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本章将针对批判性写作、表达和文风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学术散文的惯例
●学术交流中,个人文风与内容如何结合
●良好思考与良好写作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第八章会对此做进一步详述)
为了能更好地讨论良好写作这一话题,此处要先简要回顾一下“良好思考”这个概念。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只有保持清晰的思路,才能讲出有价值的话语,进而才有可能表达出有深刻见解的内容,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连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清楚,就无法吸引或说服你的读者。实际上,散文不合格通常只有一个原因——作者本人不确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想要传达给谁,或不知道自己要说的内容为什么重要。因此,我们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培养清晰、生动、有说服力的写作能力,为此,我们将围绕着文风这一话题持续展开讨论。
文风有时被当成讨论的一种“附加物”,这是一种绝对错误的认识。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三个章节探讨内容与文风在讨论过程中会如何相互作用,此外,我们还会分析随着研究者对作者这个身份的自我认同感越来越强,个人文风以及清晰、有说服力的综合表达能力如何随之提升,从而在表达写作意图时能够更加自信,在大范围对话中更好地把握个人话语权。
第二、三、五章中对论证和论证风格的分析加强了我们的批判性能力,我们读到的作品也为学术写作提供了参考模式。然而,并非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到的所有范例都对学术散文的写作有借鉴意义,哪怕它们出自很有名望的学者。比如,你对下面这篇文本就可能有理解上的困难:
媒介体验的成功在信息技术舞台和非信息技术舞台上都有明显体现;的确,这在商业、慈善事业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随处可见,因为交流活动在成倍增长,而没有人能在这其中掌控一切!这种对曾经虚无缥缈的形象和印象的具体化已经是——或者至少正在成为——现实,它基于一种要自我毁灭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源于我们所接受的本体恐怖论以及既明显又晦涩的虚伪,这也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跨时代意义标志。
练习7.1 解码可怕的散文
即使你看不懂上面的文本,也试着尽量找到是哪些地方阻碍了你的理解。
也许读完本章后,你就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把它们一一列出,因此,如果现在这个练习对你来说有些困难,那就等稍后再做一遍。
帕特丽夏·利默里克(PatriciaLimerick)在她的文章《与教授跳舞》(Dancing With Professors)中(略带讽刺地)提出,使用如此神秘的语言和令人费解的结构是一些学者内心焦虑的体现,因为如果他们将自己的意思写得很清楚,就会被人理解。而一旦被人理解,就意味着要接受批判。她指出,“乏味、难懂的散文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的伪装”。但是,除了让读者困惑之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让自己免受负面批评,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讨论。现在,我先讲最重要的一点:想什么就说什么,并且有想把它说出来的欲望。主导写作的应该是你的观点和想要写好文章的渴望,而不是你的“自我”。也就是说,你的学术意图和自己的感受才应是你写作过程的主宰者,而不是想在读者面前表现自我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