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需要文中的事件按照一定次序和逻辑展开,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定的方向感,使全文浑然一体,有始有终。
伟大的已故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就是一位能将叙述方法运用得游刃有余的作家。他的许多案例研究报告都以叙述形式展开,并吸引了大量读者。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他在1998年写的书《错把妻子当帽子》(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and Other Clinical Tales)。故事中的音乐学家P教授患上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和对待所有的案例研究一样,萨克斯专注于两个有待回答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一个男人为何会把自己的妻子错当成帽子?萨克斯分析了与病人接触过程中观察到的症状,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收集了有关P教授的“数据”,故事也因此逐渐成形,读者也慢慢开始了解病人为何会变成这样。书中最后的部分通过数据分析和医学解释来支持经验得来的证据,并提出了不止一种理论。整个过程记录详细,证据环环相扣,不仅将学术层面的需求照顾得面面俱到,还有着高度的可读性。整个讲述既体现了对一个时而受到可怕疾病折磨的人的体恤和同情,同时作为神经学领域的案例研究,还检视了一个人极端复杂的社交与两性关系。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通常也会包含一些叙事型的报告。它们往往是印象派故事形式的案例研究,有着自己的故事线、角色和对话。管理和组织传播学的老师们会将其作为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讨论、辩论和对各种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案例汇编教材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公共关系等学科里很受欢迎。它们的内容虽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却是以印象派或自白的故事形式呈现的。
练习9.7
萨克斯写的P教授的故事通过网上的谷歌图书搜索就可以找到。阅读这篇故事,然后找到并描述:
● 背景
● 对话
● 角色刻画
● 场景构建
● 描述
● 用于设置悬念和丰富人物特性的手法
同时还要注意萨克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方式:
● 事件展开的顺序
● 该虚构方法是如何做到在提供信息、展开故事情节的同时还保留了学术的准确和严谨性的?
● 整个讲述过程中,作者本人的性格是如何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