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一百四十章——第一百四十一章

2018年10月9日  来源:物演通论 作者:王东岳 提供人:peice000@tu......

第一百四十章

体质分化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分裂,一如生命存在的标志性步骤发端于性增殖一样。【异性分化反过来又成为体质性状进一步分化的促进机制:“基因突变”(包括“对突变后果的自然选择”以及“中性选择”),是宇宙物演进程发展到生物阶段之后,仍然一脉沿袭前生物的即分子形态的固有运动惯势,以继续贯彻递弱代偿法则的特定方式。在单细胞的孤雌繁殖状态下,突变的概率极低(参阅第一百二十八章),故原始生物之存态相对稳定。然而,一旦性别出现,则情况大为不同,因为异性繁殖(即父本和母本各为合子细胞贡献双螺旋DNA的一条单链)相当于在一代期间发生了50%基因组的突变,而且这些突变基因早已通过了自然选择的认可,亦即呈现为大规模的“中性选择式突变”,从而导致生物变异和变种的实现速率陡然加快(此乃造成寒武纪前后物种纷呈之“显生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有力地促进了生物之体质性状分化得以多向度的展开。】

于是,体质分化推动着社会整合,沿如下路径逐步前衍:

——首先,性的分裂使同类物种在性别之间自然产生异性亲和,由此迈出建立中级社会结构的第一步。【“性分裂”亦即“性残化”的格局马上令生物衍存最基本的遗传属性面临崩解,这就要求生物个员必须在异己性别的体质层面上达成某种结构性配合,生物学上谓之“媾合”,而在社会学上实属体外“整合”之开端。换言之,一切分化者(即残化者)均有某种发自内质的企求补缺的冲动,这种冲动就是构合物各组分之间的“亲和性”或“亲和力”的渊源。粒子之间、原子之间乃至分子之间的分化与亲和曾经造成理化存在的种种变数,如今,由于同类物种个体之间的体质分化所引发的生物亲和,亦将造成社会存在的种种变数。】

读者千万不可小看了这个“异性亲和”的社会构造力。起初,它可能仅仅表现为低等异性生物的一触式联媒;而后,随着种系发育和体质分化的演进,它会渐渐壮大成血缘亲和的密切群体——即“亲缘社会”;而亲缘社会正是动物中级社会的基本特征。实际上,人类文明化以前长达数百万年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是此种亲缘社会的直接承传,进一步讲,智质分化的“非亲缘社会”——即人类晚级社会——亦只能从这个亲缘社会中生长出来,并在晚级社会的早期进程中久久地保留着亲缘社会造型的遗迹。【L.H.摩尔根在仔细考察了人类原始社会之后曾说:亲缘关系构成“社会”,财产关系构成“国家”。此言虽凿凿有据,然前一句之定点过于偏后,因为亲缘社会早在人类问世以先就已存在了数亿年的时间;而后一句之定点又过于偏前,因为财产关系早在膜翅目蜂蚁社会中业已形成,若将其也命名为“国家”似显太急。至于周公和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合亲”或“以孝治天下”等伦理规则,其实不过是在不自觉地复述前人类的所有动物们不言自明的亲缘社会法则罢了。】——其次,如果体质分化进而导致同类物种个体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亦趋向于异质化发展,则生物社会的结构造型会立刻呈现出相应的复杂致密形态,甚至会出现足以与某种半文明的人类社会相媲美的生动格局。【也就是说,在性别分化的带动下,同类动物的物能代谢程序或经济行为性状亦有可能随之分化,以至于该群体中的任一成员几乎或完全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自身条件,这就要求它们必须紧密地组织起来,共同建立某种体外整合的生机系统,由以创造出远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关系复杂致密得多的社会结构,尽管这种社会状态仍然超不出“亲缘社会”的总体框范也罢。(详见后文对膜翅目社会构成的剖析)】

上述情形在中级社会中也许不占主流,却无疑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最典型的社会学教具。【概括言之,初级社会以生物之遗传增殖性状和物能代谢性状的相对自满为基础;中级社会以生物之遗传增殖性状和物能代谢性状的自发分化为基础;它再次提示,生物的生存性状之分化——即自然物的衍存质态之残弱化——是宇宙存在从生物层次演进至社会层次的天定前提。】

——最后,当体质性状分化发展到业已造就出相当成熟的智质性状(即充分代偿的生物感应属性以及借此开创的类体质性状)、且必须借助于智质性状分化以便推动其体质性状分化的自然进程得以继续之时,高度结构化的晚级社会势将应运而生。

而那已经是中级社会以后的话题了。

至此,我们可以隐约看出,由原始单细胞生物启动的生物社会系统是一个一脉相承的自然序列;演至中级阶段时,整个社会架构完全建立在高于细胞分化层面的体质分化之基础上;当体质性状分化走到尽头时,智质性状分化会接续运行,从而完成晚级社会的终极代偿。

第一百四十一章

根据上述,我们可以将动物中级社会形态人为地划分为两大类型:

其一是主要由性别分化所造成的亲缘性构合,它最初仅仅表现为比较单纯的异性亲和(如大多数原始后生无脊椎动物以及某些低等卵生脊索动物,其子代的体质发育相当简单,出生后即可独立生存而无需仰赖亲代之照拂);随着生物系统进化的变异代偿,体质分化渐趋复杂,以至于子代的出生只不过是胎外体质发育过程的开始(最典型的莫过于哺乳动物),于是,子代对亲代的生存依赖性或幼稚依附期倾向延长,血缘家族性群体由以形成(可见,任何“情愫”,无论是两性之间的爱情抑或是两代之间的亲情,归根结底都是物演分化或残化的派生性特定依存属性);但同类个体之间的求生行为性状无大分别。这一类型构成整个中级社会的主体,几乎囊括了原始人类在内的全部真兽纲物种。

中级动物社会从总体上看之所以显得聚散无定,且各物种之间的群化形态差异颇大,其原因就在于亲缘性体质分化的多样性规定。不过,它的自然发展趋势显然呈现出从离散态向聚合态演进的基本特征。【以性活动的周期性限制为例,性周期的波动有碍于社群结构的稳定和种群繁衍的进行,随着动物活动半径的逐步增大,它们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也许在它们的发情期和生育期季节(亦即它们的社群聚会高潮),恰恰会遭到不期而遇的气候剧变、食物匮乏或天敌骚扰等等,如果种群内部的某些成员渐渐发生了性周期模糊化的突变积累,使其繁殖可以避开这些困扰,则势必造成赋有这种新性状的成员其后代的数量相对增加的结果。如此进化下去,后衍物种的性周期现象就会慢慢消失,既往那种依靠周期性的体内性激素波动所激发的性活动方式,将被随时保持群内异性接触的性活动方式所取代。这种变化使动物个体的群化聚合程度大大提高,使它们的群聚行为从若即若离的间断状态上升到强迫性的持续状态,再加上由于体质分化所造成的机体构成状态过于庞杂,遂致子代发育和哺育的难度亦趋增大,从此令它们的社会集聚无论多么难受也分离不得了。】

其二是在性别分化的基础上同时分化出求生行为性状的个体差异,这种情形立刻导致任何个员一旦脱离自己所属的亲缘种群即无力衍存,结果,其体外代偿的社会结构形态一开始就分外致密,以至于它们的社会组织关系俨然就是以体质分化为模版的另一层有机体,甚至颇像是人类晚级社会的预演。【此一社群类型较多见于体格小巧、器官组织系统的分化程度相对偏低、生物进化序位尚处于节肢动物门的昆虫纲物种,最典型的莫过于膜翅目昆虫。譬如蚂蚁社会一般由体型壮硕的众生之母即雌性蚁王统帅,辅以专事配种别无所能的雄蚁、雌性器官发育不全但采食筑巢却另具天赋的工蚁、以及生理性武器装备齐全且秉性就显得骁勇暴躁的兵蚁共同构成,它们格外默契的社会协作本能令人叹为观止,有华章为证:“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引自《细胞生命的礼赞》刘易斯·托马斯著李绍明译)】

然而,由于中级社会的这一类型相当冒险——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性状分化稍有差迟,则不免造成整个种群的灭顶之灾(须知体质性状一旦形成即难以变塑,而这正是晚级社会只能通过具有可塑质态的智质性状分化方能达成高密度社会结构的原因之所在),也就是说,这里存在着一个所有社群成员的变异配合度问题,它要求硬态体质性状的分化变异必须在整个群体中共时进行、一变俱变,而且各自变异的方向必须一丝不差地统合在你消我长、环环相扣的格局内,否则,任何规模化的种系变异反而可能导致该类物种陷于灭绝——所以,它很难再有新的变通和发展,亦即它的社会构型过于完善,几呈定局,就像惰性元素的原子构型过于完善,因而失去了分子进位的前途一样。这也是此一社会形态虽然看似相近于晚级社会、却终于不能成为晚级社会增长的接点、且亦不能成为中级社会之主体构型的缘由。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