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芯背后的中国浏览器
在国产浏览器的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一家真正拥有浏览器内核的公司,红芯也不例外。
研发浏览器的核心能力技术,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排名世界前五的浏览器,微软、火狐、谷歌、苹果,Opera,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内核技术。
国内自第一代浏览器开始便采取,借用国外浏览器内核编程自己浏览器的方法。此做法被后来者模仿沿用至今,至此成为网友口中“给国外浏览器换个皮肤”的抄袭。
1999年,一位网名叫做“changyou”的程序员在论坛中发布了一款叫做“MyIE”浏览器。这款浏览器基于微软IE浏览器内核,并对其做了改动,采用了多窗口浏览,占用了比IE浏览器相对更少的系统资源,并且在页面交互中,标注了手势、视觉化的书签等功能,成为国内第一款浏览器。
当时的MyIE的出现的确引起了一阵惊叹,也吸引了彼时在新加坡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陈杰明的注意。他与几位网友通过网络组建起了团队,研发更加易用的浏览器。2003年,陈杰明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款网络浏览器,并以“MyIE2”为名发布,同时在香港成立Mysoft科技软件公司,致力于浏览器的开发。
两年后,这家公司北上,陈杰明携当时的团队,成立了北京傲游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浏览器的名字也改为Maxthon。2006年傲游作国内唯一受微软邀请的中国浏览器,参加了CES2006展会。次年,傲游浏览器下载量突破1亿大关,一时风光无限,成为当时国产浏览器行业的独角兽。
MyIE的继任者不只傲游一家,还有GreenBrowser和TheWorld。GreenBrowser因其占用内存更少,启动速度更快,不易崩溃,自动过滤广告等特点,很快崛起;TheWorld则凭借小巧、快速,而且支持多窗口从诞生之初它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但最后,两家浏览器都没能逃脱衰落的命运。
在傲游浏览器高达一亿次下载之后,巨头开始注意到这个市场。尽管并没有内核,但浏览器在PC时代,一直是拉开互联网大幕的一门最古老的生意。
2008年,腾讯TT浏览器对之前的浏览器进行了全面的重构,代码全部重写,推出了具有多线程功能的页面浏览器——腾讯TT,再次冲击国内浏览器市场。
同年,360推出了一款主打安全的360安全浏览器。在宣传中,360表示,360安全浏览器拥有全国最大的恶意网址库,采用拦截技术,可以自动拦截攻击。开始与其他巨头争夺市场。
同样,彼时的互联网门户巨头搜狐,也敏锐的开始了浏览器市场的变化。其子公司搜狗,开始研发自己的浏览器。基于谷歌内核,彼时搜狗浏览器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为用户提供跨终端无缝使用体验。凭借首创的“网页关注”功能,搜狗浏览器开始了自己在浏览器市场的攻城略地。
巨头的入场,一时间将浏览器市场引燃,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开始研发自己的浏览器,阿里百度也不例外。但各家并非掌握核心技术,“外壳浏览器”使得竞争日益激烈,基于同样的内核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一直深耕浏览器市场的傲游,再次成为行业中的先行者,推出了第一款双核浏览器。
变革发生在2012年,以小米手机崛起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互联网公司。浏览器的安装平台也开始从PC端走向了移动端。
早在2004年功能机时代,就嗅到手机浏览器市场的UC开始抢占先锋。UC优视在全球首次将云端架构应用到手机浏览器领域,开始了移动领域的浏览器尝试。从塞班到安卓,在移动互联网领域UC逐渐崛起,但真正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还要等到4G网络大面积建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彼时的UC也开始逐渐露出獠牙。
凭借在内容领域的发力,视频、小说、购物等多种功能,UC抢到了移动互联网浏览器的第一张票。此后QQ浏览器和360浏览器分别入局,但UC已率先抢占先机,在国产浏览器中,移动端的装机量迅速攀升到第一的位置。尽管在2014就已经实现了市场第一的目标,但UC最终,还是被巨头收购。彼时,这一收购案也被誉为互联网最大并购案。
在浏览器上,阿里和百度没能抢得先机,但巨头怎么可能没有浏览器?阿里和百度同时看好UC,提出收购意向。在最终被阿里收购前,UC先后拒绝了百度两次巨额收购方案。2014, UC优视全面并入阿里巴巴集团,成为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的核心产品,彼时的UC已经估值50亿美金。
几乎同时,360联合昆仑万维收购了此前陷入危机的Opera浏览器。被收购的两年后,Opera浏览器扭亏为盈,转身在全球收获近4亿用户,与今年6月29日提交了上市申请。
浏览器向来是巨头们必争的流量入口,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巨大的流量入口,没有哪家敢放松。中小公司在此过程中则很容易被挤掉。独立浏览器公司越来越难以生存。纵观整个国产浏览器的发展之路,无非是搭建在外国公司内核之上的华美衣裳,就像芯片基于手机,发动机基于汽车,不把核心零部件掌握在手中,中国巨门们的位置,永远不会踏实。
截止目前,尽管在用户量排行榜上,前8名中,依然存在UC浏览器、Opera浏览器,QQ浏览器,百度浏览器的名字。但可惜的是,犹如手机中的芯片被高通垄断一样,国内近乎所有的浏览器,都采用了国外的内核。这样的做法使得国产浏览器一度被称为“外壳浏览器”。一直到今天,他们同样没能摘掉这顶帽子。
红芯事件让浏览器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陈本峰和高婧一再向媒体表达他们是原创技术,秉持着客户至上的理念,但客户似乎并不想与红芯绑定,纷纷划清界限。据澎湃新闻报道,中车集团、海信集团等红芯新闻稿中提到的客户,均表示并没有使用红芯浏览器。
有媒体现场对陈本峰说,XX集团刚刚也否认是红芯的客户。陈本峰一怔:“他们肯定是。”他抿着嘴唇,一脸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