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第一部分提出了问题, 又在第二部分给出了这个问题的原因即论证中的前提, 顺着这个逻辑思路就来到了第三部分——解决问题的部分。有了之前对问题的阐述和对原因的分析,那么第三部分解决问题部分主要就是形成对问题的结论以及在结论基础上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第三部分需要阐明两个方面的问题: (1) 结论, 这是针对论证结构中的前提而言的, 在一番推理之后, 总要有一个结论的;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针对写作结构中的“问题”而言的, 那么费劲地提出了问题, 又在理论层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自然要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是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结论和解决方案是相互联系的, 结论是解决方案的前提, 解决方案是构建在推理的结论基础上的。但是对于很多问题而言, 可能并不需要解决方案, 直接给出结论就可以了, 因此有时候结论和解决方案又可以合二为一。
比如在之前的× × ×故意杀人罪的案件中, 当控方从故意杀人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论证结束之后, 结论就是 × × ×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论证是成立的, 结论也就是可靠的, 那么在这个结论基础上, 接下来就是这个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 × × ×应当被处以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在这篇针对范文进行反驳的文章中, 我们对范文作者的观点进行回应和反驳, 论证结束之后就是我们的结论——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应当是兼顾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双重属性; 具有裁判权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 并要平衡裁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至此, 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完成了。因此, 在此类情况下, 结论就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就是得出了结论。通常, 需要有独立解决方案的问题应当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 允许将论证的结论运用在该具体实践问题操作之中。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应当是一个观点型和理论型的问题, 作者只要得出结论就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研究的终结。至于后续人们是否利用该作者得出的结论解决实践问题则是另一个环节的问题了。比如针对我们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 即怎样依据我们提出的司法的双重性质和功能重塑当今的司法体系。
从上述对于写作框架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框架的逻辑基本上如图3. 3所示。
图3. 3 写作框架的逻辑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提纲的认识和表达。当然上述描述是对一个标准的、范式性的写作框架展开的介绍, 这对初学者非常有利。但是,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成熟的写手其实是很容易在这几个部分中自由穿行的, 或者将几个不同的写作框架叠加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写作结构, 这需要有写作功力才能实现。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这三个部分也不见得必然就是要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并且泾渭分明的, 有时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可以放在一起, 因为提出的问题过于单薄不能独立成章, 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细碎、条块多, 也可以一个一个问题地提, 提出一个分析一个。有时候分析问题和结论也可以放在一起, 也是由于结论部分的文字单薄得不能独立成章 (文字单薄并不代表论证单薄), 这时候将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也是可以的。无论怎样安排写作结构, 都是出于表达的需要和便于读者更好理解的目的。但无论怎样表达, 都可以让人看到一个清晰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 否则这篇论文的写作结构就是混乱的, 读者也会产生阅读障碍, 进而不能理解你的想法, 最终使你想要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落空。
我们一定要重视写作结构的问题, 因为写作不仅是内容好就可以了, 写作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 内容、结构和风格。内容早在我们做主题性阅读和文献综述的时候就已经积累完毕了, 剩下的就是需要以什么样的结构和风格将我们心中想法和积累的知识表达出来, 无论是论证框架还是写作框架都是一种固定我们思维的结构。相比于写作框架, 论证框架的变化较少, 它受制于论证的三个要素: 前提、结论和推理。因此这个框架好理解, 也不太容易发生复杂的变形。但是写作框架就复杂一些, 一方面是写作框架本身不仅要将论证框架融入进去, 还要在问题这个层面来进行写作, 而不是单纯围绕论证框架来写。这就要求写作者对问题这个线索、论证这个线索有很好的区分和辨别能力, 同时还要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是勾连在一起的。另外一方面是写作框架富于变化, 虽然我们讲解了一个基本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 但是这个只是最基本的形态, 根据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组成状态、对这个问题分析的复杂程度、结论和论证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有建立在结论之上的解决方案等写作框架会幻化出很多不同的变形, 这对于初学者是非常难掌握的。同时,写作框架的展开逻辑和论证框架的展开逻辑既有不同又互相勾连, 这无疑也会加重初学者理解上的负担。
但不管怎样, 写作框架是写作方面的结构要素, 是必须要有的, 否则即便你的内容再好, 也没有办法让读者明白。良好的结构能够固定内容, 明确写作内容的条理, 使作者掌握的内容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从而消除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结构安排不好的后果非常严重, 哪怕作者的内容很丰富, 很充实, 但是由于结构不够清晰, 读者并不能理解和跟上作者的节奏, 因此也就给交流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在正式写作之前, 花一点精力将自己的论证结构和写作结构梳理出来, 之后的写作过程会顺畅很多。
我们再把这一节的内容小结一下。构思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它是之前文献篇的一个结果, 看了那么多文献, 进行了主题性阅读和文献综述之后, 你发现自己研究的这个领域有很多问题, 你也产生了自己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研究的想法, 并且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进路。这些想法都是模糊的, 存在于你的大脑里、阅读笔记里、阅读心得里。但是, 记住, 这时候这些想法只是想法, 不系统、不完整, 也不周延, 距离跟别人形成(读者或听众) 完整、体系、条理化并且具有说服力的交流还相差一段很遥远的距离。这时候头脑中的想法是碎片的, 也是大量的, 而且还容易遗忘。保护和保存你主题性阅读成果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思考直至最终把它们表达出来, 落实在纸面上。经常写作的人都知道, 从一个想法到一篇成熟文章的距离是非常遥远、漫长以及坎坷的。这个过程就好比你想制作一个宇宙飞船来登月, 但你目前手里只有一堆零件。或者说得简单和生活化一点, 你要宴请宾客做一桌宴席, 现在你的手里只有一堆食材。这时候你需要对着这堆食材进行思考, 这些食材能做一些什么? 比如猪肉可以做成红烧肉、锅包肉, 还可以做肉炒青菜等。但是切记, 你现在是个新手, 你并不知道这些菜肴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 你不仅要思考这些东西能做出什么, 同时还要学习怎么做(也就是学习做饭的手艺)。在做的过程中, 你可能随时会发现缺东少西的, 你还需要补充新的食材或者调料, 比如八角、酱油一类的。做着做着你发现你的顺序错了, 某样东西量放错了, 比如盐多了, 或者糖和醋的比例不对等。我们用这个做菜肴的例子仅是用来说明你现在的处境, 作为一个新手, 你现在只有一堆食材。只不过, 如果你是严格按照我们之前讲授的方法检索了材料并进行了批判性阅读和主题阅读的话, 你手中的这堆食材应该看上去质量还不错。
完成了文献的工作, 你需要进入到思考和构思阶段, 这个阶段是你将你手头资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初步过程。如果还是用上文做菜的例子形容的话, 你对摆在面前的这堆食材已经有了大概的分类方法: 哪一些用来做素菜以及几个素菜, 都是什么;哪些用来做肉菜以及哪些肉菜。按照这样的思路你至少大致将手中的食材做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类。但是, 你之所以能够将这些食材分类是因为头脑中有了大致的观念和思路, 你是按照一定的想法采取的行动。
同理, 对于信息的加工也是如此。在写作的构思篇当中, 最核心的就是你需要有一个“问题”, 你从大量的文献中了解了这个主题研究的现状, 你敏锐地发现了有一个问题目前没有答案或者这个答案不理想, 你能够得出更好的结论并推动人们 (或者你的专业同仁)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然后围绕这个问题你试着提出解决方案, 但是这个解决方案的得出是很不容易的, 你需要论证你这个解决方案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并且是逻辑自洽的。于是你开始上升到理论层面研究这个问题的原理, 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逻辑。当你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基本也就固定下来了。这时候, 你需要赶紧将你的原理层面的——论证框架和表达层面的——写作框架固定下来,这样也就将盘旋在你头脑中的想法固定了下来。
论证框架和写作框架既有不同又互相勾连, 论证框架是解决手头问题的原理层面的探讨, 而写作框架则是将这个原理层面的论证框架结合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以适合读者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篇文章的结构, 结构能固定内容, 能够帮助内容以更好的、更容易获得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人学富五车, 但是就是说不明白, 那说明他表达结构安排得不好, 不能让听众理解他的“学富五车”, 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就好像你有嘴, 但是却不会说话一样。
完成了构思篇, 你手中已经有了论证框架和写作框架, 这时候你就剩最后一道关卡了——把它们写出来, 按照一篇文章的语言要求、结构要求表达出来。还用做菜来比喻, 你已经知道面前的这堆食材应当怎么处理并且将它们一份一份地分开并有序地组织起来, 下一步就是开始动手炒菜了。而你也要开始动手写作了, 写作也是一个技术活, 跟炒菜一样, 需要控制节奏、先后顺序、食材数量、佐料的添加以及火候的掌握……但无论如何, 你已经有了动手尝试的资格。
很多时候, 我们的同学没有经过严格的构思就匆匆动笔了,效果非常不好。你想想, 面前的这堆食材还没有进行分割、组织和重构……你就开始炒菜了, 你也并不知道要做出的是什么菜,只是在需要的时候随意在你的食材堆里抓一把放在锅里, 没有章法, 没有顺序, 没有佐料, 更没有火候,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都是“四不像”。很多时候, 摆在我面前的外审的硕博论文都是这种状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分析的原因是: 一方面没有人教, 因此学生也不太会构思, 也就是说大脑不会思考; 另一方面就是人性上的原因了, 你虽然不会, 但是你可以学啊, 自学, 寻求他人帮助都可以, 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原因是动脑是一个特别累的活儿, 深度的思考是一个要比体力劳动还折磨人并且还不容易看到效果和容易产生挫败感的活动。从人类的本性来看, 人们都是偏懒惰的, 有容易的工作就不爱做有难度的工作; 有能很快获得满足感的工作就不愿意从事那些成就感和满足感滞后的工作。因此, 构思这种深度的脑力劳动其实是不受人“待见”的。但是, 正像你的肌肉不锻炼就不会发达, 你的大脑不锻炼也不会发达。而锻炼大脑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思考, 遵循一定的思维训练方式不断地进行思考, 久而久之, 你的大脑就会灵光好用, 就会很容易完成你交给它的“思考任务”并作出反馈。这就像你每天都锻炼身体, 一旦学校有运动会, 你很容易就能完成一个400 米跑甚至是马拉松。说了这么多, 还是想强调构思的重要性, 确定论证框架和写作框架是真正写作的前提, 不要偷懒, 要多锻炼自己的大脑。
在构思篇中, 你需要捋清几条线索并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问题线索, 所有的研究都是以问题开启的。没有问题, 所有后续的东西都是装腔作势。所以,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 问题是一切的根本。至于问题是怎么获得的, 之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就不再赘述。其次是论证线索, 这是解决问题的原理层面的探讨, 问题不能在其产生的层面被解决, 我们必须上升到上一层面或者原理层面去看待和审视这个问题。比如你的汽车打不着火, 你需要反思的是这个点火的系统在哪里出现了问题。比如你这次期末考试考的分数不好, 你不能就看自己丢了几分, 你需要反思的是自己为什么答错了? 没读懂题? 没掌握答题方法? 没掌握基础知识? 比如你和你室友的关系不好, 你觉得她过于霸道,总是对你颐指气使, 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这个问题本身, 没有意义, 你需要反思她为什么对我这样? 是我的过于温和的态度导致她对我这样吗? 她为什么不敢对别人这样? 这时候你就在上一层逻辑——“每个人对待不同人的态度是不同的”, 同时“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其实是由你对待她的态度决定的”这个原理层面思考问题。同理, 对于我们手头的学术或者专业问题也是这样的思考方法, 你需要来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层面、理论层面、原理层面去窥探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写作线索 (表达), 如果说论证线索还是你自己跟自己的大脑不断地在交流和对话, 那么写作和表达线索则是你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外界听, 让他们明白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把一个事情讲给外面的人听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因为听众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认识不对称对你研究的问题存在理解障碍。你的写作和表达必须符合听众对于认识事物的要求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引导他们继续读下去或者听下去。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你的听众并没有像你一样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潜心的阅读和研究, 你知道的很多信息和内容他们不了解; 所谓认识不对称, 是指你的受众对你研究内容的认识层面一定是比你低的, 很多专业的东西他是认识不上去的, 而对你来说这些都是小菜一碟, 刻进骨头里的。比如, 像我在给大家介绍写作的过程时, 我需要从你们的认知层面出发一点一点地拨开这个迷雾,而不能从我的认知层面出发, 那样你们是看不懂的。有时候, 会有学生反映他们听不懂某些老师上课, 那是因为这位老师没有从学生的认知层面安排授课内容, 而误以为这些简单的内容、学科基本的思维是不用讲的, 是不言而喻的, 是谁都明白的。所以,写作线索是一条独立的线索, 需要耐心地研究, 尤其是站在受众的角度琢磨写作的结构和安排。
图3. 4 写作、论证与问题的交织和勾连
批判性写作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上述三条线索你不仅要能区分开, 你还要知道它们在某些情况下是交织和勾连在一起的 (如图3. 4), 并且要知道它们的结合是有规律的而不是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的。一个好的、熟练的写作者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三条线索之间的关系, 并且在表达它们的时候处理得很得体和恰到好处。最后总结一句, 问题的发现和将其解决的渴望是最根本的,没有这个“根本”, 后续的所有工作都是徒劳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也就是我说的“装腔作势”的研究); 论证线索是在原理层面将问题分析透彻、找到原因、形成结论——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写作线索或者表达线索是将问题线索和论证线索有机结合在一起讲给别人听, 写给别人看。让别人明白这个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思路, 并且感慨于你的专业素养——能够在专业论证的角度将这个问题解决!
1 事实上, 正是由于术语使用的繁杂、多样, 并且不界定术语的内涵, 也引发了很多关于论证、写作方面的错误认识。
2 再次重申, 书中用司法的性质和功能作为例子并提炼论证框架只是为了举例说明写作方面的知识, 至于司法的性质和功能的争论, 请读者继续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并进行深入思考, 本书并不意图展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以及该例子的学理性和正确性, 也无意卷入目前关于司法的性质和功能的争论之中。
3 仍需要指出的是, 这个例证只是为了说明, 并没有过分追求权威性和学术性, 因此也不能保证权威性和学术性。只是希望读者通过这个例子对论证结构的表现形式、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其重要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 由于大学采取分学科培养的方式, 很多学生只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对其他的学科并不熟悉, 但是对问题解决而言, 有时需要的可能是跨学科或者综合性的知识。因此有人主张大学生要“跳出盒子”思考, 指的是跳出自己的专业知识框架, 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思考。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引导下, 很多学生会选择辅修或者自修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