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更具真实性的写作形式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 作者:路易丝·卡茨 提供人:yehe60......

虚构批评与运用

前面讨论过,传统的学术写作存在局限性。它有时无法表现出足够的气魄或活力,也不能创造性地处理不确定性或作者的主观性。能体现出这些缺点的一个典型的学术写作形式被称为“虚构批评”(fictocriticism)。顾名思义,它将“讲故事”和“学术”合二为一,在发明和推测、推理和解释的两级之间遨游。在整个20世纪,也开始出现了其他写作形式,从创造性纪实文学到超批评(paracriticism)、批评小说(critifiction)以及加密小说(cryptofiction),这里就不多做罗列了。

的确,虚构在学术写作中能起到说明作用(特别是人类学、组织研究以及不同文学的教学中),构建论点时也可以借鉴讲故事的技巧——但如果目的性太强,虚构的魅力就无法得以彰显。虚构批评作家努力不让自己丧失“思想的激情与浪漫”。你知道的,就是那些激发你去写作的最初缘由。卡尔·罗兹(Carl Rhodes)在谈及他的社会学领域时就强调:“如果没有欢乐,这门萦绕在心头的科学就没了活力,也就无法跳跃、起舞,注定只会成为一种严肃、凄凉的存在。”

虚构批评尝试运用混杂的形式,旨在打破常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值得考虑的是,为什么400多年后,蒙田的作品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他的著作可读性很强且容易让人接受。其内容一向中肯、易懂,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学者界都广为欢迎。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创作素材能够给他带来启发和愉悦,而他的这份激情又会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智慧。此外,这还与他的写作形式有关:在他那些独具见解的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对轶事和自传体裁的运用,还有诗歌、推测、批评以及证据确凿的学术研究。

20世纪70年代,这种混杂写作形式再度兴起,代表性的作家有路思·伊瑞葛来(Luce Irigaray)和埃莱娜·西苏(HeleneCixous),她们反对第一人称在学术创作中退居其次而由非人称或客观性占主导地位的惯例。虚构批评写作对传统线性写作形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它并非要主张纯粹的客观性,而是强调学者对自己所写的东西要有所感受。虚构批评让作者在参与学术对话的同时,“还实现了自我反思的过程”。这说明反思和分析在虚构批评写作中是紧密相连的——正如它们在你的反思日志中一样。故事、文章和批评都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出现,这种体裁上的分解对学术知识的结构基础提出了质疑。

安娜·吉布斯(Anna Gibbs)认为,这种文风“不惧美学的审视,无所谓语言在叙事内外的抒情效果所产生的老套乐趣”。另一位支持者斯蒂芬·穆克(Stephen Meucke)指出,虚构批评利用讲故事或诗歌作为载体来提出论点。通过强调多学科性和非正统的观点,虚构批评使得介于批评、虚构和理论之间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

练习10.6 叙事实验:“我是一块岩石”

我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小说,从山脉的角度解释地质和地质时间的缓慢。他以各个矿物的视角展开叙述,有些经历了漫长的旅途(受河流的冲刷而被腐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冷热交替的影响下渐渐变形),还有些从未离开过它们的故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原始形态。最后,这篇文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文本,有着足够的事实支撑以及(矿物角色的)丰富的回忆录,并对各类环境进行了描述。詹妮弗·穆恩(Jennifer Moon)指出,现在已经开始流行依据科学观点来写故事,因为虚构可以作为一种探索观点的实践方式——此外,它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知识的本质。

你可以尝试使用这种多层文本。选一个你正在研究的话题,但要在某个节点上,将自己脱离正式的学术讨论,从一个主观的视角展开叙述(可以是人的视角,也可以不是)。

更具真实性的写作形式

迈克·陶西格(Michael Taussig)因其极具感染力的民族志研究而闻名,除此之外,他在研究中所采用的非常规的写作形式与我们此处的讨论更加相关。他认为,人类学拥有一种力量,在令读者感到混乱不安的同时,又能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他的说服策略之一就是渴望我们受到惊吓。他想将我们唤醒,吸引我们的注意,如果你如一些学者那样也在用这种构建论点的方式,那你就要避免使自己在个人层面太过脱离我们分析的主题,否则就很难影响到读者的情绪。

陶西格与他笔下的人物在思想与情感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对萨满教和国家恐怖主义的早期研究中,他阅读了一些关于殖民者在南美犯下暴行的档案报告。阅读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开始渴求看到更多的恐怖,他对自己的这种非正常欲望感到震惊。然而,陶西格并没有将他的恶念以及随之产生的内疚视为毫无学术价值(或毫无道德感)的个人反应而就此回到客观的学术立场,相反,他决定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这种反应,因为它们也许会成为一个切入点或“理解暴力的线索”。他尝试了不同的形式与风格,试着去感受“什么是有风险的、疯狂的激情”。在研究过程中,他通过生动再现、个人反思、传记笔记、原始影像等方法,试图重现他的研究课题的丑恶本质以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他的目的——也是问题的关键——是赋予某种程度的真实性,为曾饱受恐怖的普图马扬(Putumayan)的美洲原住民伸张正义。可以说,这种真实性仅靠学术客观性是无法获得的。

以下摘自于陶西格在1992年出版的书籍《神经系统》(The Nervous System)中的引言部分,属于他的后期散文创作。我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评论和问题。

练习10.7 叙事实验:电流

我在研究神经系统,结果发现这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怀疑它对我的影响比我对它的还要大……神经系统。每次我进城时,乘着小船滑过悉尼港口的绿色水域,读着有关20世纪初在哥伦比亚西南部普图马约河(Putumayo River)下游那恐怖的橡胶运动的信息时,都能在经过的那个棚屋上看到这几个潦草的字迹。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街头巷尾充斥着失业的气氛,紫色的头发和现代奢华的混沌。简直是世界末日的征兆……而在那更远的地方,哥伦比亚正处于围困状态。国家动用酷刑已司空见惯,准军事部队正在集结。每当我从办公桌起身,穿过阳光照射的海湾,远离那边的另一个世界,回到普图马扬森林,神经系统便以那几个潦草的字迹,张牙舞爪地用一股神秘的力量盯着我。一个征兆?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因为我不敢相信,更不用说要我解释当时在那里读到的可怕内容,我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想来想去,我什么都相信,也什么都不相信。

你可以尝试使用这种多层文本。选一个你正在研究的话题,但要在某个节点上,将自己脱离正式的学术讨论,从一个主观的视角展开叙述(可以是人的视角,也可以不是)。

这篇文章似乎是在一种高度集中、敏感和焦虑的状态下写的。作者对这些情绪加以利用,而不是试图克服或掩饰它们。

问题一:也许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全身心投入一个项目时从完全杂乱无章的感受和线索中发现与你的研究相关的联系。如果你确实有过这样的经历,简短地写下你对此的回忆。

这篇文章中,陶西格对一个随机的符号或涂鸦——神经系统——作出了回应,决定用紧张和焦虑来形成一个神经系统。这个文字游戏如沿着神经通路的脉冲一样,引领、刺激着他的思维过程,将不同的想法、图像或节点连接起来。

问题二:在上面的这段文本中,我所说的“节点”是什么?

陶西格受这种思想电流和末日来临的驱使,将不相关的时间、图像、人物和地点联系起来,形成了这篇生动的散文。随着文章不断展开,一些互无关联的元素在神经系统这个主题的指挥下被串联成一系列连贯的感想。

问题三:在海伦·索德对优秀写作的定义指标中(如下列出),这篇文本做到了哪些点?换句话说,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1.清晰地表达复杂的观点

2.对术语的依赖程度低

3.富有想象力

4.故事性强

5.语言具体化

6.跨学科引用

7.智力参与度

8.独具个人表达特色

9.轶事

10.利用幽默来增加审美和/或知识的趣味性

最后一个问题:我希望你在阅读陶西格的内容时能与其产生很好的共鸣。但你也可能发现自己不喜欢他的风格,甚至觉得它激怒了你,或冒犯了你对学术礼节的尊重。如果是这样,写一段简要的批评,阐述你认为这篇《神经系统》节选的失败或欠缺之处。

练习10.8 叙事练习:剪贴簿

这项练习基于个人实验和研究,还基于我的一些比较有冒险精神的学生的研究实践过程。

选择一个你近期正在研究或想要研究的话题。为了达到练习目的,所选话题需要能引发你强烈的感受。定好论题陈述或研究的问题后,列出你要讨论的重点。它们除了要有学术证据支撑,还需包含以下部分或全部方面(至少在前期计划阶段):

1.你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你在哪里第一次有了想做这个研究的想法,以及在身体上你的感受如何。

3.能够反映你对问题的感受或看法的歌曲、诗歌或散文章段。

4.一些对问题的反思——它为何重要,对谁重要。

5.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趣闻轶事,它们可能是你曾在社交媒体或传统媒体上听到、读到的或与同伴讨论过的。

6.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让你印象深刻的研究者或评论家,他们可能是你欣赏的,也可能是你反对的,想象自己与他们围绕着课题进行一场对话。

7.如果你的研究课题涉及个案分析、采访或询问他人的观点或经验,那要确保信息是从受访者那里直接获得的——不要在其中掺杂自己的想法或判断。

在整理搜集阶段不要考虑文章布局或结构。这些是你在搜集好一些素材后开始选择时才要去想的。当把所有素材都摆在眼前时,你可能又会有一些新的思路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反应。那么,将这些也包含进去。

在整理搜集阶段不要考虑文章布局或结构。这些是你在搜集好一些素材后开始选择时才要去想的。当把所有素材都摆在眼前时,你可能又会有一些新的思路和发自内心的情感反应。那么,将这些也包含进去。

在做这项练习时,我倾向于用纸张来完成,找一张大桌子或直接在地板上,这样可以在移动纸片时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还能直观地看到整体布局。如果你喜欢,看屏幕也可以,但显示屏要足够大。

练习的最后一步:

在完成练习并有了一个初步构想后的第二天,你的大脑可能对这个课题及相关信息有些饱和。当你醒来时,在准备处理其他日常事务之前,先径直走到昨天做练习的工作台、地板或电脑前,在一张纸的顶部写下论题陈述,围绕着课题做五到十分钟的自由写作。你会发现,这部分额外添加的内容会丰富你对主题的理解,还可能引导你写出更真实的书面回答。

本章小结

最后这一章将前面章节的一些要点整合在一起,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 在客观地评判文本之前需要先进行共鸣阅读。

●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承认个人主观性的存在并将其同化到我们的研究实践中是学术诚信的必要条件。

● 如果我们想要在写作中形成个人的表达特色,就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它可以用来增强批判性和学术真实性。

● 批判性和创造性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小说在彰显创造力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批判性和意识作为代价,学术写作也不可抵制创造性,否则只会使学术表达更加缺乏个人特色。

本章还强调,要接纳不确定性这种状态。为此,我们分析了一些学者,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对自己的不确定、怀疑,甚至是自我怀疑(如陶西格)的心态加以利用而不是排斥,从而写出了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品。我们发现,在进行虚构写作时,作者需要在一个研究项目的局外人和参与者两个角色之间找到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反思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还需要对相关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感受,并或多或少地认识自己在身心层面对信息作出的反应。

我们还介绍了非正统的写作策略,它通过将不同学科形式结合来增强写作的说服力。这部分的练习旨在让我们能够根据经验来理解探究的概念,培养法乔恩所说的“理想的批判思想者”所具备的特质:好奇心、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一套写作技能,形成一定的文风,让我们在这种极端复杂且不稳定的文化氛围中能够灵活、变通地思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