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作家(通常是缺少经验的作家,但我们也会发现这并不绝对)喜欢采用他们以为可以让文章读起来更具“学术范儿”的策略。但用“读起来”这样的表达远不如用“就是”有意义。想给人留下学术性强的印象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推销。好的学术作品要简洁、明快、清晰,并且有具体的表述方式,请注意以下事项。
1.抽象名词
避免使用“存在”(there was)或“关于”(with regard to)的句型。这类花哨的句式会让你的表达被动,用词烦冗,句法笨拙。抽象名词会导致这种笨重感,过度使用它们通常只是为了给人以博学的印象,而并非真的博学。当然,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方法来讨论像美、智慧、邪恶、诚实、痛苦、爱、能力、自由、为人父母、奴隶制这样的概念——这也是抽象名词存在的原因。它们意在传达一种抽象感。但如果一个简单的名词就可以有更强烈的表达效果,你却仍然选择用它们,那就是一个错误。比如,与其说“在组织的领导层存在着一种期望,那就是……”,不如更具体地表述成“组织的董事们希望……”。
你还会发现第二个版本还暗示了董事们的自主能力。因此他们可能会被召集解释为什么会有某种期望,如果期望不合理,他们就要为此负责。而第一个版本在这方面的体现就很模糊,“组织的领导层”这个词又多了一层抽象的意义。同样,“有关他对这篇文章的评价,结论是……”可以改成“史密斯评价了文章并总结道……”阐明观点,让史密斯为他的结论负责。然后再说说你对他的结论有何想法。也许你会被史密斯或支持他的人批评。这也是我在本书中提到有关冒险的其中一个方面。所以,确保你有充足而有力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论证。
2.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
在资源的使用上,主被动语态的选择是值得讨论的话题。被动语态有它的好处:它能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意味着公正,在传达信息时表现出一种酷酷的学者风范。但人们也会为了保守或逃避而使用它。比如:
窗户被打破了。
这种表述并不是十分明确,用在这里是一种逃避策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写成“我打破了窗户”或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约翰·史密斯打破了窗户”又会怎样呢?现在你开始指指点点了!但史密斯的拥护者开始按捺不住了。马上就要鸡飞蛋打。所以你要提供证据,比如“根据布朗所说,约翰·史密斯打破了窗户”或者“许多学者表示,实际上就是约翰·史密斯打破了窗户”。
如果你把自己这篇《约翰·史密斯与窗户》上传到Academia.edu等学术网站上,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人都对这场辩论感兴趣。有人会和你一样认为史密斯要负全责,也有人会指出,尽管史密斯被抓了,但真正的罪魁祸首还在逍遥法外;还有人可能会引入有关打破东西的文化和政治等复杂因素,或通过指出那扇玻璃被打碎之后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来替史密斯辩护——并且他们和你一样,会小心地引用文献资源。一场讨论就此展开。
如你所见,被动语态的使用有很多含义。这也是福克斯所说的中立“姿态”,使作者免受批评。但若刻意用它来掩盖真相,就会阻碍真实的表达。除了打破窗户以外,这里还有一个例子:2002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被问及秃鹰计划[17]中可能存在的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基辛格说,确实有可能
错误被犯下了。
2011年,在接受如今已故的大卫·弗罗斯特爵士(Sir David Frost)采访时,英国时任首相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谈到英国的中东政策,他说:“是的,错误当然是被犯下了,显然你知道关塔那摩湾那里发生了什么,有错误被犯下了。”若指名道姓的话,基辛格可能就要承认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CIA)在秃鹰计划中要承担责任,而大卫·卡梅伦也要说明,是谁在关塔那摩湾犯下了错误。
也许你并没有隐藏真相或为一场凶恶的罪行开脱,但如果你完全抹去个人成分而依靠被动语态表达观点,最终就可能拉开自己与读者的距离,甚至沦为一个胆小鬼作家。海伦·索德(Helen Sword)鼓励“那些喜欢用第三人称、无人称表达的人……问问自己压制个人能动作用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是想在带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或者说个人的声音来表达学术观点时能多一分安全感,那就把研究做得更全面、引用更合理,从而给自己这种安全感,然后用主动语态大胆地表达自己所想。这会敦促你以更批判的视角阅读、更谨慎的态度引用——毕竟潜在的风险实在太多。
3.搪塞还是捍卫?
这二者都是可以保护你免受批评的方法。支持自己论证的最好方法是寻找证据,而不是通过过度修饰或用重复的语言来削弱其锋芒。这只会让你的文风魅力大打折扣,你的观点会被一堆废话淹没——正如本章首页中列举的例子一样。缺乏自信的作家有时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以略微不同的方式重复它。我的建议是,观点只说一遍,然后寻找足够的证据来捍卫它。你不必总是将每一条观点都列出来。比如,你可以这样来处理:“许多学者认为,一针及时顶九针。”也就是说,我们不建议使用过长的文内引用,仅提及若干个相关的名字即可,然后便可以结合其他作者的想法针对主题展开论述。
4.动 词
动词的选择看似简单,但同样会影响文章的效果。例如,“声称”可以变成“坚称”,“坚称”又可以变成“主张”。所以,不仅要考虑动作是什么,还要考虑动作会如何发生,有多强、多弱、多草率或多优雅。选择一个简单的动词去表述它。她是“避免”了冲突,还是“规避”“逃避”或“躲避”?也许,她实际上是“潜逃”或者甚至是“逃离”了呢?她也可能是“逃脱”!一旦你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就不要再去证实或重复——当然,除非你这样做是为了突出强调。
5.术 语
学术写作中,术语作为“一种高效的规律速记形式”,是很有价值的工具。它是一种专业语言,能在特定专业领域中有效、简洁地传达信息。然而,术语也会被误用——令人眼前一亮或混淆视听。在使用一个术语之前,你要先提醒自己,写作的根本原因是交流,然后将受众考虑在内。如果你写的东西是有学科针对性的,那么比起与一般受众交流,你在术语的使用上就没必要太过节制。你要遵循的原则是:如果选择的词会影响信息传达的清晰度,那就不要用。
6.多面下注
有些指导材料建议使用“模糊陈述”,即使用诸如“倾向于影响”“可能会影响”“似乎是”“可能是”“一般来说”“通常”“往往”等词。模糊陈述是为了做到准确与公正:陈述需要与它的证据相称;对他人研究的批评要缓和。但“模糊陈述”的不利之处在于它会减弱论证的强度。我曾听说有人会直接将它称为“模糊语法”。
这个批评也许过于严重了。但在学术写作中,我有时还是倾向于避免做绝对的陈述,或许是因为我可能不是对的。此外,我还想要展现一点学者的谦卑。
现在,让我们把那些模糊陈述去掉,重新表述一下上面一段信息:这个批评过于严重了。但在学术写作中,我会避免做绝对的陈述,因为我不是对的,此外,我要展现学者的谦卑。多“过”才算“太过”呢?
练习7.4
除了模糊陈述这一小节,看看你在本章其他地方还能找到哪些模糊陈述的例子。可能还会有一些。(其实,我单看下面一小节,就已经找到几个了。)自己判断一下,它们对所写的内容是起到了强化还是弱化的作用。
练习7.5
下面这则文学研究的写作病例中充斥着大量抽象名词、形容词、副词和术语。找到它们并试着重写这段话,让内容更容易被理解。有一点要说明,有些人(即使不是大多数)可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
在后孟德尔时期,拉马克那明显被取代的科学理论不断被非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家应用,弗农·李(Vernon Lee)为了能够在文学和创造上获得进一步的具体启发而将科学范式在不同领域中进行强烈而智慧的独创运用,这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叙事线索,其混杂着各种方法论且充满了科学语言在非科学话语中的修辞使用。
你的版本:
要想提高学术表达能力,我建议你在阅读时不要只关注内容,还要注意文风,看看是什么因素使得文章行文流畅、引人入胜,也就是说,文章除了内容还有哪些方面吸引了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术语;
● 模糊陈述;
● 过度修饰或重复语;
● 简明性(如句子长度、从句、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
● 引用;
● 改述和引文;
● 抽象名词;
● 表达:主观、客观还是介于两者之间?这可能还包括轶事或幽默的使用。
带着这种批判的态度审视你的写作。在递交给阅卷人或同行阅读之前,自己先通读一遍,不仅要看内容,还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文风如何影响意思传达的方式。大声朗读或与同伴一起以小组形式学习会更有效果。
本章小结
在前几章中,我们探讨了实验性反思和创造性实践对学习起到的帮助。它们对提升写作能力以及作者表达时的自信也有正面作用。
本章介绍了如何用自己的话表达他人的观点:批判地阅读、写作;改述时谨慎使用引文;即使在写作最早阶段,当你的文字和想法与原文有区别时,也要做注释。在文本中穿插别人的话时要保证自己的表达依然清晰,最好能为探讨过程提供一些新的见解。这应该意味着,你需要证明自己的论点从历史角度和理论角度都适用于一般性讨论中。
本章还触及了有关修辞选择的问题(接下来的两章会对此展开进一步讨论),对文风进行明智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表达特点。如海伦·索德所说,不管写作任务是否要求遵循一种较为正式的结构,是写出清晰、简洁、有力的句子还是含糊、复杂而被动的句子都取决于你本人。科学家可以选择使用主动动词,社会科学家可以选择引入个人的声音,人文学者可以选择避开专业术语。明智的选择是有个性的作家对抗从众心理和惰性的最佳武器。索德还提到,尽管我们人类喜欢盲目从众,但如果我们想要发展,就要去“模仿成功者”。因此,我在这个话题上给学生的最后一点建议是,找到你欣赏的作者,分析一下他们的成功之处,把他们作为范例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哪怕你在本章中什么也没有学到,也至少记住以下三点:
1.不要在读者面前表现自我:要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为目的。
2.不要将模糊的陈述作为挡箭牌:坦率、公开地加入讨论。
3.不要试着让自己只是听起来有“学术范儿”:要做到真正的学术,去研究、思考,把观点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并做到最好的传达,表达自己的思想,找到证据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