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第二章 批判性反思

2025年1月1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说服性写作 作者:路易丝·卡茨 提供人:yehe60......

本章提要:

●培养批判性的原因和方法,包括大学里对批判性思维的讨论以及批判性思维在现实世界中的多方面运用

●“批判性存在”(critical being)的定义

●罗纳德·巴尼特提出的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范畴”

●以锻炼批判技能为目的的反思日志

●有关如何记反思日志的指导和示例

作为高等教育的定义化概念,批判性思维必须要被一个更大的概念替代,即“批判性存在”。

我们已经证实,批判性思维是分析和批判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会在第三章和第五章中做进一步说明。对于一本旨在培养批判性的书籍而言,更重要的是要把批判性看作良好思考的一个方面。良好思考是多层级的活动,不仅与创造过程有关,还与我们在第四章中将重点讨论的“智力共鸣”这一概念息息相关。现在,我想以达到罗纳德·巴尼特所说的“批判性存在”为目标,仔细思考培养批判性特质的方法。

批判性存在是什么?

推理能力不仅与自我意识相关,也与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产生的广泛影响相关:所有的批判性技能都是“批判性存在”的一部分。它指的是能够动用智慧、直觉和想象力,把在分析文本和观点时获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现实世界的场景中。用肯·罗宾逊(KenRobinson)的话来讲,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实现“教育与大千世界之间的平衡”。

在文本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推理能力属于一系列批判技能的一部分,这些技能都很关键。但大学教育只特别关注其中的一种形式,即通过检验概念和理论来获取具有学科针对性的知识。由于多种原因,仅靠这种方法是不够的。它不一定具备以下特点:

1.适应性和创造性。也许你能在大学里对某学科的一篇文本给出令人满意的评论,但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对社会作出某种贡献,这是不够的。近年来,对批判性这一主题的思考强调跨学科联系以及“生成性思维(generativethinking)和批判性思维之间的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待不熟悉的事物时要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来发现不同的可能性,将思想从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解放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巴尼特说过:“凡事都不可以想当然……没有哪种理解方法或行为模式可以被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个世界一向需要我们对各种概念提出挑战。”

2.洞察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在任何情景下都要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这听起来似乎是非常直接、简单的事。其实并非如此。试想一下,你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搬进了新公寓,或展开了一段新恋情。总之,你身处全新的状态。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要知道哪些信息才能作出最好的决定呢?以找到新工作为例:有两个同事在某件你完全不熟悉的事情上看法不一致,并给你提出了相互矛盾的建议。你会问些什么问题来帮自己决定该相信谁呢?或者,在一段新的关系里,你应该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要信任这个人?再或者,在做政治选择时,你如何预测自己在支持某个政党而不支持另一个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3.伦理。这点要从个人层面讲起。一个真正的批判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勇敢的人)在看待这个世界时会试图以抛开利己、自我的态度来问自己。比如,我在与人争论或者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是否用了过激的语言?我是否因害怕引起争议而对我认为很重要的问题避而不谈?我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利?这些问题既适用于日常生活,也适用于简单的写作任务——既不能滥用修辞手段,也不可只选择安全、没有挑战的课题进行研究。后续会对此做更多详述。

我想通过强调以下两点来为这一部分做总结。第一,我们需要在重要程度不同的因素中找到平衡。不平衡会在文化、社会、个人层面产生诸多后果,小到影响做事效率,大到直接导致危险。这个问题后续会做详述。第二,一个“全能”的批判思考者要不断地寻找能带你透过事物表面,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世界的问题。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意味着你将把思考当作一种“行动”来进行——也可以将这种状态称之为“思考的行为”或“积极思考”。由此,不论你是否预料到这种情况,你将与其他人以及各种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并试图从中找到你自己。所以,我希望这一章能帮你从不同层面上拓宽对批判能力的理解,并实现在各层面上的自我提升,而不是将自己的能力和认知局限在某个单一的层面里。

巴尼特:批判性思维的三个范畴

CT1:当你开始一项分析任务——如写文章、文学评论和报告时,你要做的是:思考命题和探索概念。由于这种批判性参与形式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整本书的讨论都将围绕着它的步骤展开,并且在第三章中会有详细的介绍。不过,除此之外还有:

CT2:这里要说的是内心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批判性思维的范畴下,你要思考自己在CT1中对要分析的观点作出的反应。这个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你打破纯粹的工具性方法的固定框架,变得更加独立、警觉,能够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智慧。

CT3:这与工作环境以及我们通常讲的外在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它包括在社会中的积极参与。你可以说CT3是CT1和CT2的终极目标。

本章会将CT1、CT2和CT3之间的联系阐述清楚。让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具有自我反思性质的CT2。

反思性思维

为什么要从第二个开始讲起呢?由于智力是解释现象的基本工具,因此我们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而CT2讨论的就是有关个人层面的“如何思考”这个问题。此外,如果你想最大限度利用这个高度个人化的小工具,记反思日志确实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方法。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工人,你需要知道让墙垂直稳固的筑墙方法,因此你要用到激光器和水平仪,还要知道怎样使用锤子和凿子。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拿着射钉枪或电刨,可能会发生什么灾难?《德州电锯杀人狂》[2]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还是其他凶杀影片?关键是,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熟悉自己的工具。在这里我指的是思维工具。

反思日志是以非正式的方法与思想博弈的理想之地。这也是反思日志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是一个元批评工具,也就是说,身为反思日志的作者,当你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会对某个观点有怎样的看法时,你本身就成为自己要批判的对象。这种质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自然地倾向于支持与自己的理念一致的观点和信息,我们的思想太容易被那些看似志同道合的灵魂圈住。这种“证实偏见”的现象我们在第一章中已经讨论过,读者们应该都不陌生。它会使我们进一步陷入与批判性相反的意识形态或者偏见中。

元批评是一种对批评的批评,包括解释和判断。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我们对学习中遇到的观点进行总结时,自己的本性和背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影响,进而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意识。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