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物演通论-物演通论+自然哲学论-第1章—第4章-第5章—第8章-第9章—第12章-第13章—第16章-第17章—第20章-第21章—第24章-第25章—第28章-第29章—第32章-第33章—第36章-第37章—第40章-第41章—第44章-第45章—第48章-第49章—第52章-第53章—第56章-第57章—第60章+精神哲学论-第61章—第63章-第64章-第65章-第66章-第67章—第68章-第68章—第71章-第72章—第73章-第74章—第76章-第77章—第78章-第79章-第80章-第81章-第82章—第83章-第84章—第85章-第86章-第87章-第88章-第89章-第90章-第91章-第92章—第93章-第94章-第95章-第96章—第93章-第97章-第98章-第99章-第100章-第101章-第102章-第103章-第104章—第105章-第106章—第107章-第108章—第109章-第110章-第111章—第112章-第113章-第114章—第115章-第116章-第117章—第118章-第119章—第120章-社会哲学论+第121章—第122章-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一百二十八章-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一百三十二章——第一百三十三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一百三十六章——第一百三十七章-第一百三十八章——第一百三十九章-第一百四十章——第一百四十一章-第一百四十二章-第一百四十三章-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一百四十五章-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一百五十章-第一百五十二章——第一百五十四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一百五十七章-第一百五十八章-第一百五十九章-第一百六十章-第一百六十一章-第一百六十二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一百六十四章+第一百六十五章-第一百六十六章:文化是智质的性状化表达-第167章:政治是残化整合状态之总称-第168章:自由-第169章:平等乃“反社会倾向”的典型表达-第170章:阶级是自然社会的宏观分化形式-第171章:革命是自然社会结构的跃迁或变革-第172章:战争是社会结构未能切合的激化反应-第173章民主是趋于细化的社会结构质态-第174章:道德是社会组合介质或社会化配合规定-第175章:正义是社会在伦理逻辑上的表达-第176章:国家是自然结构单元或阶段性递弱代偿存境-第177章:大同是社会实体化结构属境-第一百七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九章——第一百八十章-浅析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具体应用-他的学说颠覆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却被国人知之甚少

第一百六十二章

2018年10月9日 字数:1759 来源:物演通论 作者:王东岳 提供人:peice000@tu......

第一百六十二章

C .智质虚存的超自然质态——

C -Ⅷ.超广延性:宇宙之无限与否,思想无从考据,但思想足以追索到有限之外,去问那“限”者何以为限。不待说,宇宙大爆炸的有限论数学模型无论怎样玄远,毕竟同样是一组姑妄武断下来的逻辑代偿和符号空流,它无非是把抽象宇宙的一部分圈定为具象宇宙,或者终将另造一组符号去把这一部分之外或之前的宇宙重新命名而已。“思”的神驰竟如此之遥,并不是思所独具的属性,思的虚存禀赋来自于自然,一如思者的实体衍生导源于自然一样,思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均是自然存在的前定属性,智质的虚存形态及其属性规定正是自然的实存转化及其本原表达。所以,思只要证明了自身之所有,亦就同时证明了身外之所存,尽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某种特定的感应规定,也无碍于二者各自分执的“真”与“实”的同一。“真”之为真不在于虚实两方的任一端点,而在于彼此媒合之一瞬,这一瞬之所失正是这一瞬之所得,得失之间体现着“真实”。就自然实存的一端而言,这触发之一瞬全然“失真”,就智质虚存的一端而言,这感应之一瞬只为“求实”,这一从“真”到“实”的转化过程本身就是“真实”,于此而外,复有何哉?

智质追求“思的真实”,乃是智质得以发扬之根据。因为生命如果不与自然对接,生命及其智质则一概无由产生。这种对接的需要随着生命渐趋弱化失存的过程而发迹,是为智质对生物失位的代偿,可见智质之倾向于空阔,乃是由于生命倾向于飘渺的缘故。生命在益发摇荡的运动中寻找自然,智质就在益发扩散的照应中定位自身,智质的无限张扬因此呈现为体质的相对衰微,亦即智质虚存的发展反比于体质实存的蜕化,二者的互补关系构成了生物衍存的实现,二者的相互关怀构成了自然存续的现实。生命由此达成超自然的对接,自然也由此达成超时空的舒展。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广延性与黑格尔的理念广延性得以统一的根据。【换成本书卷一与卷二的表述方式,则智质的所谓“超广延性”和下文拟谈的“超表观性”,无非就是“自然弱演的物类分化量”与“智质载体的依存条件量”之间预定和谐的对应性产物。(请读者回顾卷一第五十章与第五十一章、卷二第八十六章与第一百零二章等有关章节)】

C -Ⅸ.超表观性:生物的弱化演进,使得确确实实的感官所及显得表浅,以至于渐令后衍性生物无法据之作出相宜的行为反应,亦即所“应”已与所“感”脱失,知性内涵的深化运行方才随之启动。然而,人类穿透自身动物性感觉所欲追寻的,不过是智质所及的另一层“感觉”,我们把这一层感性称为“知性”乃至“理性”,自以为达到了存在的内核。可是,第一层直感尚且不足为凭,何以多了几层迷障反而抵达“牢靠”?还有一问更让人茫然:智性所深入的究竟是外物之内层抑或是自身之内层?若是外物之内层,你缘何不相信第一层感觉?若是自身之内层,又为何非要依据于外感不可?而且“外物的深层”与“智质的深层”断然不能脱节,否则生命与自然的存续关系岂非化为乌有。显然,唯一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从“生物的知性”立场移驻到“知性的生物”立场上来,亦即从“单方主动的感知”立场移驻到“彼此属性的耦合”立场上来,换句话说,智质深处的“逻辑”与“理念”和自然深处的“动势”与“本原”,在宇宙衍存和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早已达成了这样的规定或“预定”:智质深处的认同与自然深处的本真必以存在与生存相统一的原则构合或“和谐”。但须留意,切不可将“存在与生存的统一构合”误解为“主体与客体的认知同一”,而应理解为“代偿感应的依存衔接”才对。(请回忆卷二的中心思想)

这种趋求深化的智质运动直接提示,此刻的生命不仅特别容易迷失于自然,而且特别容易迷失于自身。迷失则威胁着生存,愈迷失愈须探询,探询则倾向于主动,愈主动愈会迷失;这就好比用一个静点去测量一个动点已属不易,倘若作为测量一方的静点也不由得自动起来,或者更确切地说,那个作为测量方的所谓“静点”本身就是所要测量的诸动点中尤为活跃的一部分,则如此两点之间何以为测?【这种情形与现代物理学对量子运动的测定略为相似:“指明测量的内容需要具体陈述仪器的类型和定位。这意味着我们大家可以就附属于诸如‘一个盖革计数器放置在离源2米的地方’之类的短语的意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当我们问道量子系统和宏观仪器之间的分界线划在何处时,麻烦就出现了。归根结蒂,盖革计数器本身是由原子构成的,并受量子行为支配。”(引自《原子中的幽灵》〔英〕戴维斯布朗合编易心洁译洪定国校)即是说,海森伯在量子物理学上提出的所谓“不确定性原理”或曰“测不准原理”——舍去其“确定位置的准确度和确定动量的准确度成反比”中的“位置”与“动量”等物理参数,而改为“位相演变”、“属性派生”及其“依存感应耦合关系”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智质运动所处境况的写照。智化的人类于是像一个闯入莽莽林海的孩子,他走得越远就越发迷惘,可他停步又意味着绝望,如果这森林像宇宙一样深远无涯,其中的孩子前途安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