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吉亚和普罗泰戈拉(Progtagoras)等雅典修辞学家没有特别关注书面文字,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所以他们主要靠演讲和辩论来传播思想。但我们的教学不仅基于对经典的论证概念的口头表达,同时也包括对它的说服性写作。希腊人发现,如果你想说服他人——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需要增强对他们在三个层面上的诉求:理智、情感和你自己的性格。
三个火枪手:感染力(Pathos)、逻辑性(Logos)和可信度(Ethos)
● “感染力”指的是说服性写作过程中的情感参与。此时决定采用哪一种文风是关键,这一点在后面介绍修辞建议与技巧的部分会做详细讨论。
● “逻辑性”指呼吁听众与你进行理智上的互动。这就需要你在论证时做到目的明确、条理清晰、证据确凿,使其具有说服力。你文本中的这部分是以分析和证据为基础的。如果你的论证在逻辑上是合理的,听众就会倾向于信任你所言。
● “信任”这个词正好把我们引到了“可信度”这个概念上。如果你不是专家,而是一位刚刚开始着手于研究项目的学生,那就虚心求教,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就是要问,不要试着佯装自己很有权威或满腹经纶,而要通过合理的引用来建立自己的可信度。
可信度与读者对道德意识的诉求有关。你需要考虑听众的价值观。虽然在早期写稿阶段,我们应该更注重对主题的兴趣而不必担心我们的读者群体,但在某个节点上,这个趋势要发生变化。你要转变思路,好好想一下自己想说服的到底是谁?不同的说服对象有不同的侧重需求。设想你在写一篇有关全球变暖的文章,如果你的读者当中会有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那么你的论证措辞将完全不同于写给那些否认气候变化的人时所用到的。我们要结合读者的文化、社会、政治倾向来使用不同的论证方法。
在希腊文化中,感染力、逻辑性和可信度的概念还包括对受众和主题的思考。你可能还会注意到,这三个“火枪手”与我们在第二章里介绍的巴内特对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范畴有关联。
● CT1指的是与理智和学术有关的方面,你需要思考观点、数据,以一定的逻辑提出命题,建立论证。
● CT2超越了CT1中对理智参与的讨论层面,开始涉及自我意识和思维的参与。你不仅要反思你的论点的外在方面,还要思考它与你内心世界的关系。这种反思包括情感和理智,它不仅可以加强你对题目的理解,激发你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能在你与读者间建立共鸣的桥梁:感染力。
● 从某种意义上说,CT3是通过前两个范畴中培养的技能和理解力形成的,它的目的是将这些技能运用到专业和社会环境中。换句话说,它以现实的经验世界作为理论基础。这种与世界的批判性互动不能单纯依靠工具性的态度来进行,而是需要道德层面的参与:可信度。
与Ethos有关的其他注意事项:修辞与宣传或诡辩之间的区别
说服性论证包含以伦理为中心的层面,这与主题无关。也就是说,说服本身不应该是修辞的目的。讨好受众或加强受众的信念会把我们引入危险的境地。想想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煽动者们组织的宣传活动会产生怎样可怕的影响。劝说也绝不单纯是一场用巧计来使某人相信某事的时尚智力游戏。那不过是一场狡猾的诡辩。因此,务必思考为什么要使用修辞,为什么想要让某人接受你的观点。问问自己想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它会影响到谁,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说服性作家不仅能够雄辩地传达自己的思想,还能激发读者独立、批判地思考。
修辞立场
如前一章中所述,一个值得信赖的作家不会花精力让自己“听起来很学术”。专注于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而不是观点或想法的表述不仅会影响文章的清晰表达,还会破坏一些聪明、有洞察力的读者本应对你持有的信任。道德哲学家哈里·法兰克福(Harry Frankfurt)为这种写作起了一个专业术语,叫“扯淡话题”。他指出,这种情况在公共生活中屡见不鲜,“人们会禁不住去高谈阔论一些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一无所知的事情”。他说得没错。公众人物很少愿意承认他们对某些事不确定。不要学习他们。不要试图假装专家,要保持真诚、直接的探究态度,记住,你可以通过合理的引用资源来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同时表明你对该领域的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那些比你高一点的人的肩膀上!)。
的确,在某些学科领域,谨慎和正式仍然是学术文风和内容的标志。这和“禁止使用第一人称”这种传统理念都有其原因:你不会希望自己的文章变得过于主观,只想呈现经过慎重考虑的论点。然而——这个“然而”后面才是关键——如格拉夫(Graff)和比肯施泰因(Birkenstein)所说,你考虑不周的论证也许就是通往周密论证的起点,你不会想让自己过早地感到过分拘束,因为这会阻碍你批判地探索,从而失去发现一些有趣事物的机会。另外,禁止使用“我”来表达未必能阻止过度的主观性。它所导致的往往是“妨碍学生把自己的立场与他人的立场区分开来的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老师都是人,他们往往更喜欢对话式的修辞风格,而不是过于正式的散文(因此,下一章我们会重点讨论学术写作中的叙事性)。在批改时,面对一大摞摇摇欲坠、内容大都很无趣的待阅论文,老师若能从某篇文章中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或新鲜的想法,不管多么有待考证,它都会很有吸引力。新鲜的观点表明学生有兴趣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而不是鹦鹉学舌地谈论一些自己甚至都不理解的技巧或论述。老师们不会忘记,学生是正在学习的人。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那就利用好这一点。当你在猜测或者怀疑自己可能在讲大话时,那就说清楚。你可以公开承认你意识到自己不够权威,然后继续训练自己在纸上思考的能力。当然,你要确保自己尽最大努力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提出的观点找到充足的证据。这顺便也能提升你的作者影响力。
在决定使用人称或非人称表达时的最后几点建议:
● 想想你的写作目的;
● 想想你与正在讨论的想法之间的关系;
● 考虑一下你的目标受众。最后一章里我引用了海伦·索德的话,她的建议是,如果你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就需要仔细思考这样做的理由。我的补充建议是,在决定使用第一人称这种更为主动的形式时,也要思考一下原因。想想它们是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为你的写作目的服务的。
练习8.1
下面是我尝试的一些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种是正式的;第二种你一般会在反思日志中用到;第三种则综合了前两种的特点。主题是“启示录”。阅读时,试着找出它们分别用到的修辞模式——感染力、逻辑性和可信度——思考它们对你的阅读有何影响。这项练习对你的写作也有帮助。
学术表达
本章提出,引发“天启”的不是什么突发性灾难,而是一种逐渐的衰落和退化。本章会详细探讨是哪些政治、经济、教育趋势导致了人类的堕落,并提出当下的不安是由批判性和创造性冲动的贬值引起的,这促使了平庸的普遍传播,一些作者称之为“僵尸意识”。经济学家约翰·奎金(John Quiggin)用僵尸吃人脑这一流行文化来比喻,阐明了人们对这种他认为不可行却仍在继续传播的意识形态的执着。
主观表达
忘了那些突发性灾难吧!它们在僵尸的入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事情只会逐渐恶化下去。只要看看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教育趋势就会意识到我们正在迅速堕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患有一种叫“僵尸意识”的疾病,这就是原因!它的症状包括渴望吞噬大脑、肆意繁殖,这些无论怎么看都是非常肮脏和令人作呕的。约翰·奎金用“吞噬大脑”这个比喻来描述这种意识形态的持续传播:它明明不可行,却仍在蹒跚前进,垂涎着这个世界。
我要说,它是有传播性质的,从这些死气沉沉却如此猖獗的意识形态永不停息地扩散、肆虐就能明显看出。
会话性学术表达
这不是什么终极大爆炸或突发性灾难,只是一个逐渐消失的过程。我会详细探讨是哪些政治、经济、教育趋势把我们引向了毁灭之路,并提出这一切是因为我们陷入了一种可以被表述为“僵尸意识”的精神错乱的幻想状态中。打个比方,这种意识有两种强大的标志——吃大脑的欲望和传播的欲望。约翰·奎金将“吞噬大脑”比作对显然不可行的意识形态的盲目追求。在这里,“传播”体现在这种垂死的意识形态以一种看似势不可挡的趋势蔓延。
现在,轮到你了。选择一篇你要提交的文章,尝试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主动或被动;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