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乡村振兴,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2018年7月18日  来源: 作者: 提供人:www.c......

阅读本文前,我们先思考两个问题:

乡村振兴怎么做?现在网上有非常多的专家观点,其中很多观点截然相反,那么孰优孰劣?

乡村振兴怎么做?现在国内出现很多网红级案例,各有特色,那么究竟哪个更有参考价值?

好了,现在进入正文:

乡村振兴的观点大讨论,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历史上,伴随每次社会大变革,都有一次学术大讨论发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比如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启蒙运动,比如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辈出……

这些学术繁荣的价值,就是经过大讨论达到思想解放和统一,进而将新生产力下的生产关系冲突重新梳理,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和谐繁荣期。

当下的乡村振兴,事实上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重塑生产关系的过程。因此,当下的学术大讨论,也是十分积极的价值。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当下的学术繁荣,有别于以往所有的讨论,它不像是一场学术活动,而更像是一场瞎子摸象的自说自话。

乡村振兴,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因为,以往所有的学术讨论,都有一个客观统一的基础,我们讨论的背景和“标的”是一致的。但乡村振兴的讨论,我们却面临着乡村发展状况严重不均衡的局面。

比如,中西部还有北部很多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我们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村,十户里面九户无人居住,甚至一个镇上只有两三家开业的商店,其余全部废弃。

但到了东南部地区,很多乡村富庶美丽得让城里人垂涎三尺,他们宁愿住在乡下,每天开车到城里上班。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专家提出乡村振兴要“人进城、钱进村”,以此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有的专家提出一定要打造有人居住的乡村;有的专家提出要提升土地流转率,有的专家提出要防止土地过度流转……

这些观点哪个对,哪个错?根本无从辨别,或者说,都对,也都不对。某个观点可能放到中西部是错的,放到东部就是对的。即便是一个省,放到某些平原乡村是对的,放到山区就是错的。

大凡学术争论一旦脱离了研究背景统一,其结果注定了失效的。但我们目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恰恰就是如此,就像十九大报告中描述那样: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就是“不平衡不充分”。

那么我们基于不平衡状态的前提,进行的单一学术讨论,无疑就是瞎子摸象。有人摸到了象腿,有人摸到了象尾,他们所研究的观点,都言之凿凿,但也谬之千里。

乡村振兴,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风口模式、能人模式下,所谓案例又有多少参考价值?

学术讨论要基于经济阶段,案例学习更是要基于更多前提。

平心而论,现在国内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案例。但是如果仔细去深入了解,发现这些案例绝大多数只能是孤例,根本无法去模仿,甚至能学习的地方也十分有限。

因为这些案例总结起来,压根不是所谓媒体和专家总结的资源依托模式、资金主导模式等等,而更像是“风口模式”和“能人模式”。

比如庄主学院第五期在袁家村举行,在和村干部交流时,有学员问:你们的建设用地问题怎么解决?你们美食街盖这么密,消防怎么通过?

村干部回答说:我们村以前有很多废弃工厂,所以我们不牵涉到建设用地问题。消防问题,当初我们建时候,上面还没有这个说法。

——提问者哑口无言。

乡村振兴,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和“风口模式”并列的是“能人模式”。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农村独特的文化属性,造就了在这个区域上,“能人”模式要比其他逻辑更有效率。

现在几乎所有的乡村旅游案例,都有一个鲜明的人物符号。比如袁家村的郭占武、中郝峪村的赵胜建等等。

事实证明,同样的区位、同样的资源、同样的模式,哪怕加大十倍的资金量,离开了这些“能人”,这些乡村模式统统不成立。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只能说明你不了解中国乡村。

乡村振兴,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为什么会出现“风口”、“能人”强于各种资源的局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一个相当高度,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很多配套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建设政策等等支撑有待一步一步完善。没有这些政策配套,很多创新性模式都要去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冒险打擦边球。

这也就注定了,我们的乡村振兴,很难有一个能够去20%以上复制的模式。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模仿袁家村,模仿莫干山的地方会死伤一片?为何很多大资本进军乡村会铩羽而归?

由此,我们再联想到很多牛逼规划公司给乡村做的规划。不管你的村是西北大漠、东北雪乡,还是沿海渔村、中原腹地、西南边陲,也不管你是十几户的小自然村,还是几百户的大村,动辄收费上百万的方案几乎在项目要素上是一模一样的……

后果不寒而栗。

乡村振兴,到底是学术繁荣还是瞎子摸象?

有学者说,学历史是为了不去重复历史。同样,我们复盘乡村发展史,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典型案例出现,几乎没有是“第二个***”,而全是一个独立的模式存在。

那么,我们既想打造现象级案例,有极力想去“3D打印”般复制旁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存在。

所以,乡村振兴的道路,注定是创新的,是孤独的,是第一性的。与其天天拿着相机天天研究别人,不如擦亮慧眼,发现与众不同的自己。

作者:徐一刀(参见庄主·休闲庄园顶层设计研究院/首席架构师)

来源:参见庄主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