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日志的写作方法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 作者:路易丝·卡茨 提供人:yehe60......

准备一个笔记本或文件夹。我也有学生喜欢在网上写日志。形式无所谓,重要的是要定期记录。我建议一个学期内每周一次,以保证自己持续地进行自我监督。每次写一页就差不多了,但如果你想写更多(许多学生和研究者在养成习惯后就会如此),那也无妨。

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语法和文风。(日志不是论文或报告!)用第一人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记日志时,你需要在乎的不是文学美感,而是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反思日志的基本模版(参考)

1.简要介绍一下某个学生或同伴在评论、研讨课、讲座或文本中提出的论点。让语言保持开放。只把话题给出即可,也就是说,不要一开始就进行分析或批判,把这些步骤留到后面再做。

2.反思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你可以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对这个想法作出这样的反应?我是否受到了自己已有的某些理念或态度的影响?要尽力做到诚实。

3.找到这个观点或想法与其他理论、文本或课程之间的联系。

4.思考一下自己在这个观点上的分析和反思对个人的学习过程有怎样的影响。

在“反思”下面,我会写下“诚实”一词。实际上,在进行前者时做到后者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自我意识会出来捣乱。记日志时,我的自我意识会异常强烈。因此,本着开诚布公的精神,我先拿自己早期的尝试来举例。那时,每当我准备记录自己的反思日志,便会决定:

●全身心投入其中,试着关闭自我意识的“编辑能力”,从而摆脱它的干扰,至少到我能写出一段话为止。换句话说:只管写就好了。

●随便写些什么呢?既然这个练习是要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那我就直入主题。我能十分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偏见。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我决定从自己讨厌的事物开始反思。

我给自己两分钟的时间不停地写,开始上述模版中的步骤1:描述一个观点。

有什么让我特别厌恶的?那应该就是“‘我的’文化”了。我讨厌网站、广告或商店等地方过度使用“我的”一词。到处都是“我的”这个、“我的”那个:“我的公交车”“我的线上人力资源”“我的房子”“我的购物”“我的咖啡馆”……为何要不断地重复这个自恋的词呢?现在人人都在这样做。我的……我的……我的……,我……我……我……当然,我知道它还是有一些实用性的,如果看见一个网页顶端出现“我的账户”,我就知道这是自己的账户了。但是,不!没必要吧!除了我自己的账户,这还能是谁的?如果非得标注一下,那写“卡茨的账户”就很清楚了,不是吗?或者直接写“账户”就好,毕竟,它只能通过我自己的密码才能访问,不是吗?

让自己发泄一通之后,我开始步骤2:反思自己对观点所作出的反应。

我的反应相当强烈啊!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恼火?原因又是什么呢?也许它违背了一些我很看重的做人态度或性格,让我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那我看重的是什么呢?谦虚,而非自我。尽管我刚刚的那一翻咆哮很难和谦虚沾上边儿,是吗?难道我是一个虚伪的人?但“我的”商业文化似乎是在鼓吹自恋主义,而我有过和自负的人打交道的经验。话说回来,谁又没有过呢?我想起了一个特别的例子——我有一个自恋的“朋友”成天排挤我。这种自我陶醉的人对其他人置之不理。我是有过经历的,但谈不上有多丰富。我甚至都不知道该用什么专有名词来形容这类人。我刚刚同时用了“自恋”和“自负”,但我确信它们并不是同义词。过后我得好好查查才行。

我的确知道,“自恋”被认为是一种某些人无法控制的疾病。这也许不假,但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me-firstness)这种叫法的涵盖规模似乎更大一些。难道这是一种文化变迁?我可以调查一下,甚至还能围绕着它写点什么,或许题目就叫《Me-oh-my[3]:通过泛滥的人称代词来衡量文化变迁》。哈哈!开个玩笑。但说真的,为什么不呢?应该会有人对此发表些有价值的东西的。等我知道得再多一些,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

接下来是步骤3:如果可以的话,将这个新观点与某个自己已知的理论关联起来。

多年前,我读了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Lasch)的《自恋主义文化》(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这本书于1979年首次出版,我怀疑与那时相比这个现象又加剧了。好吧。快速搜索一下。输入关键词“自恋主义”,结果出来一大堆,包括一本较新的书,一个叫安妮·曼内(AnneManne)的人写的《自恋者的生活》(The Life of I)。等我记完这篇日志再深入研究一下……

到了最后的步骤4:思考自己在这个观点上的阅读、分析和反思在个人学习过程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

反应强烈算是一个优势,但也是弱点。在这个例子中,我需要利用自己的激烈反应来对付那个被我看作“文化现象”的事物,而不应该任凭自己陷入混乱的情绪中不去思考。如果我继续发怒,那就不可能有任何新的想法,我将变成那种只会胡言乱语的电台主持人,只会发泄,不会创造。得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才行。不该一味地停留在表面去做简单的反驳,而是要对问题做进一步深耕。

给自己留出空间来思考观点是学习过程的首要阶段。下一阶段则是考虑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观点有如此反应。我已经知道,情绪强烈时需要留意自己鲁莽行事的倾向。但进行正式的反思意味着我需要深呼吸,审视自己的情绪反应以及那个激怒我的观点是否值得深究。决定它值得之后,我便进入第三个阶段——将“me-oh-my”理论化。反思的过程已帮我摆脱了道德的陷阱,让我以更谨慎的方式透过拉什和曼内的观点思考探索“我的”文化背后的潜在缘由。最后,我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明确表述了这个过程。

稍后,我会建议你尝试做与此类似的练习,对自己的喜好和偏见进行质疑,看你会有何体会。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欢的事物。之前和我共事的一个研究者决定写下她是如何憎恶那些空口说支持某事却不付诸实际行动的人(通常是因为付诸行动就意味着他们要牺牲时间或金钱)。事实证明,她对此深有体会。她在自己的家乡做了一个有关减少环境污染的项目。不出意料,每个与她沟通过的人都赞成“减排”这个想法,因此,她制定了一个计划:向每个开车到市中心的人收费。结果没有人赞同。没有人想过要用任何影响自己安全或舒适度的行为表示支持。写完一篇言辞激烈的谩骂后,她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会对那些在行动上反对她的人有如此反应,接着,她试图寻找其他方式来传达“在解决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时有必要采取激进行动”这一观点。她在日志中明确表示,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来她也确实照做了。

另一个例子来自一位讨厌写作的学生。(不得不说,一个人在上写作课的时候写如何讨厌写作,这还真是有意思!)巧的是,与他同组的另一位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话题,只不过他写的是他有多么热爱写作。当他们俩都自愿先后读出自己所写的内容时,那种对比还真是有趣。

接下来,选择一个你非常感兴趣的事物。在开篇时让表达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就像我刚刚讲述的示例那样。等到下一个练习时,我会建议你用更严谨一点的方式。

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大家都很清楚的是,日志里提出的质疑要真实。在这个“在纸上思考”的过程中,你审视新观点,尝试对概念进行探索。通过记日志,你可以筛选想法,发现原本会阻碍这一过程的个人倾向。一些学者发现,记日志有助于厘清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发现艺术家亨利·马蒂斯(HenriMatisse)所说的“线条的意图”。

马蒂斯所说的线是绘画中的线条,但我们也可以把“线条的意图”运用到写作上:你的论证在朝着哪个方向前进?最终会走向哪里?你的研究如何引导你在阅读、分析时对某个话题给出连贯、公正的论证?在反思日志中,你在纸上思考此类问题时不用过多地担心自己是对是错。写作和思考这两个过程在日志中以一种创造性共生的关系紧密相连,我们在第六章中会对此做进一步探讨。

练习2.1 第一篇日志

描述一个观点——某个你喜欢或者讨厌的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你对该观点会有这样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观点与其他某些理论有什么联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在这个观点上的分析和反思对你的学习过程会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地带:在学术写作与私人化写作之间

有人将日志看作“批判的空间”,也有人认为它是“创造的空间”,或介于二者的中间地带,即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所说的“概念与创造”。结合本书目的来看,它介于学术写作和个人写作之间。这个模式能够激发独创性学术研究,因为你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毫无拘束地与思想博弈,形成新的理解,规避草率的观点和先入为主的偏见。毕竟,你若在写作时一直想着如何取悦考官,又怎么会蹦出新想法呢?

以下例子是学生们对一些与自己专科有关的观点的反思,以及支持他们的评论:

反思写作样本1

我对政治经济学领域充斥的资本主义味道感到不安,这源自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厌恶,并且我敢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嫉妒,一种因被边缘化而产生的嫉妒。所有形成此异端“宗族”的经济学派站在了它们的“兄弟”——主流学派——的对立面,并小心翼翼地指责它的缺点,然而自己却像澳大利亚前总理托尼·阿博特(TonyAbbott)一样,不仅没有给出任何具有现实意义的替代方案,从某种相对意义上看,还被剥夺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发言权。我们那些有智谋的公众人物去哪儿了?我们那些真正的批判思想家,那些愿意探索新观点,不将自己拘泥于某个单独的形态意识思想中的人都去哪儿了?我能感觉到它形式上的存在,但这种经济体系和我们这个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政治正确的社会中的许多事物一样,没有任何事实基础。如果自己不能回答某个问题,指责别人又有什么意义,难道能给出什么更好的答案吗?

我之所以如此恼火,是因为我们的经济体系正通过赢取权力阶层分化来不断离间我们,并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剥削来逼我们走向灭亡。环境科学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让政治经济学去继续研究现有经济模式的缺陷了。这个领域就像一个瘾君子,是时候让他从那诱人、高枕无忧的道德制高点抽离出来,回归到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来帮助人们。

评 论

显然,该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是政治经济学当前的发展趋势。他在日志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认为该领域的学者似乎都“沉迷于资本主义”。如果他写的是一篇论文而不是这样的反思,那么他就需要表述得更明确,而不是只用“资本主义”这个词而已。他必须要确认自己所用的这个宽泛术语的形式或表现。但可以说,这个学生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日志允许这种情况发生,这使他不会因纠结太多细节而裹足不前。因此,尽管一些人反对日志这种形式,坚持要用更系统的写作方式,我仍然认为日志应该被当作一种综合的写作形式。日志既有系统化的地方,也允许更为自由的形式存在。

这位学生随即发现,是厌恶、嫉妒和疏远促使了该领域的动向发生改变,并意识到寻找替代当前经济学思想的现实方案的迫切性。从该学生后来写的内容中可以清楚看出,他不再哀怨没有权威站出来发声,而是开始寻找那些实际上正做着他所尊敬的事的研究者们。

从这篇日志中可以看出,此学生确实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还能通过广泛的阅读把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但日志中缺少一定的自我反思。比如,他还可以思考自己的信念背后所依据的经验有哪些、得出结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结论的可能性等。但由于日志是需要时间慢慢累积的研究形式,有些人会更加专注于与观点博弈的过程,还有些人则会尝试通过反思和分析在日志中达到整体的平衡。

反思写作样本2:“客观的主观性”案例

纯粹的客观性总是让我无法抗拒。我被理性折服,它是如此精确、牢不可破。这的确有感染力,不是吗?它让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同时被绿巨人[4]、怪兽哥斯拉和丹妮莉丝[5]的三条巨龙保护的城堡之中。在课程读物的第161页中,柏拉图对前提1和2的客观论证堪称完美。但当我读到马洛夫(Malouf)和毛姆(Maugham)的时候,我的内心先是骤然缩紧,然后又开始变大、变轻,像氦气球一样上升。我讨厌成为毛姆批判的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并书写故事,好的故事。我没必要放弃理性,对吧?渴望充实的人生与柏拉图的教导不应是背道而驰的。

休·麦凯(HughMackay)把观察说成经验的对立面。想着“一石二鸟”是不是不太好?如果能掌握客观的主观性该有多好!这和主观的客观性是不同的。我认为,前者要优先考虑主观因素。因此,第一步:体验生活;第二步:结合自己的经验,尽可能让自己客观地感知。

为什么我会对主观性和客观性感兴趣呢?因为我认为每个人在给自己定位时都会跌在这个十字路口上。这两条路各有千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都不可行。人不可能真的成为一个柏拉图式的机器(脱离所有特定的人和物体),也不能不间断地“发痒和饥饿”。很显然,我们都必须在这两条相悖的道路之间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评 论

这位国际学生的本科背景为理科,人文学科对她而言完全是新领域。但她正试图将自己对客观性的崇拜和对主观性的兴趣以某种方式融合。这篇日志篇幅较短,缺乏深度分析,但作者把自己的看法和她所研究的思想家们的观点联系了起来。同时,她的思维还跳出了上下文,开始进一步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只在她读过的涉及该主题的文本中有所隐含。

她描述了自己感兴趣的论点,并反思了自己对它们的看法,将其与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的学习过程联系起来。这篇日志体现了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尽管在语法上有所欠缺,但文章语言连贯,并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展开的。此外,她在将这些想法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时,语气是自信的。

下一篇日志有关学术界的偏见问题。我建议你在尝试写这种反思日志之前先对下面这篇日志给出自己的评论,把这当作一次给同学做的非正式评估。评估时的参考标准很简单:批判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水平。

反思写作样本3

在这周的日志里我要先声明一点:我自己就偏见十足,而且我为此而自豪。如果我面前是一群观众,我估计他们当中有一半人会义愤填膺地离开,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另一半则会对我这种往自己身上泼黑墨水的行为感到好奇。你了解那种人的,他们总是忍不住想要看热闹。在这个讲求实证主义和逻辑的时代,我们自欺欺人地相信虚假的现实,认为有偏见就意味着有逻辑缺陷——这是错误的。

我会用一个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试想一个科学家在通过血液样本来研究人类生物学。你知道的,真正的科学、真正的数据、可控的环境,等式里也不会有情绪化的家伙冒出来捣乱……那你也许会问,这种情况下人怎么会产生偏见呢?血液不需要处理伦理问题,也没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要变得比之前的血细胞更伟大的抱负。那么……科学家呢?他们可是人类,需要处理伦理问题,还可能怀有某种政治目的以及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的抱负。也就是说,虽然血液提供的是客观的数据,但它总是由受制于社会和政治规范以及个人欲望的大脑进行主观的分析,即使方法论和主题的选择也能告诉我们科学家认为的重点在哪里……

拜托……如果你谦虚地意识到自己总是持有偏见,那么……你就是一个自知且自制的人。但是,如果你明明不够客观,却还认为自己是客观的,就大错特错了。看看号称合理且公正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现代社会造成的损害就知道了。它在自己的科学模型里错误地声称“自私”和“个人主义”都是“人性”使然。

……所以我要再说一遍,我为我自己持有偏见而感到自豪,因为承认这一点就说明我是客观的。

练习2.2 试着对第三位学生的日志做评论。列出要点即可。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