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第十章聚焦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怀疑、不确定等较为不适的状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散文所具有的价值和目的。此外,大家在本章中,还有机会通过一系列智力训练和写作练习来培养前几章提及的技能和态度,包括:
●主、客观的结合如何能增强学术文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在写作与研究时与“怀疑”共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享受“不确定”这种状态
●一些实验性和趣味性的学术写作练习
研究生在写作时需要尽可能直接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即采用“可读”的写作方式),同时要保证严谨性和开放的求知态度,热情地(而不是焦虑地)欣然接受自相矛盾和复杂的事物。良好写作和良好思考一样,是一种在多方面力求平衡的做法,做起来实属不易。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第六章中讲到的休耕时间给自己充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通过具有激励性、趣味性以及启迪性的探索实践来丰富研究和写作。这种实践通常是开放式的,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这也为整个章节定下了基调:不确定性。它同时也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性的标志。
第四章介绍的思维导图和自由写作等根茎式研究方法为本章讨论打下了基础,这些策略鼓励我们以实验性的学术写作形式进行知识探索。在当今这个信息饱和、技术变革加速、文化传统岌岌可危的时代,我们已然被怀疑和不确定性萦绕左右。原本坚信是刻在石头上的事物,后来被证实是写在水上的。由此而引发的焦虑使我们很难看到矛盾或风险在研究和写作中的正面作用。然而,我们必须学会按照时代的需求来思考和写作。按照埃里克·艾森伯格(EricEisenberg)的说法,就是要与“不确定性”和平共处,而不去全盘考虑任何真理的概念。早在艾森伯格之前,尼采(Nietzsche)就委婉地问过:“不是所有的扶手和天桥都掉水里了吗?”;汉娜·阿伦特主张,当代思想家既然没有权威来支持自己,就必须学会在思考时摆脱对“拐棍的依赖”,这无疑意味着要摒弃我们过去还可以依赖的支撑。阿伦特认为,独立思考是一种“进入自由世界的模式”。这听起来似乎很高深,但绝对没有脱离现实。独立思考和知识上的自由正是“批判性存在”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