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1. 总标题写作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1) 文章的总标题都包含些什么?

文章的总标题就是论文的名字, 非常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 人们通常将哪些内容放在总标题里表述, 也就是文章的总标题通常都表述哪些内容。通常情况下, 我们发现文章的总标题会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 研究对象。

通常文章的总标题会将研究对象放入其中, 比如《欧共体的经济政策》《诉讼时效研究》 《法治中国》等这一类标题。如果在中国知网上检索, 会发现这类标题特别多。范文的名字如果起成《司法的性质和功能》也属于这种命名方式。如果仅单纯指出研究对象, 你就会发现这类标题其实是不清晰的, 看不出作者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如非十分感兴趣, 你很难有动力去翻开这样的文章进行阅读。

② 研究结果。

有的作者喜欢“剧透”, 在文章的总标题中很明确地告诉读者他的研究结果是什么。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文章名为《艾滋病药物能提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愈率》, 这就是将研究结果放在标题里。这种标题对于吸引相关人士阅读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学术论文以及专业研究的文章不建议采用这种方式, 因为并不够严谨和沉稳。新闻标题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表达, 学术论文也可以适当借鉴这种方式, 但是要照顾学科的特点和风格。

③ 研究目的。

还有一些作者喜欢将研究目的放在文章总标题中, 如《葡萄牙市场早餐谷物中多种霉菌毒素的评估》, 再比如《中国早餐构成的变化》。这类标题也比较含糊, 没有披露太多的研究内容。学术论文较多地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也不够直观, 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表达方式。

④ 研究方法。

还有很多学者强调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并将其放在文章的总标题之中, 如《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欧美比较研究》, 再如《犯罪低龄化的实证研究》。如果你的论文采用了比较新的或者特别的研究方法而你又想将之强化出来, 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

⑤ 研究问题。

很多学者将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放在总标题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种最为直观和常见的表达方式。比如《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吗?》或者我们手头的回应范文观点的文章的总标题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表达成《司法只具有国家权力属性吗?》 。比较一下这两个标题, 你会发现前一个标题是疑问句, 后一个标题其实是反问句, 不同的问句形式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 请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细细体会。但是也有采用陈述句的方式表达研究问题的, 如《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之厘清》, 这就是用陈述句表达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都是什么。所以, 表明研究问题其实可以采用多种句式。但请大家比较一下《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之厘清》与《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是一种表述方式吗? 其实不是, 前者是表明研究问题的, 后者是表明研究对象的。前者能够让我们看出一个问题——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现在存在争议, 这是作者切入的研究点; 后者《新冠病毒的传播渠道》, 我们看不出是否存在争议, 一篇普通的科普短文也可以采用这种命名方式, 而且这种命名方式容易被误认为是说明文而非议论文。

⑥ 研究观点。

研究观点是指作者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直接表达在文章总标题之中。如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可控性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 我表达了我的观点——最密切联系原则应当具有司法可控性, 针对的问题即目前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适用是失控的。再如《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研究》, 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需要法制化, 又表达了这个观点产生的问题基础——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法制化。这样的标题会给同行留下很多信息, 既表达了问题, 又传递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⑦ 研究背景。

从本质上说, 研究背景并不是最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但是它可以将研究的范围进行限定。所以, 很多作者还是愿意将研究背景放入文章的总标题之中。比如《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的变迁》等。这两个标题中的“一带一路”和“后疫情时代”就是研究背景。

(2) 怎样设计文章的总标题?

① 总标题呈现的内容一般不超过3~4个。

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以及人脑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特点, 一般文章的标题不应该超过3 ~4 个内容, 也就是说, 上文我们介绍的7个常被放入总标题的内容——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研究观点以及研究背景——是要经过筛选的, 不能一股脑全部放入总标题之中。否则, 这样一方面会显得非常凌乱、冗长;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理解的难度。标题是需要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最为核心的思想。试想一下, 如果一个标题被表述成《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走出去效能提高的作用及影响的比较研究》, 你一看就会感到很头疼,感到很复杂, 感到结构不清爽, 进而对于阅读心生抵触情绪。这个标题包含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多方面内容, 信息是很丰富,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至于要放进去什么内容, 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慎重思考一下, 你若认为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方法新, 需要强调方法, 那就把研究方法放进去; 你若觉得自己的研究背景新颖, 比如一带一路是最近几年比较热的研究领域, 那就将研究背景放进去。说到这里, 你会发现, 在总标题中放入什么其实是由文章的创新点决定的。你的文章有别于其他文章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你可能就需要在标题中将其强化出来。

② 总标题必须包含的内容。

虽然我们介绍了七项经常被放入到文章总标题里面的内容,但是这七项内容的地位并不同, 有些是很重要的, 有些只起到辅助作用。那什么内容是最重要的? 这需要从批判性写作的核心要素分析。通过本书之前的描述, 大家能够明白一点, 批判性思维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是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需要采用论证的方式向受众传递观点。所以你看,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些关键词, 如“问题” “观点”。也就是说, 写作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传递你的看法和观点。所以, 在上述七项内容中, 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是最重要的, 它们能最大限度地向别人传递你的写作目的的核心要素。除了研究问题、研究观点之外还有别的内容是必需的吗? 有, 研究对象也是一个必备的内容, 虽然“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很重要, 但是如果不阐明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没有附着点。别人即便知道你要解决问题, 也不知道你要解决的是什么对象的问题, 传递的是关于什么的观点。从上述我们对于总标题的七项内容的介绍中所举的例子你就可以看出, 研究对象是每个总标题都必备的内容。只是, 如果你只将总标题表述为研究对象就会过于模糊, 人们看不到这个研究对象出了什么问题, 作者对这个研究对象的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所以, 从我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对文章的标题观察, 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是三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无论其他内容是否提及, 这三项内容是必须放入总标题的, 否则你就没能成功通过总标题向读者传递文章的核心信息。比如《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可控性研究》这个标题中,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研究对象, 司法可控性是研究的观点。这个标题中没出现问题, 但是可控性这个词就暗指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是不可控的这个问题, 因此这个标题也表达了问题。再如, 你可以采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实施中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可控性研究》这个标题,这样就把研究背景也加入进去了。这个标题有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观点, 而且通过暗示的手段也将研究问题表达出来。这就是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题目。

除了上述必须放入文章标题里的三项内容之外, 其他的内容就是起到辅助说明作用的内容了, 比如研究背景主要是框定研究对象的范畴, 研究方法主要是强调研究在方法论层面的不同等。

③ 总标题要用词精准。

上文提及了七项经常被放入总标题里的内容, 同时也告诉大家怎样在这七项内容中进行选择。假设你已经选择了必须放入总标题里的内容, 你还会遇到一个问题, 就是这些内容即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怎么被表达出来。总体的原则就是精准, 但是这个精准不好把握, 我们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帮助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是精, 数量精。标题都是微言大义的, 我的个人经验是: 除非极特殊情况下, 请你只用一个词来描述每一个模块的内容, 即研究对象用一个词, 研究问题用一个词, 研究观点用一个词表达。这就涉及概括和提炼的能力和语言的功力了。比如《欧盟农业竞争政策激励机制公平性的思考》, 这个标题的研究对象是不清晰的, 我们无法辨别研究对象是农业竞争还是农业竞争政策, 抑或是农业竞争政策激励机制, 这就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提炼和精确化表达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有的标题如《一带一路背景下投资领域的政策性调整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这个标题出现了两个背景和范畴方面的词汇, 分别是一带一路和投资领域, 放在一起比较冗长而且读起来感觉也不好。如果不能进行精简和再次提炼, 我们可以采用副标题的方式处理, 这部分会在稍后讲解。

人们有时候明白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都是什么, 但是标题不仅要求大家明白, 还要用一个词表达出来, 这就比较挑战大家的能力。你可以用很长的句子向别人描述上述三项内容, 但是真要用一个特别准确凝练的词汇来表述的时候, 多数人都会感到很烧脑。有的时候, 你能找到一个现成的词汇来形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观点。有的时候你可能不得不自己创设一个新词汇来描述上面的几项内容。这个新词汇不是说一定是凭空产生的, 它可能是业已存在但不是你们学科的专门词汇。比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实施中最密切联系原则司法可控性研究》这个标题中, 司法可控性不是我们学科的专门词汇, 但是我思考来思考去只有用这个词汇才能表达目前这个原则在我国司法实务中适用的乱象以及我的核心观点, 于是我使用了这个不具有学科标识的词汇。

其次是准。“准”就是你使用的词不能跑偏, 一点跑偏都不行。比如我曾经见过一个标题《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及补救方式》, 这个标题在表达上是有语法问题的, 我们先不说这一点,单说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指知情权的侵犯, 但是翻看里面的内容是知情权保护。于是在答辩的过程中我就问作者: “你到底要写侵犯还是要写保护?”作者给我的回答是——这俩词不是一个意思吗? 有侵犯所以才要保护。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 文章只能沿着一条线索展开下去, 你要写侵犯就捋着侵犯这根线走下去, 你要写保护就需要沿着保护这根线走下去, 虽然二者相关, 但是切入的角度是不同的。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其实是很容易混淆并出错的。

(3) 总标题在形式方面的要求

介绍完了总标题在实质方面的一些要求之后,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形式方面的要求。

① 总标题一般是一个短语。

很多人愿意把总标题写成一个句子, 但实际上除了上文列举的疑问句的例子中总标题是个句子之外, 绝大多数情况下, 在比较专业的、偏学术的文章中, 总标题会以短语的形式出现, 而且是多为偏正短语或者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的总标题如《论新冠疫情对美国大选的影响》《评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关系走向》《析中美贸易摩擦对贸易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等。这类标题以动词开头, 后接动词的宾语 (多数也是短语)。另一种是偏正短语充当文章的总标题如《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可控性》, 这是典型的偏正短语。再如《农业竞争政策的合理性分析》也属于偏正短语。总之, 总标题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独立性的短语, 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句子, 这是学术文章愿意采用的形式。但是在一些报纸和媒体的平台上, 总标题表达方式更为多样一些, 使用句子的情况也很多。如前两天的新闻标题《今年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能保证供应》 《特朗普病情发生变化》……偏学术的写作一般不会这样直白地把结论放在上面, 更有可能写成——《从新冠病毒发病机理看特朗普病情的发展》这种形式。

② 总标题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总标题的末尾不使用逗号或者句号, 但是在疑问句的情况下, 可以使用问号。感叹号的使用也是比较受限制的,这是由标题的风格决定的。一般而言, 批判性写作传递的都是理性思维, 感叹号一般使用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中, 要传递的是感受和感情, 这与理性思维有时候是相矛盾的。但也不是决然不能使用感叹号, 比如我们在外交场合对某些国家的行径予以谴责的情况下还是可以使用的, 但是总体上使用得较少。

总标题中可以使用冒号、书名号、引号和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但是一般不用逗号和句号。冒号和破折号一般都是有副标题的时候才使用的, 如《美欧博弈与中国选择: 海牙判决公约的适用与保留》, 这里面的冒号其实是可以用破折号代替的。书名号的使用一般不超过两个, 里面的部分需要用单书名号, 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实施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可控性》。但是, 总标题中一般是不用逗号和句号的, 这两个符号标志着断句, 而通常意义上, 标题高度精练概括, 不需要断句。

③ 总标题一般不超过三个逻辑层次。

一般情况下, 标题的层次不要超过三个, 这样不仅结构清爽, 不会给阅读制造太大的障碍, 也不会引起阅读的反感; 另外一方面也显示了作者的超强提炼概括能力。我本人最喜欢的标题表达模式是: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 +研究观点 (同时回应问题), 比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实施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可控性》。在这个标题中《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实施中是研究背景;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研究对象; 司法可控性是我的观点, 同时也回应了问题——该原则目前的司法操作是不可控的。这可以说是对总标题的经典阐述模式, 但是诚如上文所述, 如果你的研究方法需要强调, 也可以对这个标题的表达模式进行修改和微调。但是, 要记得保持结构和逻辑层次的清爽。

④ 总标题的字数有较为严格限制。

总标题要写多少个字? 字数肯定是有限制的, 但是到底是多少字为宜也没有定论。总标题的字数是一个区间, 国家社科基金的申请书要求不能超过25 个字, 很多出版物也要求将总标题的字数限制在15—20 个字之内。总体上, 总标题的字数应当短小精练, 尽量控制在20 个字之内。但是有一种情况不好控制, 比如我上文的标题《〈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实施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可控性》, 这里面有一部法律, 这部法律的名字就很长。还有必须将文件或者公约写入标题的情况下, 字数就不好控制。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简称来替代这些比较长的文件的名字。比如2019年《海牙承认与执行民商事判决公约》 , 我们写论文的时候会简化成《海牙判决公约》。再比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改革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的通知》被业内广泛简称为《外汇局19号文》 。控制字数的方式有很多, 每个专业也不一样, 比如数学的公式表达起来也有一套约定的方式,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不断地发掘和总结。

⑤ 总标题写作的不同风格。

总标题的写作其实风格还是挺多的, 上面举的一些例子都是偏传统的严肃的风格, 比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实施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司法可控性》; 但是有些人偏爱活泼和具有动感的风格的标题, 比如我看到一篇文章《房间里的大象: 〈海牙公约〉 的谈判分歧与突围》, 这是某些外国作者特别喜欢的风格, 用一个隐喻来形容自己要谈的这个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大致状态, 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比如《未来的水晶球: 〈海牙公约〉 何去何从》 《达摩克利斯之剑: WTO危机及其处理》都是这种风格。中国也有这种标题风格的喜好者, 如《 TO BE OR NOT TO BE: 〈海牙公约〉 对中国的利弊探析》 , 这类标题一般都是用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典故、隐喻、谚语、名人名言等作为开头, 一方面可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些比较文艺化的方式含蓄表达自己的研究内容。

还有用疑问句的方式表达标题的, 比如之前《新冠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吗?》 《司法只具有国家权力属性吗?》这种标题带有很强的疑问, 能够引起读者关注, 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标题撰写方式——传统的、文艺的、清新的、观感强烈的……建议初学者从最基本的标题撰写方式开始练习, 待成为成手之后就可以根据文章的风格和内容游刃有余地选择标题的表达方式。

回到我们对范文观点的反驳上来, 我们的总标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切入, 也可以展示不同的风格。比如, 从司法性质这个角度切入, 我们可以用疑问句风格表述成《司法只具有国家权力属性吗?》 ; 也可以用比较学术的偏传统的风格表达成《论司法的性质与功能: 兼与× × ×商榷》; 也可以从司法的社会效果角度入手, 将文章的总标题表述为《司法需要让民众满意吗?》或者《合情理与合法律: 司法判决的社会效果分析》, 总标题的这几种表述方式都可以供大家参考。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