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叙述的方法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 作者:路易丝·卡茨 提供人:yehe60......

在写一篇学术“故事”时,你首先要意识到,如果读者发现你写的东西与他们自己的工作或兴趣有关,他们会更愿意去读。你可以在开篇时向读者表明自己的研究内容在这场“对话”中的定位,这一点我们在第八章已经提到。你可以用前面介绍过的一些方法让读者跟上你的思路。但用写小说的方法来构思文章也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写小说一样,学术作者在叙述时不仅可以强调发生了什么,还有为什么发生,以及各个事件之间的关联。海伦·索德提出,一篇缺少悬念或递进感的学术散文相比有一定叙述弧线的文章会更缺乏吸引力。

(学术散文是可以)有情节的,哪怕只是在很微妙的层面上。它可以像一部惊悚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以像悬疑小说——勇敢无畏的研究者/侦探会发现什么线索?可以像描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的教育小说——主人公从谁那里学到了什么?还可以,是的,像童话或史诗——正义最后能战胜邪恶吗?无能这个“坏女巫”会在满怀理想的年轻教师的苹果中下毒吗?我们会永远幸福地在一起吗?是否还会有新的挑战出现?

叙述的对象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的,有时也很难界定(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具体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讨论),因此,在采用叙述模式时,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明确写作目的。问自己下列问题:

● 我是否需要重新梳理一下写作背景,来引导自己和其他思想者或作者参与到我即将开始的讨论中?

● 我为什么有兴趣让读者注意到我的观点?我是否想要改变人们的某种想法?

顺序是你在写文本时要仔细考虑的问题。这一点在前面讨论列大纲的时候就可以看出。顺序的选择极大地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感受。一些指导会建议在开篇时通过提及前人的学术研究或对立观点来给自己的论点定位;还有人愿意直截了当地将观点抛出,再将证据一个个列出来。但这要依照什么顺序?它们的重要级别吗?

谁认为它们重要?为什么重要?也许按时间顺序叙述更好一些?许多指南中会建议采用时间顺序来叙述——但我认为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毕竟所有故事都可以含有倒叙或其他偏离主线的形式。如何为你的“故事”设定情节是对大纲的另一种定义。请记住,你采用的形式不仅要是你擅长的,还要确保你的论点或讨论能够顺利展开。

练习9.3 用已经开始写的大纲练手

依据不同的排序标准来调整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而凸显你论点的不同方面。(我一般会将草稿打印出来,用剪刀把它剪开来重新排列)你会发现,顺序改变后,整体的意思和其产生的影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写学术文章的目的是说服读者接受你的观点。如果你决定采用叙述方式,那么你的叙述顺序就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比如,你可能要有感染力、诱惑力或知道如何取悦读者。

练习9.4 自由写作

从以下话题中选择一个:爱、焦虑、大学、就业市场、艺术、无线电通信。或者任何其他你感兴趣的广泛领域都行。然后围绕着所选话题自由写作三到四分钟。注意:一旦动笔,就不要停下来思考。

接下来,考虑一下一个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都有什么?

情节。这是当然的:草拟出你的“故事”中的主要“事件”。例如,如果你选择了“无线电通信”这一话题,你可能要先简要地回顾一下无线电的历史。从早期到当代,随着电子通信的出现,无线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角色刻画可用在学术语境中。索德告诉我们,这意味着不仅要把身为作者的自己看成一个角色,还要将其他在你构建情节时影响思路的人也角色化。他们包括可能会干扰你想法或激励你进一步研究的怀疑论者,你所引用的权威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自己观点的权威人士,以及那些提出的理论已被取代的前人。他们创造的抽象概念有助于你形成自己的论点。通过这些角色的语言和行为,他们在你的文章或论文中被赋予了生命,就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

在通信技术的文章中,你文中的角色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观点。他们可以是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广播制作人、撰稿人或那些支持或反对这种形式和一系列数字技术的政治家或经济学家。文中还可能包含一些非人类的角色。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理解这些角色以及他们在讨论中发挥的作用,试着在自己心中将他们拟人化,把他们当成真实的人,有各自的特性、偏好、动机和欲望。这次的离题是想把我们带向哪儿?为什么这个观点如此挑衅?也许他之所以感到尴尬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些格格不入?还是与他的过去有关,或者是因为他有时候被忽视了?(他可能有自卑情结,也可能是个专横的自恋狂!)

练习9.5 拟人

试着将拟人手法运用到一个你最近正在研究的理论上。比如,“电子存储系统”这个人与他的同事“云计算”之间有什么关系?或者在一个“民族志”的“故事”中,“诗歌”这个人被用在一篇有关职场文化的文章中是何感受?(当然,这取决于这个人是具象的、浪漫的、政治的,还是其他形式的诗歌。)

故事再好,也难免会存在冲突。这取决于参与者的需求、侧重点和性格。

故事主题可能一目了然,也可能以一种特殊的情感含蓄地表露你的关切点。

背景设定在和研究有关的情节中很少会涉及,但这还是我们偶尔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它可能是你对研究地点的仔细描述,或者是你的某个想法的产生与自己当时所处地点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没有明确规定说故事背景中不能提及感官印象。即使你面对的是一群特别保守的读者,在描述一个事件时也仍可能会需要提到某个特别强烈的颜色或声音,它或许很突兀,也可能与你的故事发生场所很和谐。合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为你的语言表达注入活力,并帮助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五章中讲到,在思考、阅读教育理论家和民族志学者的研究时,将情感和感觉纳入释文中会有助于你去理解主题。这也是一种为故事设定背景的方式。

练习9.6a 运用虚构法和感官

等确定好情节、角色、冲突和主题后,再重新回到一开始的自由写作练习上改写草稿。这一回,这些叙述性术语将不再是简单的“文章”或“论文”,你要开始从各个方面思考它们。

练习9.6b

如果你想为自己写的内容注入更多生气,那么在这项练习里还可以调动一下自己的感官印象。将自由写作的原稿先放一边,选一篇你已经开始动笔起草的文章。回想一下自己最初是在哪里思考这个任务的。简要地描述一下地点。你可能更想描述一下自己经常去做研究的那个地方——地点的选择由你决定——但描述时一定要包含以下这类印象,如隔壁建筑的声音、一直令人恼火的大黄蜂的嗡嗡声、外面刚刚亮起的灯、笔记本电脑按键的平滑感、在进行这项奇特的练习时体内隐隐散发的焦虑或尴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人发现,用自由写作完成这个练习的效果是最好的。你可能还会觉得(在编辑之后)所写的某些内容可以让你的原稿变得更加生动。

叙述视角通常被认为是对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称的选择。但这只是故事的开始。无论你选择的是“我”“我们”“你”,还是完全无实体的第三人称,你的观点代表的就是你的看法或思想流派,因此要慎重选择。要注意是谁在讲话——也就是说,你的叙述体现的是谁的观点。并且,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务必确保你没有压倒反对的声音,否则就是带有偏见。你最不希望发生的就是让自己的偏见占主导地位。一些作者认为,避免用第一人称可以让叙述更客观、真实,这样一来,传递的便是信息,而不是观点。这是不妥的。因为使用第三人称也可能会误导或影响读者对事实或事件的理解。请看下面这段例子:

大量研究为升级版逼供审讯技术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它从不情愿的信息源头那里获取真实信息的能力是不可否认的。

注意,尽管这段话采用了客观的第三人称来叙述,作者实际上却通过其他手段将读者引向自己的观点立场。作者引用大量的知识(未标明出处的),用委婉的说法来描述“酷刑”和“人”,并以“不可否认的”这种陈词滥调塑造了一个独断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试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改写它,去掉委婉说法和陈词滥调。由于我们不知道来源的出处,所以要以“我认为”来开头:

我认为,逼供者可以通过使用酷刑来有效地从他们认为掌握着信息却不愿透露的人那里榨取真相。

如果将自己的观点完全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愿意),很多人将站出来表示反对,那些不看好酷刑的人将会向作者提出抗议。相比疏远的第三人称叙述,这种对话式的、主观的写作方式能让陈述变得更加真实。

关于真相的问题:社会学家和小说家休·麦凯写了一篇名为《虚构的真相》(Truth in Fiction)的文章。他在文章里指出,经过慎重思考然后以主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相”比准确、客观的事实或数据更能发人深省。他是同时站在社会科学家和小说家的双重立场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他提到,“所有的社会研究都是建立在非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借用的数据,他人对自己的想法或感觉的描述”。问题是,得到的数据取决于所问的问题,而问题是由社会学家设定的,因此依然受限于个人的理解和专业兴趣。被调查者也可能会给自己强加一些问题,比如:研究者想听的是什么?(我能帮什么忙?)或者在这种教堂忏悔室一般的环境下,我要对眼前这个陌生人坦白多少?

或许,要想从受试者那里得到更加完整的答案,研究者首先要将需求说得完整。但这又要综合考虑时间限制、数据的收集情况和数据可测性等相关问题。然而幸运的是,在写人文科学领域的文章时,可以通过文章或报告中的推测和轶事在情况的定量评估和信息的定性解释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在事实和准确性之间找到折中点。不仅如此,信息呈现的方式也可以兼具主观和客观分析的性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