺癌治疗的第一大革命。它直接将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从传统化疗时代的约12个月,提升到如今的七八成患者中位生存期达39个月。
能做的基因检测很多,如何选择?吴一龙教授直言,一种是市面上有什么药在用,就检测药物针对的靶点基因,好处是价格相对便宜;另一种是大样本检测,相当于“大包围”,花费多一点,但提供更多可能的治疗机会,“最好视乎经济能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