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京津冀财富布局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2019年3月1日  来源:功夫财经 作者: 提供人:lccdabo@5589......

新年新气象,无论是安排自己的人生择业,还是财富布局,都是一个新篇章。作为个体,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却可以选择小环境。

最近几位老师都从房地产的角度对中国的经济版图做出了分析,数据丰富、内容翔实,有心的读者一定能从中获益匪浅,也无需更多补充。

在他们精到的分析基础上,我想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趋势的角度,去做一些新的探讨,还是中国顶尖的三大区域为主: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

京津冀自然条件短板明显

水资源、气候条件,地质环境,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人口承受能力、生产效率的基础条件,乃至影响该区域居民的风俗习惯。这些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大三区当中,京津冀的自然条件存在很明显的短板。以水资源为例,由于人口密集度对人均拥有水资源统计的影响,北京、上海这两座超级城市都属于严重缺水,连广州也在此列。

河北人均仅386立方,也属于严重缺水,只比北京的人均300立方多一点点。这和长三角的江苏浙江,粤港澳的珠江流域就不能比了。

水质方面差距更大,河北去年提出了“争取2020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达到四类以上”,足以看出提高水质困难到什么程度。

京津冀财富布局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白洋淀

而长三角的太湖整体水质已经达到四类,入湖水源已经达标三类,预计在五年内整体接近三类水质应该不成问题。珠三角就不用说了,珠江的水量超过了长江和黄河的总和,得天独厚,只有局部污染问题。

水资源方面的结论是,珠三角“家里有矿”、长三角略嫌不足,京津冀整体缺水。不要小看水资源的限制,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内部的资源不充足对整合程度的影响很大。

总之,虽然经济活动是人为的,但大自然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长三角工商文化积淀更为厚重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发展起来的。一国的经济繁荣版图受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很大,中外皆然。比如日本的东京都市圈、阪京都市圈、北九州福冈经济圈都是千年传承,富总有富的道理。

中国的经济版图也是如此。三大经济圈里,长三角的积淀最厚,区域中心随着时代不断调整。发端于三国孙吴时代,承接秦汉“金陵有王气”:

第一个高潮在隋唐时代的扬州,“腰缠百万金,骑鹤上扬州”传颂一时;第二个高潮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两宋;第三个高潮是“姑苏富甲天下”的明清;第四个高潮就是上海百里洋场到浦东开发开放。

隋唐以来,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地位延续至今。区域中心转移又形成了名城迭兴、富邑遍布的形态,城市化传统深厚,商业文化极为普及。

而且,国际视野也早早养成,甚至早在上海开放几百年前,江浙地区已经深度参与了对外贸易。

珠三角地区起步略晚于长三角,但是起步就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集中,广州从唐代开始就是番商云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东方港口地位始终不衰。而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香港和澳门,又在对外封闭时代成为中国最直接的对外窗口。

京津冀财富布局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圳特区,东莞、佛山等工业卫星城,珠三角的繁荣始终保持“国际连线”状态。而其远离政治中心的地域位置,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外向型、自主性商业文化氛围。

长三角和珠三角商业文明的契约精神、务实态度与重视效率,确实优于其他地区。

而京津冀地区以北京为核心,政治功能一直高于经济功能,消费属性高于生产属性。特点是政治意识成熟度高,学术氛围也很发达,但商业偏好较弱。

出了“京圈”的河北,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基本谈不上工商文化的积淀。北京和河北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可能比北京和上海、广州之间更大,这是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一条鸿沟。

北京是全国的,上海是长三角的

首都的特殊性在于,北京是全国的北京。北京的影响力辐射全国,所需资源也是全国调配,没有地域上的限制,地理上与河北的链接并不衍生更多的意义。

也就是说,京津冀是一种秩序井然的等级关系,北京雄踞、天津翼卫,河北只是承载首都盛景的大花盆。

无论怎么修饰,这种等级关系主次分明:北京可以做的,天津做不了;天津能做的,河北做不了。行政边界是刚性的,界限分明,控制力极强。

同为超级城市的上海则不同,因为上海首先是长三角的上海。它和苏南、苏北、杭嘉湖平原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紧密的,是市民家族的天然联系,是经济活动的深度协作,甚至是你争我夺的激烈竞争。

江浙沪的互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联系的紧密程度远高于京津与河北之间。长三角的都市有秩序,无等级。上海虽有直辖市之尊,但是你上海能做的,我苏州也能做,甚至嘉兴要干也没人拦着。

因此,城际之间没有界限,无缝对接。

珠三角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深圳是新生的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又有特区的特殊身份。广州是省会,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一个区域主要城市的行政属性”多样性“如此丰富,这既是障碍也是优势。

障碍在于,这些行政属性差异导致的政策屏障太多,降低了效率。而优势是,这种多样性也会产生各种”隙地”,减少了行政干预的力度,让经济活动的自由空间放大。

而且,地区之间的“政策竞争”也会更明显,深圳管制松一点,佛山也得松一点,否则人就跑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区域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说,尽管珠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属性差异大于京津冀,但是边界刚性却要低很多。毕竟省会既不能管控特区,更不能对特别行政区如何如何。

京津冀财富布局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而言,长三角最优,珠三角次之,京津冀还是末位。

首先,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京津冀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北京是各种资源的高地,中国强势政府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北京轻而易举就能成为全国金融、人才、政策等所有经济要素的聚集中心。

但是,这一经济优势条件在天津就不可复制,天津前些年的高速发展,靠的是投资拉动,可是单纯的投资拉动型增长缺乏长期回报的支撑,投资殆尽后增速便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可以说,直至今天,天津依旧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发展模式。至于河北,就更没有了。

相较而言,长三角的经济增长就要稳定、优质多了。上海自身的经济结构正在加速向金融、物流等服务业转型,“服务长三角”并非单纯的口号,而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然进化。

江苏经济发展全面,一二三产都可圈可点,唯一的缺点是国企比重偏高,效率和速度尚有提升空间。浙江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集中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比重高,经济活力更强。三者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模式既稳健,又彼此互补。

珠三角的经济模式清晰,外向型的民营经济是区域内的主题。而以民企为主的经济结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的产业方向,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不为过的。

只是珠三角的几位“当家”现在都有些问题。广州老气横秋、发展滞后,困之久矣。深圳为首带着东莞、佛山等区域“新贵”一向起伏比较大,目前态势下出现一些下滑也是意料之中。

香港的基础雄厚,国际影响力和北京、上海比肩,但多见积累的问题正在集中爆发,要走出困境还需要相当的时间。珠三角近几年是个相对困难时期,但其未来发展潜力应在长三角之上。

北京独大的局面不会改变

总体而言,长三角成熟、均衡、稳健,优质的传统产业再加部分新兴产业的结构,在增速上不会有太多惊艳,但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也很小,可谓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蓝筹股”。

未来也许会被粤港澳超越,大可心平气和。因为这将是中国经济的胜利,而不是长三角的失败。

而粤港澳是成长性很好的“潜力股”,自身因素已经在前面分析过了,再加上毗邻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南半岛、正在走向正轨的海南岛,以及小有成绩的东南亚各国,珠江出海口通向的是未来的财富。

但是,其中不确定因素也有很多,可以乐观,不可盲目。

至于京津冀,北京独大的局面不会改变,这一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实际上也只能支撑这样一个超级城市。而京、冀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有人统计了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的城市排行榜,以六百万资产为门槛(统计排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房价BUG城市),深圳、广州排名冠亚军,珠三角、长三角的主要城市都在榜单前三十名露面。珠海排名第21,排名是两个“铁三角”城市圈的最末。京津冀财富布局的奥秘,都在这篇文章里了!

而河北出现的第一个城市是唐山,排名第32。廊坊呢?石家庄呢?保定呢?都没看到。

所以,什么“廊坊是未来的太仓”(还算谦虚,没说苏州)之类的说法,是硬给都市圈凑人头的纸上谈兵,这个“未来”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去等待。

京津冀 / 长三角 / 粤港澳大湾区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