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目前的写作是什么样的? ——依靠直觉
常听到有人抱怨现在的学生以及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写东西一塌糊涂, 别说逻辑是否严谨, 就连写出没有错别字、没有错误语法的干净文字都很难。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抱怨学生的毕业论文写得不好, 有的甚至主张应当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典型的批判性写作, 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已经在之前用很多形式阐述了, 尤其是布鲁姆认知金字塔能够让我们认识到, 写作是最高级的教育形式, 能够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但是,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写作普遍困难的局面呢?
其实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学生, 因为我们的教育也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写作。写作尤其是批判性写作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能, 不付出特别大的艰辛和努力学习是很难获得这项能力的。从古至今, 懂写作、会写作以及擅长写作的人都是人群中的极少数。但是, 在古代, 由于需要平民写作的地方并不多, 如果实在需要写家书还可以请先生代笔。官方写作都由那些从小读书, 进行写作训练的秀才、举人甚至是状元、榜眼、探花们完成了。他们的文笔极好, 不仅能写奏章还能写诗词歌赋。这是古代对于写作的社会需求和分配导致的, 但不得不说, 古代的教育对于写作的培训是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的。
到了近现代社会, 由于经济发展, 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大量提升, 我们建立了大学, 构建了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其中还有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 写作仍然堪称典范。但是普遍意义上的、针对大规模人才培养的写作课程却没有跟上, 因为我们构建的是类似苏联的分科而教的课程体系, 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 尤其是在“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个概念的指导下。相对应的社会情况是, 我们的社会管理机构越来越复杂和精细, 办公需要的懂文字会写作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的民间生活越来越丰富, 无论是微信、抖音还是微博等都是需要文字创作的, 这在古代是没有的, 然而我们现代民间的文字和内容输出质量却不高。从网络上经常披露的错别字公文、错误表达公文就能够看出官方写手的匮乏; 从各网络平台的文案的低劣程度就能够看出民间写手的匮乏。这一切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培养的能写的人才在今天其实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的。
教育体系没能提供足够的写作培养和训练, 这么难的技能自己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 更何况现在分散学习者精力的五花八门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多, 国民写作素质不高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然而, 这种结果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是很不利的。我经常跟学生说, 如果你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你是不用为找工作发愁的。在上述背景下, 我们的学生也好, 成年人也好, 写东西都是依靠直觉, 没有专业的训练, 只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胡乱地写, 没有章法, 根本照顾不到文章的结构, 也不会照顾到论证结构, 只是依靠直觉在写作! 这样写作的结果就是, 从作者角度看就是写跑题, 文不对题, 不知所云。对读者而言就是看不懂, 产生厌烦情绪, 进而放弃阅读。
2.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写作? ——有效的组织结构
(1) 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IBAC
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批判性写作, 这种写作的重要特点就是要将论证结构和问题的解决思路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需要一种规范的组织结构来帮助大家克服写作上的组织涣散、跑题等依靠直觉写作出现的问题。在基本层面上, IBAC 只是一个缩写词, I (issue) 是用来组织这部分写作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B (base)涉及论证中的大前提或者是支撑部分; A (analysis) 是继续提供论证中的小前提、理由或依据; C (conclusion) 是你的结论, 这个结论是由B和A结合推导出来的, 针对I中的问题的结论。
通过IBAC这样的组织结构, 就会将直觉分解成一个一个理性的模块, 你的直觉就不再是直觉了, 它已经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你会发现这个IBAC结构能满足我们之前所涉及的关于批判性写作的所有层面上的要求。首先, 从I到C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 其次, 从B到C是一个推理论证的过程; 那么IBAC组合起来又是一个表达的层面, 满足写作的要求。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你通过主题性阅读得到的素材以及文献综述制作过程中得到的思路进行分组, 将I的信息放在一组; B的信息放在一组; A的信息放在一组; C 的信息放在一组。你发现没? IBAC这种组织结构迫使你摆脱直觉, 并且将你巨大的、混成一团的、你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海量信息放入不同抽屉里, 严谨而又有序。
我们先以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写作结构。还以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为例, 故意杀人罪有主体年龄要求。我们要证明张三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求, 利用 IBAC 的结构怎么写呢?
I句: 张三是否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求
B句: 根据《刑法》第17 条第2 款的规定, 已满14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对故意杀人罪负刑事责任。3
A句: 本案中, 身份证显示张三出生于1998 年12月, 已经年满22周岁。
C句: 因此, 张三符合故意杀人罪主体的要求。
在我们以反驳范文中的观点为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利用IBAC组织结构展开正文的写作之前还需要提示大家几点: 首先, IBAC是一个最小的论证单元 (当然也可以嵌套另一个IBAC的论证结构), 它每次只能完成一个观点的论证, 形成一个论证单元。但是一篇论文里会有很多论点、分论点, 这就意味着你需要经常使用 IBAC来论证你的观点体系中的每一个观点。所以, 一篇文章会包含很多IBAC的论证结构。其次, IBAC很灵活, 可以适用于立论4的场合, 也可以适用于驳论5的场合, 但是驳论需要处理的技术细节就会多一些, 比如围绕司法的性质这个问题, 我们尝试用IBAC来组织驳论的写作, 请将本部分的写作与上面的张三符合故意杀人罪主体要求的例子对比一下。
I句: 一元论对于司法性质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驳斥论点)
B句: 一元论认为司法来源于国家权力, 是三权分立理论中权力制衡的结果。这种观点忽略了司法的社会权力属性。 (驳一元论的立论基础, 立二元论的理论基础)
A句: (继续为二元论的理论基础提供小前提、理由和依据)
A1 司法最开始是作为一项社会权力出现和存在的。
A2 虽然现在国家权力壮大, 但司法的社会属性并未丧失。
A3 我国并不是三权分立国家。
C句: 在我国, 司法不应仅仅是一种国家权力, 而应当兼具社会权力属性。(立住自己的观点)
在这儿, 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的IBAC结构, 如上所述, 这是一个利用IBAC进行驳论的例子, I句直接写明驳斥的是什么, B句依旧是要写理论基础句, 只不过要从被驳斥的观点的理论基础过渡到要立论的理论基础句。这两句的处理稍微有一点难, 与上文张三符合故意杀人罪主体要求的例子相比略微复杂一些, A句还是一样, 继续为B句中确立的立论的理论基础提供小前提、理由和依据。最后才能指向结论——一元论对于司法性质的理解是片面的, 并不能完整全面地揭示司法性质, 司法应当兼具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双重属性。
我们再以第二个问题——司法的功能为例继续呈现IBAC的写作方式是如何帮我们展开论证的, 这部分仍然是驳论, 请同学们继续体会和比较。
I句: 一元论对于司法功能的理解是片面的。 (驳斥论点)
B句: 一元论认为司法的功能主要是裁判权, 合法性是其主要特征; 这种观点忽略了司法与社会的互动。(驳一元论的立论基础, 立二元论的理论基础)
A句: (继续为二元论的理论基础提供小前提、理由和依据)
A1 司法是以纠纷存在为前提的, 司法依赖于社会力量。
A2 司法是公民控制国家权力的工具。
A3 司法的社会参与性与公开性都很高。
C句: 司法的功能不仅在裁判权, 还包含社会服务。(立住自己的观点)
我们再以最后一个问题——司法追求的效果为例展开 IBAC的写作, 这部分仍然是驳论, 仍需同学们体会和比较。
I句: 一元论对于司法效果的认识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驳斥论点)
B句: 一元论认为司法只要达到法律效果即可, 这种观点忽略了社会效果对于司法的影响。 (继续为二元论的理论基础提供小前提、理由和依据)
A句: (继续为二元论的理论基础提供小前提、理由和依据)
A1 司法知识来源于社会认知, 不能随意确定司法标准。
A2 司法的最终合理性来源于民众认可, 必须考虑常识、常理和常情。
A3 法律赋予了法官调和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权利。
C句: 司法的效果不能只停留在追求法律效果而不顾社会效果, 应当实现两者的均衡。(立住自己的观点)
这样, 我们就完成了对范文作者观点的反驳, 我们围绕三个问题点: 一元论对司法性质认识的局限性; 一元论对司法功能理解的片面性; 一元论对司法效果认识的不充分性, 然后采用IBAC的写作结构展开写作。有必要强调的是, 我们在书中所举的例子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这些观点是比较个人的, 表达方式也是比较个人的, 探讨的问题也比较接近日常的话题。本书中的例子并不试图追求特别深奥的学理性, 从学术的角度也并不够严谨, 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而且, 写作的方式是千变万化的, 个人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对于范文作者观点的分析只是我用个人的表达习惯和粗浅的认识形成的文字, 目的是说明论证结构和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 并不试图让大家接受文字本身的内容和意义, 也不想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固定大家的表达习惯, 你可以按照基本的表达规范的要求形成自己对范文作者观点的看法, 毕竟在人文社科领域, 对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有不同的语言风格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 无论如何, 提供充足的论证, 进行深入的分析, 用清晰的结构进行表达是我们对所有写作的共同要求以及追求。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IBAC的组织结构是比较“干”的, 它并不排斥你为了连接上下几个部分、几个段落, 几句话而补充一些“湿”的部分。这样一篇有血有肉、比较丰满、连接顺滑、表达流畅的文章可能就要呼之欲出了。
(2) IBAC的重要作用
① IBAC是一种组织结构。
IBAC是一种组织结构, 它将比较复杂的论证结构以一种模型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并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规范, 这就迫使作者厘清其手中的信息, 厘清大脑的思路以便将不同的内容放置在IBAC不同的表达模块中。 I其实就是各部分的标题, 它要求作者必须对该部分的核心问题有所认识并且准确描述。B就是该部分的理论基础, 它要求作者必须对解决该部分核心问题的理论依据有所了解。如果理论基础是显而易见, 属于常识范畴的, 也可以将这部分省略。 A这部分是论据, 用来推理得出结论C。但是A能不能推出C, 取决于A是否符合B的逻辑和要求。这样, 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就可以解决大家依靠直觉写作的惯性, 并将手中的资料和信息以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
② IBAC是一种心理结构。
写作不仅是一份学术工作, 还是一份心理体验。有时候, 我们写作会越写越心虚, 越写越感觉写不下去, 感觉自己写得不对, 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对, 于是内心就会非常难受。原因就在于你对于所表达的内容并没有信心。我们之所以认为IBAC也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因为: 一方面, IBAC迫使你内心产生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必须在写作之前将IBAC所代表模块的信息整理出来, 而不是在信息还是一团乱麻或者没有被细致区分的时候就匆匆写作。另一方面, 依据IBAC, 你虽然会被迫使进行深度的脑力活动, 将海量的信息进行区分和整理, 但是你的内心会很安定和安全。我们都知道那些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的、毫无头绪的表达是一种多么糟糕的心理体验。所以, 遵循一定的写作模式会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就像你开车的时候系着安全带一样。
③ IBAC是一种大脑思考的结构。
世界上有一种苦叫作深度思考的脑力之苦, 很多同学都在大学读书, 但是每个人形成思考的能力和深度是不同的, 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逼迫自己大脑进行深度思考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是不一样的。所以看着都一样念的大学, 但是学生们大脑中思考的东西以及思考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写作之所以是一件相对挑战和痛苦的事情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是因为写作需要大脑进行深度思考。但是很多情况下, 人们可能是不愿意受这种脑力上的折磨的, 只愿意看书但不愿意思考; 也有另一种情况是人们想进行深度思考但是苦于没有章法和思路。 IBAC就可以提供一个大脑进行深度思考的训练和路径, 让你有迹可循, 不再让信息在大脑中以混沌和整体的状态存在, 而是按照IBAC的模块要求对它们进行加工和整理, 这也是大脑从直觉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④ IBAC体现论证结构。
IBAC最重要的和最直观的功能就是能够让读者很容易看到你的论证结构, 它跟我们在之前讲授的论证框架是完全吻合的。在问题的引导下, 前提通过推理而得出结论。在IBAC的结构里I是问题的化身;A是前提;C是结论,A之所以能推出C是因为B, B可以被称为大前提、假设或者支撑部分, 这在我们第一部分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时候详细阐述过。
3. 我们需要反复训练
通过之前的介绍, 我们会发现IBAC这种组织结构对于写作非常重要, 但是还有几点需要跟大家强调。 IBAC是一种基础的写作组织结构, 由于写作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且是富于变化的,因此写作的形式可能也要随之变化, IBAC这种组织结构能满足我们最基本的写作需求, 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 在他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写作的时候给他们这种写作的组织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复杂的写作, 内容非常繁杂的论证, IBAC可能需要相应的变化才能迎合写作的需要。比如, 你发现有时候你可以省略掉B, 因为 B 可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 没有必要再指出, 直接举出A冲击力会更强。有时候你发现没有必要将C单独写出, 一方面是由于结论已经孕育在A中, 你也可以通过I来表达结论; 另一方面适当的留白可能会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更多的时候一个IBAC可能是不够用的, 它里面需要嵌套另外一个或多个IBAC。值得欣慰的是, IBAC一方面能提供给我们初学者一个写作指导, 另一方面IBAC又是允许变化的, 它的包容性很强, 你可以按照你所需要的方式不断地变化组合IBAC的组织结构, 只要能满足你的写作需要并能准确传递你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再次强调, IBAC是一种基础组织结构, 对新手写作具有很强的固定思路、固定写作习惯的作用, 能够锻炼大脑思维, 但是当你熟练了之后, 你可以对IBAC加以调整, 可以让 IBAC 为你服务, 但是前提是你能驾驭它, 然后才能让它变化成多种形式为你服务。
想要熟练地使用IBAC及其变化结构并不容易, 这对初学者而言更是如此, 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 这种练习最好在学校的时候开展, 而不是把它推迟到工作的时候。一方面是你在工作岗位中可能没有机会去写一个完整的文案, 你的工作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你在工作岗位中可能没有系统而专业的指导。写作这种工作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写和反馈, 也就是一方面你自己要动手写, 另一方面针对你所写作的内容需要时刻有一个人有能力给你专业的反馈, 而这个人通常是——导师。你的职业伙伴或者上司恐怕没有办法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要安排各种跟写作相关的教学工作, 我们有些课程是需要以写作作为考核手段的, 我们每一次毕业 (学士, 硕士和博士) 都需要提交毕业论文, 目的就是让大家获得充分的写的机会与指导和反馈的机会。希望你每次都没有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