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反思性写作练习:写日志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 作者:路易丝·卡茨 提供人:yehe60......

比起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我们更容易发现他人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事实上,除非具有出色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的意愿,我们几乎不可能从自己身上找到问题。作为一个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提升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反思。写反思日志能帮助我们渐渐内化、提升批判意识或“批判性”。此外,如果你愿意,它还能训练你的大脑,让它更专注于当下或手头上的事,并将我们的内心世界清晰地表达出来。总的来说,它是一种提高学术实践水平和“良好思维”的方法。

记日志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喜好和偏见提高警觉,在阅读文章或分析观点时秉持公正的心态去思考。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元批评的释义,元批评指的是思考在解释和判断某一文本、事件和概念的过程中对你起指导作用的根本原则。因此,你要在日志中问自己,“为什么我对这个观点会产生这样的看法?”

小建议

如果你不知如何回答,试想有一个和你意见相左的人在向你提问。这可能有些反常,甚至还有些怪异,但有助于你深入思考。它还能激发你展开研究,哪怕只是为了向那个想象出来的反对声音证明你的观点。我愿把他想象成我的一个古怪的伙伴“约翰”。

日志摒弃了很多学术类文章在文体上的严格限制,它属于一种非正式的写作。你可以把日志想象成一种处于日记和学术写作之间的中间地带的问题,或把日志看作连接它们二者的桥梁。日志是一种介于“确定性之间”的矛盾间隔,你可以在纸上或屏幕上思考某个观点,然后记下自己对此观点的想法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个过程会让你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受你的期望、责任感、抱负、背景、家庭、朋友等因素影响的。

记日志是一个创造性过程,首先要对想法进行思考和筛选,然后再把自己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审视。有人在这两个过程中如鱼得水般轻松,这可能因为他们本身习惯于这种反思的方式,也可能是他们碰巧很喜欢用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将想法散漫地联系起来。但有些人可能不太适应,或者很难发觉自己的动机或背景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不过,一旦你开始写日志,这个兼具思考和写作的实验形式便可以让你把学术文章写得更加深刻而严谨。有一部分原因是它能鼓励你做到以下两点:

1.大胆尝试

其实,日志反而是安全的冒险之地。如果你不愿承担任何风险,就无法获得那些只有通过勇敢地探索才能进一步学到的知识。比如,你发现自己做的研究揭示了某个概念,激发了你的想象力,促使你推测它带来的潜在影响,但你害怕自己弄错了,或者担心考官不认同你的想法。我建议你先在日志里审视一下,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和你之前接触到的相关信息放在一起,当然,还要围绕主题做进一步研究。如果一切看似行得通,那就把它加进文章中。这样的文章体现的将是一种探究而非权威性的口吻,但这完全没有问题。毕竟,学者就是要有探究精神。你甚至可能还要用试探性的措辞来表述自己的推测,如“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或者“这种情况下,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你不是专家,没必要硬要假装自己是,只需要确保自己有充足的证据支撑自己的立场即可。

2.打破舒适圈

有时,你需要敢于承担风险,否则无论你是写文章、论文还是其他,最后都只会盲从某个特定的理论或重复某个特定立场。这意味着你不能在本专业的学术交流中贡献任何新内容。

显然,你已经知道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但只有让自己的阅读内容多样化才能和意见相左的作者狭路相逢。不要只读那些支持你理论的材料。你应该时不时地在你的研究领域中选择与你一贯支持的作者观点相反的人,然后在反思日志里探究他们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这些观点的看法。可能你最终会发现,你文章中那些相反的声音反而会让你的论证更加有力。在第八章中,我们会集中讨论如何有效地在文章中加入对立观点。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