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练习一下上一章的内容了:利用对立观点来提高批判能力。我们不妨先拿“批判性思维应是所有学术实践的核心”这个看似是本书理论基础的观点小试牛刀。
有人认为,对批判性思维核心的质疑可以称得上接近异教邪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学者们已指出了批判性思维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正式讨论之前,让我们先来简要总结一下批判性思维能帮我们实现什么:通过反思与分析的实践,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升阅读时的洞察力,包括处理谬误和拓展自我视角等方面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培养学生们敢于质疑权威和公认理念的态度,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做一个积极的公民打下基础;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的工作朝不保夕,工作本身的性质也随着运作方式的更迭而不断变化,批判性思维为处理这些情况提供了优势。例如,它有助于我们审视、分析、寻找他人思维中隐藏的错误。
那批判性思维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有人认为,当一个人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批判,他就会变得过于独断,甚至会带有冒犯性(想想“文本审讯”这个普遍的说法里影射的那种能让人联想到酷刑室的含义)。这会导致读者只是惯于揭穿他人,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而非思想开明的怀疑论者。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批判过程会导向一种不成熟的确定性,而不成熟的判断通常缺乏对细微差别的敏感性,因此这实际上会抑制读者与文本的深层次互动。此外,肯尼斯·怀特(KennethWhite)还指出,如今对高等教育体系已不可或缺的批判性言论最终只会产生“一堆庞大却对任何人都毫无用处的研究和统计数据”。
为什么不直接承认批判范式有局限性呢?并且,承认这一点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到,批判性必须与创造性态度和实践结合才能得以发展。后两者不是作为批判性思维的附属物或者后添加的东西,而是要与它齐头并进。从研究和写作过程的开始到结束,批判性和创造性一直是相辅相成的,这与连环画或杂志中的图片与文本相呼应是一个道理。对于“在学校里提高读写和计算能力必须先于创造力的培养”这个观点,肯·罗宾逊犀利地回应道:“这就好比说‘我们要做一块蛋糕,如果成功了的话,再往里面加鸡蛋’一样。”
下面将介绍一些提高创造性批判能力的思维工具和方法,以便你更好地斟酌和评价文章,它们包括共鸣阅读、通过相信而非怀疑来检验一个论证的有效性、根茎思维导图和自由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