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如何在十四天内治愈忧郁

2018年10月11日  来源:人性的优点 作者:戴尔·卡耐基 提供人:肥胖的小猪

对他人充满兴趣,忘却自己,多对别人感兴趣。每日行一件善事,让他人脸上挂满微笑。

在动手写这本书时,我曾设了一个200美元的奖金,征求那些“我如何战胜忧虑”的真实动人故事。

这项征文有三位评委:东方航空公司总裁艾迪·里肯巴克、林肯纪念大学校长斯图亚特·麦克兰德以及广播新闻分析家H·V·卡腾博恩。我们收到的故事中,有两篇精彩得不分高下,无法定出一二名。我们决定把奖金平分。以下叙述的是其中一个故事——C·R·波顿的故事:

我9岁失去母亲,12岁时丧父。父亲死于交通事故,母亲有一天离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我也再没有机会见到我那两个小妹妹。母亲离家7年后才给我寄来了第一封信。我母亲出走后的第3年,父亲死于一次意外事件。他与人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小城合开了一家咖啡馆。父亲出公差时,他的合伙人出售了咖啡馆携款跑了。一位朋友拍电报给父亲叫他尽快赶回来。仓促之中,我父亲在堪萨斯州的一次车祸中丧生。我有两位姑姑,又老又病又穷,是她们收留了我们家三个小孩。剩下我和小弟没有人要,镇上人怜悯我们,收留了我们。

我们最怕人家把我们当孤儿看,但这种恐惧是躲不过的。我在镇上一个穷人家寄居了一阵子,但那年头光景不好,一家之主失业了,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多养活我一口。接着洛夫汀夫妇把我接到离镇11英里的农庄,并收留了我,洛夫汀先生已70高龄,长年卧病在床,他告诉我只要不说谎、不偷窃、听话,就可以一直跟他们住在一起。这三条戒律成了我的圣经,我绝对恪守这些规则。我开始上学,但第一个礼拜情况糟透了。其他小朋友不断取笑我的大鼻子,骂我笨,叫我“小孤儿”。我心里难过极了,真想打他们一顿。但洛夫汀先生跟我说:“永远记住!一位真正的男子汉不会随便跟人打架。”我一直忍信不和他们打架,直到有一天,一个男孩捡起鸡屎丢到我脸上,我痛揍了他一顿,还交了几个朋友,他们说他罪有应得。

洛夫汀夫人给我买了一顶新帽子,我很喜欢。一天一个大女孩把它从我头上抢去,灌水弄坏了。她还说她把帽子装了水好淋湿我的木脑袋,让我清醒一点。

我从不在学校哭,不过,回家后就忍不住了。有一天洛太太教了我一个化敌为友的建议。她说:“拉尔夫,如果你能先对他们感兴趣,看看能帮他们什么忙,他们或许就不会再逗你,或叫你小孤儿了。”我听了她的话,用功读书,虽然我在全班功课最好,但没有人嫉妒我,因为我会帮助别人。

我帮几个男孩写作文,帮人写辩论稿。有个男孩害怕人家知道是我在帮他,只告诉他妈妈他去抓动物了。他偷偷到洛太太家来,把狗绑在谷仓里,让我替他做功课。我还帮一个同学写过读书报告,还花了几个晚上帮过一个女生做算术。

村中接连发生了几桩不幸的事,两位老农人相继去世,一位太太被丈夫遗弃,我是这四家人中唯一的男性。两年来我一直在帮这几位寡妇。上学和放学途中,我会到她们家,为她们砍柴、挤牛奶、喂牲畜。现在人们不再诅咒我,反而称赞我。每个人都把我当作朋友。我由海军退役回来时,他们都流露出真正的感情。我到家的第一天,就有200多位邻人来看我。

有人开了80英里的车来看我,他们对我的关心是那么真诚。由于我一直乐于助人,因此烦恼很少,13年来,再也没有人逗弄我了。

波顿先生万岁!他懂得如何交朋友,也知道如何战胜忧虑、享受人生。

西雅图的弗兰克·卢帕博士也是一样。他已瘫痪了23年。但西雅图《星报》的斯图尔特·怀特豪斯告诉我:“我采访过卢帕博士许多次,我不知道还有谁比他更无私,更善用人生。”

这位卧床不起的病人是如何善用人生的呢?我请你猜一猜。他是因为批评抱怨而做到的?当然不是……那么是因为自怜,把自己当作一切的中心?当然又错了!他做到了,因为他遵循威尔斯王子的誓言:“我服务于他人。”

他收集了许多其他瘫痪病人的姓名地址,写信鼓励他们。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瘫痪者联谊俱乐部,让大家相互写信,最后他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

他躺在床上,平均一年要写1400封信,给千万个同病相怜的人带来喜悦。

卢帕博士与其他人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因为他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一种使命感。他深切体会到,比自身生命更高贵的奉献动机,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说:“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使他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曾使我十分震动。他常对那些患有忧郁症的病人说:“按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就能治好忧郁病。每天想到一个人,你得努力使他开心。”

这句话听来如此不可思议,我认为我应该将阿德勒博士的名著《人生对你有何意义》一书中的几个段落摘录下来,供你借鉴:

忧郁症是对他人的一种长期愤怒责备的情绪,其目的是赢得他人的关心、同情与支持,病人似乎仍因自身的罪恶感而沮丧。忧郁病人回想起业的第一件事多半是:“我记得我很想躺在沙发上,可是我哥哥先躺下了,我一直哭到他不得不起来让我。”

抑郁病人常以自杀来报复自己,因此医生的第一步是避免给他任何自杀的借口。我治疗他们的第一条是先解除这种紧张,我会说:“千万别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这看起来没什么,但我深信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病人能做他想做的事,那他还能怪谁?又怎么向自己报复?我会告诉他们:“如果你想上戏院,或休个假,就去做。如果半路上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别去。”这是最好的状况,因为他的优越感会得到满足。他就像上帝一样随心所欲。不过,这完全不符合他的习性。他本来是想控制别人、怪罪别人,如果大家都同意他,他就无从控制了。用这种方式,我的病人还没有一个自杀过。

病人通常会回答:“可是没有一件事是我喜欢做的。”我早就准备好了怎么回答他们,因为我实在听过太多次了,我会说:“那就不要做任何你不喜欢的事。”有时候他会回答:“我想在床上躺一整天。”我知道只要我同意,他就不会那么做。而如果我反对,就会引起一场大战。因此,我通常一定会同意。

这是一种方式。另一种处理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法更直接。我告诉他们:“只要照这个处方,保证你14天内痊愈,那就是每天想办法取悦别人。”看他们觉得如何。他们的思想早被自己占满了,他们会想:“我干嘛去担心别人?”有的人会说:“这对我太简单了,我一生都在取悦别人。”事实上他们绝对没有做过。我叫他们再仔细想想,他们并没有再去想它。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全部用来想你可以让谁开心,而且这对你的健康会很有助益。”第二天我问他们:“你昨晚照我建议的去做了吗?”他们回答:“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这都是在一种温和友善的气氛下进行的,不能露出一丝优越感。

有人会说:“我做不到,我太烦了!”我会说:“不用停止烦恼,你只要同时想想别人就好了。”我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很多人说:“为什么要我去取悦别人?别人怎么不来取悦我?”“你得想到你的健康。”我回答,“别人后来会有苦头吃的。”我几乎没有碰到过一位病人说:“我照你的建议想过了。”我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提高病人对他人的兴趣。

我了解他们的病因是因为与人缺乏和谐,我希望他也能了解这一点。什么时候他能把别人放在同等合作的地位,他就痊愈了……十诫中最难的一条是“爱你的邻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不但自己有很严重的困难,而且给周围的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类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这一类人引起的……我们对人的要求,以及所能给予的最高赞赏就是,他应是一位好同事、好朋友、爱与婚姻的良伴。

阿德勒博士督促我们日行一善,什么是善行呢?先知穆罕默德说:“善行是能给他人脸上带来欢笑的行为。”为什么日行一善对人会有这么大的益处呢?原因是想要取悦他人时,就不会有时间想到自己,而产生忧虑、恐惧与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只想到自己。

威廉·穆恩太太在纽约第五大道521号开办了一所穆恩秘书学校,她用了不到两个礼拜就祛除了忧虑。她也用不了13天,事实上,由于一对孤儿的出现,她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治好了。穆恩太太给我讲述了如下故事:

5年前的12月,我陷入了一种自怜与悲伤的低潮,过了几年快乐的婚姻生活后,我失去了我的先生。越接近圣诞,我的哀伤越深。我从来没有一个人过圣诞节,我恐惧它的来临。朋友们都来邀我去他们家,可是我不想,我知道我在任何一家都会触景伤情。于是我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越接近圣诞夜,我越被自怜所淹没。没错,我还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事,每个人也都有。圣诞夜那天,我下午三点离开办公室,在第五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希望能驱走内心的自怜与忧郁情绪。街上满是欢乐的人们——令人不得不忆起逝去的快乐年华。我不敢想像自己得回到孤独空洞的公寓。我一片茫然,实在不知道要做什么。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逛了一个多小时,我发现自己停在公车站前,想起以前我先生和我会坐公车去探险,于是我上了进站的第一部公车。过了哈德逊河一阵子,我就听到乘务员说:“终点站了,女士。”我下了车,连地名也不知道。不过倒是个安静平和的小地方。在等车回去的时候,我开始逛逛住宅区的街道。我经过一座教堂,里面传出优美的《平安夜》的乐声,我走进去,里面没有人,只有一位风琴手。我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圣诞树的装饰灯美极了,美妙的音乐——加上我一天都没吃东西——我打起盹儿来,慢慢地睡着了。

醒来时,我忘了身置何处,我有点害怕。接着我看到前面有两个小孩,显然是进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她会不会是圣诞老人带来的?”我醒来时把他们吓了一跳,我告诉他们我不会伤害他们。他们穿得很破。我问他们父母在哪?他们说他们没有父母。这两位小孤儿情况比我糟多了,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带他们看圣诞树,又带他们去小店买点零食、糖果及小礼物。我的孤独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两位孤儿让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关心与忘我。我跟他们聊天,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我感谢上天,我儿时的圣诞过得多么开心,充满双亲的爱与关照。这两个小孩带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多得多。这次的经历再度告诉我,要使自己开心,只有先使别人开心。我发现快乐是具有传染力的。通过施与,我们接受。因为帮助别人、爱别人,我克服了忧虑、悲伤与自怜,而有重生的感觉。而我确实有了重大的改变——不只是在当时,后来的几年都是这样。

我可以写一本有关忘我而找回健康快乐的书,这种故事太多了。我先举玛格丽特·泰勒·耶茨的故事为例,她是美国海军最受欢迎的女性。

耶茨太太是一位小说家,但她写的小说没有一部比得上她自己的故事真实而精彩,她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那天早晨。耶茨太太由于心脏不好,一年多来躺在床上不能动,一天得在床上度过22个小时。最长的旅程是由房间走到花园去进行日光浴。即使那样,也还得倚着女佣的扶持才能走动。她亲口告诉我她当年的故事。

我当年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卧床了。如果不是日军来轰炸珍珠港,我永远都不能再真正生活。

发生轰炸时,一切都陷入了混乱。一颗炸弹掉在我家附近,震得我跌下了床。陆军派出卡车去接海、陆军军人的妻儿到学校避难。红十字会的人打电话给那些有多余房间的人。他们知道我床旁有个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帮忙作联络中心。于是我答应帮他们记录那些海、陆军的妻儿现在留在哪里,红十字会的人会叫那些先生们打电话来我这里找他们的眷属。

很快我发现我先生是安全的。于是,我努力为那些不知道自己先生生死的太太们打气,同时也安慰那些寡妇们——好多太太都失去了丈夫。这一次阵亡的官兵共计2117人,另有960人失踪。

开始的时候,我还躺在床上接听电话,后来干脆坐在了床上。最后,我越来越忙,甚至亢奋的忘了自己的毛病,我开始下床坐到桌边。因为帮助那些比我情况还惨的人,使我完全忘了我自己,我再也不用躺在床上了,除了每晚睡觉的八个小时。我发现如果不是日本空袭珍珠港,我可能下半辈子都是个废人。躺在床上虽然很舒服,但总觉得是在消极地等待,现在我才知道潜意识里我已失去了复元的意志。

空袭珍珠港是美国史上的一大惨剧,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是最重要的一件好事。这个危机让我找到了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力量。它迫使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它也给了我一个活下去的重要理由,我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或照顾自己。

心理医师的病人如果都能像耶茨太太那样去帮助别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可以痊愈。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吗?不,这是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他说:我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都不能在医学上找到任何病因,他们只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且自怜。

换个方式说,他们一生只想搭个顺风车——而游行队伍就在他们身边经过。于是他们带着自怜、无聊与无用的人生去找心理医师。赶不上一班渡轮,他们会站在码头上,责怪所有的人,除了他自己,他们要求全世界满足他们自我中心的欲求。

你现在可能会说:“这些事也不怎么样,如果圣诞夜遇到孤儿,我也会关心他们;如果我碰到珍珠港事件,我也会很高兴做耶茨太太所做的事,可是我的状况跟人家不同。我的日子再平凡不过了。我一天得做八小时无聊的工作,从来没有任何有趣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怎么会有兴趣去帮助别人呢?我又干嘛要帮助别人?那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这个问题还算合理,我来试着回答。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单调,你每天总不免要碰到一些人,你对他们如何?你只是视而不见,还是想多认识他一点?例如邮差——他一天要跑几百里路,为人们送信,你可曾费心了解他住哪儿?

看看他妻女的照片?你关心过他是否疲倦或觉得无聊吗?

杂货店小弟、送报生、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啊!

他们也有烦恼、梦想、个人的野心啊!他们也想与别人分享,问题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可曾对他们表示过热切真诚的兴趣?我谈的就是这一类的事。你用不着变成南丁格尔或社会改革者,才能帮助这个世界——你个人的世界,你大可以从明早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

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那当然是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态度称之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大师左罗斯特说:“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亨利·C·林克曾说:“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完成自我实现与得到快乐,自我牺牲与纪律都是必要的。”

多想想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免于烦恼,也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得到更多乐趣。我请教耶鲁大学的威廉·L·费尔普斯教授,以下是他的回答:

我到旅馆、理发店或商店时,一定会跟我遇到的人谈谈话。我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是一个人——而不是一部机器上的螺丝。有时我会赞美店里的女服务生眼睛或头发很美。我会问他们理发时站一整天累不累,我问他是怎么进入理发业的——干多久了?理过多少次了?我甚至会帮他一起数。我发现,对人们感兴趣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乐趣。我常跟行李搬运工握手。工作了一整天,这会令他们精神振作。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到火车餐车上去吃午餐。餐车挤得水泄不通、闷热无比,而服务又很慢。服务生终于过来把菜单给我,我说:“在厨房做菜的那些人今天可惨了。”服务生开始咒骂,我以为他生气了,他说:“老天啊!客人都在抱怨食物不好,他们埋怨服务太慢,又嫌这里太热、东西太贵。我听这些抱怨听了19年,你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对厨师表示过同情的客人。我祈祷有更多像你这样的客人。”

服务生只因为我把厨师当人看待就如此惊异,人所企求的,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当作人对待。有时我在路上碰到有人牵着狗散步,我总不忘赞赏那只狗。我走过后回头看时,常会看到那人很欣赏地拍拍他的狗,我的赞赏重新引起了他的欣赏。

有一次在英国,我遇到一位牧人,我真心称赞他那只壮实聪明的牧羊犬。我请他告诉我如何训练那只狗。我走开后,回头看见那牧羊犬搭在它主人的肩上,而它主人正在拍它的头。就因为对牧人的狗表示感兴趣,我就能让那牧人开心,那只狗也开心,当然我自己更开心。

一个常跟搬运工握手,又能对厨子表示同情的人,或是常称赞别人的狗有多棒的人,你能想像他们会终日愁眉不展,需要心理医师吗?你一定想像不出吧!有一句中国谚语说:“送花者手染余香。”

你不用向耶鲁的比利·菲尔普斯讲述这一道理,他明白此理,而且也是这么生活的。

如果你是位男士,那就跳过此段往下读。也许你对这段内容不感兴趣,它讲述的是一位忧虑、不快的女士如何让几位男性向她求婚的故事。她现在已经当祖母了,几年前,我到她住的小镇演讲,在她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她开车送我去50英里外的车站搭火车。车上,我们谈到如何交朋友,她说:

卡耐基先生,我要告诉你一件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事——连我先生也不知道的事。我们家以前在费城是靠社会救济金过活的。我年轻的岁月中最大的悲剧都来自我们的贫困。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少女们那样享受正当的社交生活。我衣着寒酸,而且常常太小,绷在身上,当然款式也都过时了。我觉得无颜见人,常常哭着睡去。绝望中,我忽然心生一计,每次在聚会里,我都请我的男伴谈谈他的经历、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计划。我问这些问题,倒不是对他们的回答特别感兴趣,实在只是希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要看出我的装扮寒酸。

可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听这些青年谈话时,我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且开始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变得兴味盎然,自己也忘了服饰的问题。可是最令我惊异的是:因为我是个很好的聆听者,又鼓励他们谈论自己,他们跟我在一起时总是很快乐,我竟渐渐成为最受欢迎的女孩,有三位男士都要求我嫁给他们。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什么对别人的事感兴趣,全是胡扯!我才懒得过问别人的事,我只要自己赚到钱,得到我所追求的东西就好了,管别人闲事干嘛?”

当然,你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过,如果你是正确的,那么所有的古圣先贤——耶稣、孔子、佛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就都错了。也许你对宗教大师有所反感,那么,让我来举几个无神论者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剑桥大学豪斯曼教授,他是当代极负盛名的学者。1936年,他在剑桥演说《诗之名与质》中曾提到:“耶稣说,‘人因我失去生命者,将得永生。’这实在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最深刻的道德发现。”

我们一天到晚从传教士那里听到这种论调,而豪斯曼教授是一位无神论者,也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一位曾企图自杀之人。他却仍旧发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是不可能活出真正的人生来的,事实上,他会活得很糟。相反,忘记自身、服务他人的人才得以享受生之喜悦。

如果那也不能打动你,我们再来看看20世纪最杰出的美国无神论者——西奥多·德莱塞。德莱塞把所有宗教都看成神话,而人生只是“一出傻瓜说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德莱塞却遵循耶稣的一个道理——服务他人。德莱塞说过:“如果人想自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如果我们真的要像德莱塞所说:

帮助别人过得更好,我们就应该立即行动,不要再浪费时间。这条道路,我只能经过一次,如果我能行任何善事——请让我现在就做,不要让我拖延,也不要让我轻视,因为我再也不能回到这条道路。

消除忧虑,得到平安与快乐的第七大原则:对他人充满兴趣,忘却自己,多对别人感兴趣。每日行一件善事,让他人脸上挂满微笑。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