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等教育机构通常把自由写作当作培养写作技能的有效方法。原因是写作和思考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先研究,再思考,然后再写作,而是同时进行这几项,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据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ster)曾讲过:“在我见证自己所说之前,怎么会知道自己所想?”琼·迪迪翁(Joan Didion)也指出:“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除非我把它们写下来。”我们会在下一章深入探究这一点,现在先将写作作为一种“询问方式”来讨论。
自由写作在小说写作中广泛运用,在学术写作中却未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在写作前期以自由的方式写感兴趣的话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自由写作还能有效地突破写作瓶颈。正如思维导图和思想集群一样,它可以帮你集中思考,提炼思想,同时让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浮现。自由写作与思维导图的目的相似,因此它可以代替后者。你也可以两个都做,这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自由写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为了消除瓶颈的写作和为了探究某一想法的写作。后者需要更强的专注力。这两种形式最好都通过纸和笔来完成,因为使用电脑会让你忍不住使用复制、粘贴和其他编辑功能。我们在这一阶段里绝对不需要它们的参与。自由写作与编辑和校对的过程是相互冲突的。
1.为消除瓶颈的自由写作
顺便说一下,写作遇到瓶颈是正常的。虽然不乏一些极端的、让人气馁的例子,但通常情况下,无法逾越的瓶颈并不存在。如果遇到了,那就休息一下,或继续写下去。写什么都可以。这就是自由写作的灵活之处。
开始动笔之前,你要知道自己可能会听到一些微弱却非常可怕的声音,如“这么多人的想法都比我的精彩,我没事去凑什么热闹?”“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有东西要讲呢?我就是一个自大的傻瓜!”“大家会嘲笑我。”“人们会蔑视我。”如果你愿意,可以直接回应这些声音。你可以生气(虽然事实上你面前只有纸)。你也可以选择忽视它们。它们不过是你在自虐地形容自己时脑海里浮现的声音而已。再或者,你根本没必要有这种不安全感,你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写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而感到烦恼而已。那把这种烦恼以及产生烦恼的原因写下来。在自由写作时,探索自己学习所选专业课程的动机也是很有帮助的,也就是回归基础——为什么你要在大学里绞尽脑汁地研究这些棘手的概念。你还可以对课程、概念、老师以及你自己进行批判,看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你产生了一些与研究无关的情绪问题,那就把它们也写下来。
不用担心语法和文笔问题,也不用太在意笔迹是否工整。重要的是,在计时器响之前,不要停笔。这意味着你有时候甚至要写一些像“我真搞不懂自己到底在干些什么?”这样的话,但即使如此,也比停下来重读、编辑或检查语句是否连贯要好。你会发现,可能你不一会儿就重新找到感觉了。甚至等计时器响起来的时候,你可能都不想停笔。这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
练习4.3 自由写作
用计时器设定一个时间。10到15分钟就够了。然后写下因自己无法清晰思考、无法写出自己的构想或无法把握一个主题而产生的沮丧感——写任何困扰你的事都可以。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在发泄愤怒、表达幽默或抒发当下的其他感受。把一些恐惧感写下来,比如对自己不能完成任务的担忧。
2.为学术探索的自由写作
以此目的进行自由写作时,你需要做一些初步调查。此时,自由写作可以帮你明确文章或论文的写作方向。你阅读的材料以及你对写作主题的早期想法会为你指明下一步。
写着写着,你可能会发现自由写作又变成了思维导图——如果是这样,那就顺其自然地随着“线条的意图”进行下去。不断地把你冒出的想法画出来。你可能还会这样问自己:“我在此主要想传达什么?”“我的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还有没有其他更清晰的表述方法?”我还是要强调,不要太注重文笔和结构,不要停笔,不要让你的手离开纸面;在计时器响之前坚持写下去。
练习4.4 自由写作
再给自己设定一段时间,然后开始动笔。根据你已做的研究,把理解题目后的第一个想法写下来。有些观点可能还不完善,你也不知如何对其深入探索——那也把它写下来。如果你觉得你的文章引言和论证应该更加精细,但还没想好怎么去写,那就先跳过这部分,继续写脑海中已经浮现的想法。你会发现你写的内容开始变得松散,不是用黑点列出就是用破折号连接,但没关系,继续写;如果有些地方想稍后做进一步延伸,可以用星号标注一下。
完成之后,通读一下写好的内容。你很可能会在这堆“沙”中发现可以在写文章时用到的“金子”。
列大纲
这时,你需要把你的想法组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即起草大纲,规划出文本的“最佳结构”。定好论题之后,你必须让它来把控你的论证方向,不要偏离它。你写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与之相关。以下面这个论题陈述为例:
美代表了价值。它要看具体情况,且与权力和欲望有关。
1.先把论题写在纸的顶部。为了达到修辞效果,陈述要写得强而有力。(此类说服性技巧会在第八章做详细介绍。)
2.引言。这一阶段只需要(1)从你选择的角度阐明要研究这一主题的原因,这会使你的思路更加清晰;然后(2)陈述论点,即美的概念受文化因素制约,告诉读者你在文中要讲到的文化;(3)说明你将探讨美的概念与权利和欲望的关系。先不要详述文章将如何逐步展开,因为在写的过程中还会对各部分的构思有所调整。
3.列出你为证明论题而要论述的部分,并为每一部分写一小段内容。每一段的结尾都要有引出下一段的作用。如果段与段之间没有做到清晰而连贯(比如第九段也可以放到第十六段的前面),那你就要注意了,你的文章结构可能需要重新调整。按理来说,每一段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这种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你起草正文之前不可能全部完成。在这一阶段,你应该不会百分之百确定文章写完后具体是什么样子,一切会随着你写作的过程有所变化。但请看下列问题:
● 我列出的所有论点都与论题有关吗?
● 各部分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
● 我目前为各个论点提供的证据是否充足?
● 与前面的问题相比,我列出的证据是否多到泛滥,致使自己的观点淹没在各种引用中无法凸显?
● 我提出的观点是否构成了连贯、成熟而缜密的论证?
如果你能对这些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那就说明你已经为接下来写初稿做好了准备。最好趁着这些想法还活跃在你脑中的时候尽快动笔。
起草、修改以及提供和接收反馈
如果你的写作任务篇幅要求相对较短,比如1500到2000个单词[12],那你最好一次性完成初稿。是的,它的结构可能还是很松散,甚至还会有语法、文笔和结构上的错误。但这都没关系,毕竟只是初稿而已。初稿不是精良之作,它只是自由写作练习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而已。但这是一个有准备的自由写作练习。因此,把你所有的研究资料准备好,不要再上网查找资料,把注意力都放在手头的任务上。
如果你要写的篇幅很长,那很显然就不能一次性完成初稿。先选择一个小节去写。哪个小节无所谓,它可以是引言部分,不过你可能更愿意从正文中选一部分开始。等你最后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时,大纲的样子才会有所显现。而正如前面所说,大纲在这一阶段也仍是松散的。你可能还会发现,在你用心完成这个过程时,脑中还会涌现新的想法。把它们记下来并整理好,以后可能会派上用场。
当你写得差不多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觉得可以把写的内容拿来给别人读时,你不妨从同伴那里要一些反馈。还记得我之前提到的学习小组吗?在这里实践起来会非常有效,即使你平时更倾向于独自完成任务,你在学习小组中也可以真正地借鉴一些新鲜的视角。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这样的:
练习4.5 学习小组活动
1.每位小组成员带着自己的写作文本到指定讨论地点会面。一人负责计时,并为每个人分配固定的时长。时限需要严格执行,以免因超时而导致他人感到不安或不公平。以每人15分钟为例。
2.把自己的写作副本分发给其他小组成员,先由一人朗读自己的文本。不用读得太快,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剩下的人需要时间来记笔记或问题。
问:为什么要大声读?
答:这样一来,错误或不通顺的地方就会很明显。人的耳朵会捕捉到眼睛所忽视的地方。
3.作者读完后,问一些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如“大家清楚我的论题
吗?”“大家对我的学术背景是否有疑问?”4.其他人开始回答。
5.作者可能会继续发问:“是否需要我再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进一步解
释?”或“有哪些地方需要我做增减来使内容更加连贯和清晰?”6.其他人回答。
作为小组成员,你要确保你所问的问题具有实用性。不要说一些像“我挺喜欢的”“听起来不错”这样无关痛痒的话。更有价值的表达应该是这样的:“我认为你在阐述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时,将它与创造性过程联系起来的方式很有说服力。”当然,要是能问一个实际的问题会更好。比如:“你能举例说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吗?”而一个真正的好问题应该是:“我觉得你所讨论的‘从对一个话题的客观涉及过渡到对它的主观参与’非常有趣,但你能说明一下如何将这二者结合吗?”
得到同伴的反馈后,尽快根据反馈内容修改草稿,并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
● 我是否可以让论题更加清晰?怎样才能让它更为精炼?
● 草稿中的观点是以最佳次序出现的吗?
● 如果朋友读了我的草稿之后感到困惑,这是不是说明大纲里缺了一些东西?
● 我提到的内容中是否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的,因为很少有人能在初稿中做到面面俱到。)
● 我的措辞是否让人耳目一新?是不是有点浮夸?(要想知道这点,观察一下你在朗读的时候是否有人打瞌睡就知道了!)
你肯定会发现,你的大纲需要修改,稿子需要重写——这只是初稿,因此注定不会是完美的。
练习4.6 讨论点
我在前面提到过一个讨论题目,无论你是什么学科背景,都能找到与它的相关性:
有些领域是禁止批判性思维者涉足的。同意,反对,或中立。
我选择它是基于前一章中提到的布鲁克菲尔德的主张,此处值得再次重申:
理解材料的过程中最大的飞跃往往是在不得不解决两难境地时发生的,即协调对一个问题的两个相互对立却都站得住脚的看法,或在现有的认知框架中注入新的信息,进而质疑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事物时。
不过你和学习小组的成员可能会选择其他更具争议的话题,觉得它们更值得探索。这样也无妨,但你们需要阅读一些内容来确保讨论内容的含金量。在上一章介绍小组文本分析时,我建议每位小组成员最后将自己的文本总结和文本分析分发给其他人。小组讨论就是以这些分析为依据的。但为了使本章探讨的一些实践得到巩固,不要在读完每个人的分析后就立刻进入讨论环节,先以根茎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你的想法,再将思想组成集群。如果小组里有三到六个人甚至更多,让其中一人担任抄写员的角色。如果只是二人组,那就轮流抄写。不管怎样,试着绘制导图、组合集群,看这会对接下来的讨论的性质和质量有何影响。
本章小结
本章开篇提到了与创造性有关的三个错误理念,以此揭示了该术语和其背后的概念经常被滥用和误解的原因。我不想让读者们怀有“创造性就是解决短期预设问题的工具”的看法。抱有这种工具主义的态度极大地限制了用智慧和想象力进行探索的可能性。我还设置了本章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澄清了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含义,接着展示了如何将这两个概念结合从而让自己的思考更清晰,甚至更具独创性。当批判性和创造性共同发挥作用时,你就会对世界有新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获得“理性的见解”。本章还探讨了如何同时运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同理心,以及埃尔伯那(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相信游戏”和本能来进行阅读和写作。这些有助于学术探索的方法对起草大纲和撰写初稿等初始阶段的写作也有着指示意义,同时还能培养学术写作能力,增强表达的连贯性。下一章会继续针对这些方法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