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递弱演化的原理

2018年10月9日  来源:人类的没落 作者:王东岳 提供人:peice000@tu......

3.1 既然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能量转化形态的原始基本粒子构成的(譬如M?盖尔曼说:“所有物体都是由夸克和电子组成”)f7],那么,所谓“物质”或“物种”的演化其实仅仅是“物态”的演化。即是说,物类的差别,不在于它们内部“质料”的不同,而仅仅是由于“自然物演动量”的递变使然。这个演化运动自有它的动因、机制、矢量和区间。下面,我们提出“递弱代偿原理”假说模型[8],以为证明。

3.2 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方程: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宇宙的爆发和形成,是能量总系统部分地衍生为质量时空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缺憾在于,它没有把信息增量与熵增量总结为一个具有内在关系的同一过程。(注:此处的“信息”一词,较日常用语或信息论中的概念大为扩延并涵盖其范畴,可定义为:一切物质,即一切分化物之间,借以发生任何联络或依存关系的所有能量效应、作用力和信号之总称,亦可简称为“分化边际效应”或“边际耦合效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或电磁信息感应,由以形成原子结构,等等。)即,熵增量与信息增量成正比,或者说,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前者是宇宙或前宇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运动的“本性”规定[9];后者,即那个信息增量及其转化形态(泛指一切感应结构),我们把它总称为质量物态的“属性”。

其演运区间和递进格局如下图所示:

衍存梯度模式图

(由此划定了宇宙物质运动的有限区间,亦即“物演动量区间”)

3.3 在这个由时空质量组成的宇宙系统内,物质存态的演进继续沿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动势运行。只不过,此刻的有序能量递减方式,在直观上转变成存在效价的递降形态。所谓“存在效价”,是质量物态的存在稳定性必然趋于流失的一项指标,它的具体表现就是衍存质量和衍存时效的衰落倾向,以及物态演变从无机到有机、从非生命形式到生命形式的活化动荡进程,其定量化的称谓即是“存在度”。

“存在效价”或“存在度”被定义为:

a.它是一切存在物的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

b.它通过其程度或效力上的差异,决定着存在物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c.从存在系统的失稳状态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恒定的要素,而是一个自变量。

3.4物质存在度的下滑过程,同时就是物态类别的分化过程和信息总量的增长过程。只不过,此刻的信息分化增量方式,在直观上转变成代偿效价的递升形态。所谓“代偿效价”,是质量物态的结构和属性必然趋于丰化的一项指标,它的具体表现就是衍存条件和依存能力的高涨倾向,以及物态演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结构到高级结构的异变加速进程,其定量化的称谓即是“代偿度”。

“代偿效价”或“代偿度”被定义为:

a.它是一切存在物的可存在样态的外在指标,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方式的参数;

b.它通过其样态或方式上的差异,标示着存在物的能动性或不稳定性;

c.从存在系统的变态过程可以反映出它不是一个根本的要素,而是一个因变量。

3.5 此处所用的“代偿”一词,系指随着存在度的递减,该载体的属性丰度或属性集合便会相应递增,它不是某种外源性的弥补关系,而是内在同质的,或者说代偿的对象就是代偿发生者本身,并且它与自身的递补关系是一种既不得不补又愈补愈失的窘状,所“失”者,无非是“存在效价”或“存在度”之失,由此导致代偿的进程无以遏止。所以,这里有关“代偿”的概念,断不可与病理生理学或民法中使用该词的意思相混淆。

宇宙物演分化进程示意图

(此图恰呈前图示的倒置形态,提示高位存态的残弱化傾向)

换一个表述方式,即是说,物演衰变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形态就是分化,分化亦是残化,残化了则必须依存,而依存又不能不借助于某种感应方式来达成联系,由此演成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倾向和自然实体的结构整合趋势。

3.6 这个实体结构化的进程表现为如此一脉物演序列:粒子结构(亚核态)→原子结构(核物质)→分子结构(化合态)→细胞结构(单细胞原生态)→机体结构(多细胞体内聚合态)→社会结构(生物体外聚合态)。从该结构序列中可以看出,越原始的结构越简单也越紧固,越后衍的结构越复杂也越动荡。而且,维持该结构序列的内能分布或耗散状态[1()1亦呈逐级递变的统一态势。

相应的,上述感应属性的增益进程表现为这样一脉同步发展序列:粒子阶段的强、弱作用力感应一理化阶段的电磁感应一细胞阶段的受体感应一低等动物的神经网感官感应(感性)一高等动物的下中枢判断感应(知性)一人类的新皮层推理感应(理性),由此完成从“感应”到“感知”的所谓“精神化”历程。这个系列同样呈现出日益复杂和摇摆失序的倾向,从而与其载体结构的失稳动势互为表里。

3.7 此间己经表达出了整个演化运动的矢量关系。首先,代偿度的递增与存在度的递减呈互补关系,它提示,质量物态的存在有一个基本阈值,这个阈值由宇宙奇点或原始爆发物确定,因此,物质存在度的递弱演动才会有属性代偿的相应递补。我们把这个万物衍存的基本阈值叫做“存在阈”。

3.8 存在阈是一个同时涵盖存在度和代偿度于一体的度量概念,其间隐藏着自然演化运动的严格的矢量关系(既往有关“矢量”的概念只适用于物理运动)。换言之,所谓存在效价的“量度”规定或代偿演化的“向度”规定即借由存在阈而得以显现。故,自然存在对存在阈(Ts)的设定必然藴蓄着两项前提:

A.从动向上看,存在效价必趋衰变而代偿效价相应递补,亦即存在效价一般表现为自变递减量,代偿效价一般表现为因变递增量,代偿效价(Pb)是存在效价(Ed)的单向反比线性函数;

B.从动量上看,代偿效价(Pb)的增量不可能大于存在效价(Ed)的减量,亦即存在阈(TS)作为一项常量是以上两项具有函数关系的变量之和,由此形成宇宙万物得以存在的基本强度或基准阚值;

即:PB=F(Ed)

Ts=Ed+Pb

(将来若能代入参数,则数学模型自当更为具体化,届时它应该可以精确计算任一物类或物种在宇宙中的质量分布、存在时效及其衍生程序,例如智化生物在外星的总体存量、预期寿限和衍存位格,等等。)

据此可以给出一个简明的物演坐标示意图:

(注:把上列直角坐标系移至第四象限可能更精确,即让其纵轴成为两个反比函数变量的负向指标,并让时间横轴与存在阈常量等位线相重叠。因为,假若把质量态宇宙发生前的能量态奇点视为零点,而这个零点又恰恰是属性发生的起点的话,那么,该点也就必然成为存在度的最高点或存在效价的最大值,然则存在度的衰变只能呈现为负数。但,这里毕竟只是一个尚且不能代入具体参数的示意图,我之所以采用第一象限的正值陈述,乃是取其比较符合常理、比较简易也比较清晰的优点。)

3.9 横轴(表示演动向度,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时间流程,而是借以概括自然物质或物种的总体演化态势,也就是说,它包括从前时空到质量时空系统的全部宇宙衍运维度或物态衰变区间(坐标纵轴与右端虚线之间)。

纵轴乃表示演动量度,它把存在阈给成了一个综合性的“阈效价”,即从坐标横轴到存在阈平行线(上端虚线)的垂直高度就是阈效价的恒定值。

这个恒定值之所以不是一个表达常量的点(奇点被表达成整个纵轴,阈常量被表达成阈平行线),乃是由于自然存续的进程把它从最初的一个点延展成了一条代偿等位线,所谓“等位线”,就是一切存在物既不能有所超越也不能有所缺失的普适常数规定,或者说,是一切存在物实现其存在的等位效价或等位阈,故谓之“存在阈”。

而这个表现为平行等位线的“阈效价”,其实是由坐标中的那条下倾偏位线(对角实线)所分隔开来的上下两种效价共同合成的,所谓“偏位线”,就是一切存在物既不能保持恒定也不能逆向运动的基础变量规定,或者说,是一切存在物实现其衍存的必然偏失,所失者,“存在效价”是也。

所以,偏位线以下的面积(Ed)代表自然总体存在效价(沿线各测量位点的向下垂直高度代表某类物态或物种的具体存在度),其演运形态呈递减趋势;相应的,偏位线以上的面积(P6)代表自然总体代偿效价(沿线各测量位点的向上垂直高度代表某类物态或物种的具体代偿度),其演运形态呈递增趋势;二者之间的反比互补动势构成了等位阈效价的内部关系。

3.10 由上列坐标示意图可以看出,随着衍存偏位线的逐步下移,衍存物的存在力度日趋萎缩,继发性的代偿空间或属性集合相应增大,这个代偿空间或属性集合就是后衍存在者的活动空间或适应能力,也就是生物系统的活化样态的总和。换句话说,如果从理化感应性发展出生物感知性,则这个代偿空间的扩张态势就构成感知效能的增益量度;如果从理化被动性发展出生物能动性,则这个代偿空间的具体容积就构成能动者当时自由度的框范;如果从理化演变的平稳动势发展出生物进化的生死轮回,则这个代偿空间的递增幅度就构成生命运动的震荡增势;最后,如果从理化物类的聚合或化合结构发展出生命物类的群落或群体结构,则这个代偿空间的逐步拓展就构成生物社会系统结构的繁化进度。总而言之,正是这些代偿属性本身,将衍存质态从强势(即优势)的“存在领域”带入了弱势(即劣势)的“生存领域”,结果终于导致沉稳刚毅的理化物质嬗变为轻浮乖张的生命物质。

3.11 再者,由上列坐标示意图还可以看出,代偿效价实际存在着“有效代偿”和“无效代偿”的区别:相对于满足存在阈的要求而言,代偿是有效的;相对于递补存在度的不足而言,代偿是无效的。有效代偿使属性的功用充分表达,就生物进化来说,也就是使生物的适应性效果得以实现;无效代偿使属性的增进无可中止,就生物进化来说,也就是使生物的适应性效果化为乌有。结果终于引发人类这个高智物种,不得不以“理性感应形态”和“文明社会结构”的方式,来继续扮演代偿增益的后续角色,并完成宇宙物演的临末进程。

3.12 就其内质而言,感应增益与结构叠加原本是同一个自然演化序列,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能够施加区分的界面;而且,整个宇宙物演系列原本是一个同质的流程,其间也没有任何骤然发生飞跃的断点。但从人类目前的学科局限着眼,其属性代偿进程大体上可以划归三个阶段:

(1)理化阶段,以亚核粒子的能级跃迁和电磁属性作为初级信息的感应方式及其结构动源(此乃一切后衍感应方式和结构形态的基础,历时150亿年);

(2)生物阶段,以基因变异所主导的体质性状及其知觉属性之演化,促成中级信息的感应方式增进和生态群落整合(仅在此一阶段“自然选择”发挥作用,历时38亿年);

(3)智人阶段,以逻辑变革所主导的智质性状[1()]及其理性属性之演化,促成晚级信息的感应方式增进和社会形态发展(此刻“逻辑变革”取代基因突变,由以展开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迄今历时以万年计)。

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化生存方式尽管在直观上与原始无机物或前体生物迥然有别,其自然运行轨迹却没有发生丝毫转折。

3.13 本文与单纯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寂学说”等物理学方法来通融自然演化进程有显著不同[n[1U,其着重点在于:

i.诠释宇宙质量物态的演化形式及演运规律;

ii.揭示物质属性丰度递增的统一原因;

iii.梳理精神现象与社会存在的自然脉络;

iv.分析物演序列和生物种系的衰微梯次。

3.14 本文与单纯运用达尔文主义“进化论”来探讨生物系统和人类之间一般承续关系的视野亦有显著不同[121[ni,其着眼点在于:

i.阐明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深层动因和机制;

ii.开掘生物适应机能趋于复杂化的潜在原因;

iii.纠正“适者”即“强者”的流行错误观念;

iv.启迪人类思考自身高度发展的客观生存效果。

3.15 纵观19世纪以来兴起的“进化”观念,一开始并非仅仅拓展于生物分类学或其他某一学科,实际上它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有所表达且相互影响:物理学中有卡诺(1824)、开尔文(1851)和克劳修斯(1854)?,地质学中有赖尔(1830);生物学中有拉马克(1809)、达尔文(1859)和华莱士(1858);社会学中有孔德(1842)和斯宾塞(1896),等等tl4U151。进入20世纪之后,诸如此类的边缘课题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所有这些学说都只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狭隘范围内,或者即便有所引申,一般也缺乏内在的和全面的理论连贯性,而且,它们通常不能有效地澄清人类25在这个“进化”演历中的确切境遇,甚至可能把某些看似相关的问题导入荒谬的方向。因此,它终于不可避免地造成所谓“进化”观念的歧义与混乱,甚至造成整个人类的自然观的系统误导,即,造成对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赫胥黎语)的茫然无知和盲目乐观。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