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
●对逻辑的广泛讨论。与反思一样,逻辑也是批判性思想者的基本工具
●讨论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实践
●逻辑中的陷阱
●如何发现作者的理论立场以及做到这一点的重要意义
●逻辑、分析哲学、批判理论学派等不同的批判性思维框架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评估工具
●自我批判能力评估测试
第二章探讨了我们的个人背景和对事物的理解将如何影响我们的阅读过程。本章将继续对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偏见进行识别,以便有效地进行分析和批判。我们在前面练习通过反思日志来解决“无理性”这个顽固的假设和信仰体系的产物,以助我们保持思维清晰,现在我们将使用“逻辑”这个基本的批判工具。逻辑有助于我们衡量文本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还能帮助我们发现毫无根据的假设和论证的含义。此外,读完本章后,你也许会对自己的批判素养有更直观的认识,知道哪方面是优势,哪方面需要加强。
和反思一样,逻辑也是思维工具。由于它强调形式和结构,因此多数情况与数学和科学挂钩,而在人文学科里,逻辑则常与“哲学”这门学习推理、研究论证和推论有效性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相关联。逻辑被当作一种识别错误推理实例的方法(我们马上就会讲到)。它还能帮助培养某些极具价值的思维习惯。我在前面已提到过惯性思维的弊端。它将我们钳制在思维惯性和公认的观点里,但在有些例子中,惯例也是好事,特别是与第一章中讨论的其他批判特质相结合时。我们在本章中会对这些惯例进行分析。
逻辑思维过程帮我们形成和评估理论,并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对观点、文本的逻辑分析使我们发现问题和概念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比如,你脑海里冒出了一个新颖的想法,你想将它纳入你现有的研究项目中。你要运用逻辑来总结这个新想法可能向你传达的信息。为此,你必须先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个想法脱离,才能想出它的各种可能的含义以及对项目的潜在价值。在这之后,你再以一种更个人的方式重新与这个想法相融。这样一来,你便是在格雷格·雷斯托尔(GregRestall)所说的想法的“原地”与“远处”之间来回跳跃。他将这个“原地”表述为“一种‘衡量理论价值’的同理心”。
下面我将以自身经历来阐述这个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
远处与原地
最近,我看了奈飞公司2015年的纪录片《制造杀人犯》(Making a Murderer)。该片讲述的是一名男子含冤入狱,对他有罪的判决很大程度上基于偏见和伪证。这是我从剧中总结到的,并且我敢断定,这也是影片导演劳拉·里恰尔迪(LauraRicciardi)和莫伊拉·迪莫斯(Moria Demos)想让我得到的结论。果不其然,我对该男子受到的判决感到愤怒。这时便是想法的“原地”在发挥作用。接着,我试着换一种思维,将自己从个人的直接偏见中抽离出来。这个过程包括思维重组以及对事件和声明的重新理解,让我能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审视这个事件。新的审视方式让我有余地去思考,这名男子是有罪的,而不是无辜的。这种感觉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与我之前得出的结论背道而驰——那可是我看完十集完整的节目后所得到的强烈、直观的看法。尽管如此,我还是再次查看了控方的证据,并收起对那些决心要治他于死地的角色的反感以及对他和他家人的同情。我对该影片的制作、案件本身以及那些当事人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结果是什么呢?最终,调查结果和我一开始的判断一样。但现在,我对自己的结论更加相信,这是我自己得到的结论,而不是从影片制作人那里被动接受的观点。
这种远近之间的来回跳跃会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特别是到我们讨论研究过程时。现在,我只想先说明,在解释、推理和评估文本的批判性过程中,逻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