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研究过程中和思考以下问题时的创造性:
〇读什么,为什么读
〇如何将各个想法联系起来
〇如何识别你所阅读的内容中的思维模式
〇如何在选题和写作中发挥创造力
●学术工作中的实践性创造:
〇共鸣阅读
〇系统化信仰(与之相对的是更加传统化的怀疑)
〇根茎思维导图(rhizomatic mapping)
〇“聚合”观点
〇自由写作
〇列提纲
〇初稿
想象力让我们突破阻碍自我发展的局限,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写作和行事。“创造性”和“想象力”这两个简单而平常的词实则代表了复杂而深远的概念。从广义上讲,想象力是一种感知能力或一种对现象进行观察并对此作出反应的方式,这里所说的现象包括图像、文本和观点。不过在准备探讨想象力如何与批判能力相互协同促进学术研究和写作之前,我们最好先来看一下“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两个术语实际代表的含义。另外,为了使讨论更加顺利,我还要消除高等教育机构中有关创造力的某些错误理念。
对创造性的三个误解
达到目的的方法?讽刺的是,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问题恰恰发生在创造性被使用的时候。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职场里,它经常被认为与“解决问题”同义。在“创意产业”中更是如此,这一点从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提出的“创造力就是新经济”这个微不足道却十分流行的说法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令人尤为反感的误解,它把创造性束缚在了市场原教旨主义[10](marketfundamentalism)之中。但是创造性是不应该被任何事物束缚的。在解决问题时,创造力的确可以帮我们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若把它仅视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则是错误的。人们不一定可以预测创造力带来的结果:创造和想象是一种冒险,它会将我们的知识和心理层面都带入未知的领域。
奢侈品?与上述误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人担心创造性练习会分散人的注意力,甚至会阻碍学术研究,影响职业前景。事实与之相反,本章介绍了想象力和创造行为的不可预见性,这会激发你产生更有吸引力的想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之前提到,写作时最好不要事先决定你要写的最终内容具体是怎样的。那就好比一个科学家在做实验前先决定会得到的实验结果,最终只会让你忽略那些与你的最初设想相违的证据,这不仅与学术界所秉持的开放理念背道而驰,还会导致你得出错误的结论。
错误的二分法:尽管艺术并没有垄断创造性,但人们还是经常认为“创意写作”(小说)与“学术写作”(学术研究)是无关的。这是错误的二分法。还记得我在第三章中提到过“非黑即白”的逻辑谬误吗?这个“非创造即学术”的极端划分就是常见谬误的一个例子,而这种观念在高等教育界却常得到支持。思考一下:一幅抄袭他人的画作,一本没有主旨、缺乏深度的小说或者一篇陈词滥调的诗篇,这些能称得上有创造性吗?反之,你能说一篇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内容全面、见解深刻、能给人以启迪并激发人想象力的论文没有创造性吗?不管你有什么学科背景,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论据有力的说服性文章,批判能力和创造力都缺一不可。
从想象到创造、或从想象到理性洞察
要想成为一位有创造力的写作者,就要学会调动想象力来协同自身的感知与智慧,将自己从“已知”过渡到目前仍为“未知”的领域。也就是说,一位有创造力的作家(不管是从事小说、学术理论、艺术人文还是其他领域的写作)要能够吸收并拓展观点和信息。这些观点和信息可以从新知识中获得,也可能是在用新的方式思考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这可以用公式来表达:
想象力+批判力=创造性学术著作
根据物理学家戴维·玻姆的说法,“创造性感知”的行为可以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见解,促使我们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里提出新的理论。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个方面存在的诸多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将眼下看到的当作事实。正是这种能力让人类得以发展。面对任何情况和任何知识,我们都不能简单地说,“嗯,它就是如此”。这句话意味着事物必然会一成不变地继续下去,不仅在逻辑上站不住脚,还体现了一种传统主义者的迂腐。我在第三章中讲到了牛顿如何运用类比法来获得有时会被我们称作“理性的洞察力”的结果。理性的洞察力依靠的是某种清晰的想象力,它能让我们在研究某些观点或现象的过程中察觉到什么是与之相关的,什么是与之无关的,然后剔除后者;而富有想象力的洞察也需要理性的参与。换句话说,只有批判理性和想象力相互协作,才有新的观点、作品和理论的诞生。
尽管玻姆不愿为创造性下定义,但他对创造性和独创性的本质提出了质疑——关于这一点的讨论远远超出本书讨论的范围。因此,我决定引用肯·罗宾逊对创造性的描述,他将其视作一种“应用想象力”,即想象力、智力与使用功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