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打破常规,阅读所学领域以外的文本,这能为你的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因为其他领域的思想者思考、感知的角度以及他们的观点将是你从未接触过的。不要被(某些专断的)学术边界限制住。因为没人能完全遵循你研究时所选的路径或建立连接的方式,这种更具开放性的实践将会刷新你的认知,让你有机会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些其他人写不出、只有你才能写出的东西。方法只是工具。对它死守不放只会让写作和阅读本身退居其次,让你偏离任务重心。就像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所强调的,开放式研究实践有助于开发学术方面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造力。
广泛阅读属于“根茎式研究”这类“没有条理的方法”(见第四章)。尼古拉斯·博布勒斯将这种方法等同于网上冲浪活动。通常情况下,它实际上涉及的也只有这个:网上冲浪。所以,打开网页、搜索,让自己根据纯粹的各种联想连接沿着不同的路径去探索一会儿吧。本书的大多数读者都会阅读权威的同行评议文章,但不要认为你一定要从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专家开始读起。当然,你早晚会引用他们的文章。事实上,你确实需要读一些具有高影响力作者的文章,但与其把它们作为第一站,有时不妨先选择一些涵盖范围较广的行业出版物来充实一下背景知识,特别是在你对要研究的领域还不熟悉时。这类文本阅读起来会更容易,毕竟它们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学者,而是和你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充满好奇心的广大群体。演讲(是的,包括TED)、播客等形式也涵盖其中。仔细看、仔细听。去图书馆向图书管理员询问(他们知道的信息很全面,而且多数都很热情)。如果有些书或文章给你一定的启发,就把它们借阅或者下载下来,哪怕这种启发与你的研究重点只有很少的关联,也要好好地把握、思考,并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创建属于你自己的联系。和同事或朋友在社交媒体上或线下面对面讨论。你需要在这些过程中记笔记,将每篇文本的文献信息和你的每个想法都是从何而来全部记下。如果等到全部读完之后才开始记,你就会错失在纸上思考可能带给你的洞察力,这会导致研究失去条理。若发现了你欣赏的作者,仔细研究他们引用的文献,追溯他们的思想源头,确保你现在看到的研究成果是有历史背景做支撑的。(顺便说一下,尽管我强调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但肯定有一些论述研究技能的文章坚称过去的研究往往都已被取代,所以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上面。这就是另一个错误的二分法。至少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范围里,虽然你不想让自己被封锁在过去,但也绝对需要知道你感兴趣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你不会想让自己在“聪明地”引用了近期的时髦理论后,却对这个理论的形成过程一无所知。)
要记住,这类广泛的研究过程中接触到的材料也不总是可靠的,因此在阅读时切记要保持警惕,检查它们的来源、可靠性和有效性,把它们与其他资源做比较,不仅要将作者的观点记下,同时也要写下自己对它们的思考。
小建议
为何要在广泛阅读时记笔记:只管记就对了。
仅仅做标记是不够的。这样太被动。你是否曾在回看自己加亮、画线的地方时问自己:“我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把这些段落用记号笔画成粉色?”你当然不会知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者自己为什么把它们标记下来,因为你现在的心情与当时是不同的,想的东西自然也不一样。在做笔记时,即使只是潦草的标记(是的,这样没问题;但如果是图书馆借来的书,就用铅笔来记,归还之前再用橡皮把笔迹擦掉),你也是在积极地与阅读的内容互动,有目的地思考,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想着喝一杯咖啡或者给自己的猫喂食的事。
练习5.1 带着思维导图广泛地网上搜索
1.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期限。一到两个小时足矣。不过在你的研究过程中,这个练习需要重复做几次(也可能是许多次,这取决于作业任务的要求和篇幅)。
2.坐在电脑前,准备好纸和笔来记笔记。
3.选择一个你感兴趣但还不算熟知的宽泛主题(一个还在早期计划阶段的写作项)。把它写在纸上,然后从它向外画一条线,在线的末端写下你认为可能值得探索的短语或单词。
4.打开网页,输入这个短语,查询搜索结果。每当下一个搜索结果出现时,都将其记在纸上。你现在还不需要去大学的数据库。如果遇到有疑问的观点或资料源,就把它们记下来,以备过后参考。
5.突出关键词。
6.将自己对搜索结果的反应也记录下来,不管你是在做推测,情绪上头,还是在感知。也许你偶尔要花几分钟去反思一下自己的这些反应。
7.当你发现一些特别有趣的内容时,做个标记,稍后将它添加到自己的文献注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