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四) 文献综述: 主题性阅读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我们之前在介绍阅读层次的时候指出,每一种阅读层次都对应一些技能 (参见表2. 6), 如基础性阅读要求扫清文字、术语及背景障碍; 检视性阅读要求具备抽象、概括、复述及表达的能力; 批判性阅读要求具备识别问题和识别论证(前提、结论和推理) 等能力; 而主题性阅读则要求具备文献检索、大规模批判性阅读、整合批判性阅读、制作文献综述、发现问题等能力。所以, 聪明的你们是不是已经发现,我们从文献检索开始其实就在做主题性阅读的相关工作了。但是, 直到现在我们才正式进入主题性阅读的核心工作——整理和制作文献综述。

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对某一个问题, 某个领域或专题的大量相关资料开展的整理工作,进而梳理出该领域、问题或专题的历史发展、学术观点、国内外状况、学术见解等的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成果。简单说, 文献综述就是我们将通过文献检索搜集来的符合要求的文献在批判性阅读的基础上,将这些文献涉及的某主题的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作者线索、观点线索以及国别研究线索梳理出来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梳理工作, 可以了解该研究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 并在这个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基础之上开展自己的研究。

文献综述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一种是论证式文献综述 (可参见表3. 1)。不同类型的文献综述对应的研究目的不一样。如果研究的目的是要展现有关某个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 那么需要做一个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但如果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 进而提供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路径, 那么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 而是一个论证类的文献综述。

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 顾名思义, 是研究者锁定了一个研究主题,客观地呈现出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状态、研究内容和情况, 目的是使大家能够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情况。虽然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是作者通过总结得出的, 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整理,甚至还融合了作者的主观认知, 但是必须承认, 这类文献综述的客观性较强, 内容性较强, 目的就是呈现这个主题的研究状态。3论证式文献综述则不仅为呈现某个主题的研究状态, 它更深入一些, 它围绕一个“问题”(待解决的问题, 困难, 麻烦) 展开,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的理解为基础, 向读者阐述为什么这是个问题, 以及对这个问题研究到何种程度, 这种研究的缺陷和优点各是什么(也就是要做文献评析), 以及应当如何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4因此可以看出, 相对于知识类的文献综述, 论证式的文献综述针对一个待解决问题,述评结合甚至以评为主, 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 作者要用这个综述证明他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 争取读者认同自己的研究观点、方法和路径, 甚至希望读者能够认同自己的问题意识。

表3. 1 两种不同类型文献综述

批判性写作需要哪种文献综述? 批判性写作是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解决问题的文体,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更强调作者对问题的看法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这种情况下, 论文所需要的文献综述是论证式的文献综述而非一个单纯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有些学生之所以在文献综述做完之后仍然对于写作没有头绪,是因为文献综述的类型弄错了, 也就是做了一篇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单纯的知识罗列、整理, 即便做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研究的基础, 是一个要开展定向 (针对某个问题)研究的前提。如果要做博士或者硕士论文, 你需要一个问题, 并且围绕这个问题将目前已有的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梳理出来, 还要有能力按照主题线索进行评述, 而且评要大于述,作者加工的成分, 作者主观认知的成分要很大, 即论证式文献综述, 而非仅是对相关研究的简单整理或者简单蜻蜓点水式的分析, 即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知识整理类综述不适合做批判性写作的综述5, 本书在后续介绍的也是论证式文献综述的写法。

2. 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1) 文献综述是我们的有“米”之炊

我们开展研究活动是要有认识基础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我们所说的这份研究工作,它要求你必须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对该项研究活动的前期准备。首先, 你必须具备开展这个研究活动也就是批判性写作的背景知识。什么能证明你拥有背景知识? 就是你的专业背景!我们在解决相应问题的时候都愿意听专家的意见, 专家就是在这个专业里具有判断力的人。所以我们上大学为什么要分专业? 就是要使你具备某个专业的背景知识, 这也是你后续从事科研活动,从事批判性思维工作, 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其次, 你必须有前期准备。专业的学习只会给到你一个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只能回答一些概念、术语等一般的知识, 但是当你在实践中遇到了真实问题的时候,会发现现有的知识体系只能提供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支撑, 你还需要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候你需要做一些前期准备, 比如检索相关的文献, 查看相关的数据等。文献综述就是我们要从事的研究活动也就是批判性写作的前期准备,目的是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 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评价, 对别人的论证予以分析和点评, 同时形成自己的论证。

如果说建构论证或者批判性写作是最终形成的“佳肴”,那么文献综述就是这些佳肴的佐料和原材料。没有这些基础性的“食材”, 任凭厨艺再高超, 也没有办法端出像样的饭菜。所以,文献综述就是我们批判性写作加工的对象, 我们创作的源泉。没有文献以及文献综述,那你的观点和你表达的文字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是无稽之谈。

(2) 文献综述能保证批判性写作创新性

有些同学对写论文 (批判性写作) 有误解,认为只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篇好的批判性写作。其实不然, 批判性写作是追求创新性的, 这一点在博硕论文上尤其如此。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定是自己的观点是与别人不同的,一定是自己的观点与现存的观点有差别你才需要表达。换句话说, 我们表达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如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观点已经有一致的看法,并且你的看法和方案与别人已经达成一致的看法并无不同, 那其实是没有表达的必要的。

我们在论文答辩或者投稿的时候经常会被问道:“你文章的创新性是什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学生在学校撰写的学位论文、投稿文章都需要具有创新性。也就是针对提出的这个问题, 你或者觉得现存的解决方法可以优化, 或者是这个问题干脆就没有解决方案,你提出了一个方案, 这就是创新性! 当然, 创新性也可能体现在你从新的角度、方法诠释了问题。但无论如何, 要想保证写作具有创新性, 你就必须知道现在的研究进行到哪个程度了,使用的方法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因此, 文献综述对于我们写作的创新性是必需的。牛顿不是说过么, 我之所以能成功, 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文献综述就是巨人,你要想具有创新性就必须站在文献综述的“肩膀上”。

(3) 文献综述能保证你的问题为真问题

同样, 我们做文献综述还有一个目的——发现问题。只有掌握了这个主题的学术动态,你才能发现哪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可以优化解决方案, 这时候你就会锁定你的研究问题。这个过程是必须借助文献综述的, 没有文献综述, 你提出的问题可能都是不合格的。经验老到的教师或者专门从事这个主题研究的专家,一眼就能看出你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或者是不是个问题。这就像在2001 年我国刚加入 WTO 的时候, 学术界关于WTO的规则探讨研究得特别火热, 但是到了2020 年, 在 WTO上诉机构都已经停摆的情况下,如果还有人执着于WTO基本条款的研究, 其实就是过时的。文献综述就是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就是为了让你了解这个主题的整体研究状况, 只有在了解整体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才能锁定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开展自己的研究。

(4) 文献综述能够让你的论证可信度更高

文献综述的质量影响着你的论证质量。通常我们看一篇论文,无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毕业论文, 抑或是发表习作, 我们都会先看一下参考资料, 如果参考资料的质量不好, 这篇文章的质量就会很令人担忧, 这种情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尤其如此。参考资料质量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你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就没有找到权威性的, 或者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手中的资料观点陈旧、不权威、有失偏颇……在这样的文献基础上作出的文献综述是不会有质量的。相应地,最终形成的观点以及论证体系都是不可靠的。

3. 如何制作文献综述

在这里,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需要制作的是一份论证式的文献综述,与知识整理类文献综述不同, 论证式文献综述围绕一个“问题” (待解决的问题、困难、麻烦) 展开, 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的理解为基础, 向读者阐述为什么这是个问题,以及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这种研究的缺陷和优点各是什么 (也就是要做文献评析), 以及应当如何推进这个问题的解决。它是我们正式开始批判性写作的前一个步骤,对于后续的批判性写作非常地重要。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 我们开始学习如何制作一份文献综述。我们还是以范文讨论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针对范文的观点写一篇回应性的、带有学术性的文章,进而指出范文中存在论证不严密的地方以及我们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在这里需要提示的是, 关于“大学生掏鸟窝”案有很多“文章”, 有些文章是网络上的报道6, 这样的报道没有什么学术性,就是发表一些简单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缺乏学理性的支撑,因此报道其实是议论文,也就是本书所指批判性写作, 但是缺乏学术性。有些文章是学术文章7, 这些文章是议论文, 也是本书所指的批判性写作, 但是具有学术性。这两类议论文(同时也是批判性写作) 的区别请读者仔细体会, 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完成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本身都要求有学术性, 是学术性文章, 这一点要明确。我们所列举的范文稍微具有一点学术性,但是并不是太浓厚, 我们尝试写一篇学术气息浓厚的文章回应这篇范文。范文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词: 司法的性质、司法的功能、司法的效果、法定犯、自然犯、合理性、合法性、法官能动性与判决社会效果等。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们可以选择回应的点,也就是说, 对范文的回应, 我们可以选择的切入点很多, 具体看我们想从哪个点回应。选择好之后, 其他的问题点也是可以囊括进去的, 只不过要作为辅助的线索。8

(1) 完成主题性阅读并选择一个问题点(问题必须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这里还是要强调, 文献综述是将所有搜集到的相关文献都看完也就是主题性阅读完成之后才能从事的工作。当你把材料都阅读完毕之后,通常呈现出来的是很多主题和线索, 你需要在这里选择一个问题点切入进去。换句话说, 主题性阅读可以帮你完成很多篇论文的写作, 你也可以用主题性阅读的资料完成很多篇论证式的文献综述,每一篇论证式的文献综述都可以帮你形成一篇论文。9我们仍然以范文为例进行说明:

范文这篇文章内涵的逻辑是这样的: ① 司法的性质是国家权力而非社会权力→② 司法的国家权力性质决定了司法的功能只能是依法裁判而不是服务社会 →③ 合法性是判决的唯一评判标准, 是否符合大众的预期和使公众满意并不是司法的功能→④“大学生掏鸟窝”案依法裁判,是正确的判决 →⑤ 司法机关的处理没有问题。通过检索文献和进行主题性阅读之后, 你发现这里面有很多点可以切入, 就看你想从哪个角度进行反驳。比如你可以从④切入来探讨“依法裁判就是好判决吗?”再比如你可以从③切入来探讨“司法判决不需要公众认可吗?”每一个切入点反驳的角度和力度是不同的,本书选择从①切入开始反驳。

(2) 文献综述的几条线索

通常一份合格的文献综述 (以法学为例)应当包含①时间线索, ②空间线索, ③法系线索 (法学独有), ④作者线索, ⑤主题线索10。那么是不是就把这五条线索梳理出来摆在文献综述里就大功告成了呢? 这种想法是错的!这五条线索是有主次之分的。作者们在这五条线索中, 有的选择了时间线索作为主线, 有的选择了空间线索作为主线, 有的选择了法系线索作为主线……这些选择都是不到位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当是以“主题线索”作为主线——因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观点,后续的批判性写作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 只有主题线索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目的服务。

如果你以时间线索为主, 其实是你想强调时间这个因素;如果你以法系线索为主, 其实是想强调法系之间的不同……文献综述最主要的功能是向别人说明: 我要做的这项研究, 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样子, 他们有哪些没有突破的,而我要做的就是这个没有被解决和突破的地方。也就是说, 文献综述最主要的功能是证明你的研究的创新性, 你的研究的与众不同, 你的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么是时间线索能让你的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出来还是空间线索能让你的创新性体现出来?都不能! 唯有主题线索能帮你实现这个目的。也就是说, 你需要把国内外所有的作者(权威主流) 对你这个问题的“观点”梳理出来, 指出他们是怎么看待你现在着手要做的这个选题的,指出他们没有涉及的方面, 而这就是你选题的重要意义和创新性。其他线索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可以作为辅助线索帮你展开主题线索。

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很容易就以时间线、空间线和法系线展开。原因在于,他们会把文献综述当成一个描述性的东西,描述一下要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实不然, 这部分是夹叙夹议, 以论证为主的议论文。举个例子11, 我的一份文献综述——研究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灵活性, 最初版本写成:

一、在国际层面

1. 在欧洲大陆

①70年代②80年代③90年代……

2. 在美国

①70年代②80年代③90年代……

二、在国内层面

①70年代②80年代③90年代……

后来被我改成:

一、国际层面

1. 在偏爱确定性的欧洲大陆, 他们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灵活性”进行了“规则+方法”的限制

①70年代的“灵活性”处理, ②80年代“灵活性”处理,③90年代“灵活性”处理……

2. 在偏爱灵活性的英美法系, 他们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灵活性”进行了“方法+规则”的限制

①70年代的“灵活性”处理, ②80年代“灵活性”处理,③90年代“灵活性”处理……

二、在国内层面

国内一直没有形成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灵活性”进行控制的思路

这样调整之后就是以主题作为主线, 把之前的时间线索和法系线索给弱化了。还是那句话,文献综述需要为问题和主题做贡献、做服务。只有将主题线索作为主要线索, 将主题线索突显出来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单纯地以时间线索、法系线索、空间线索并不能达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3) 范例

我们在本书中围绕反驳范文作者的观点做一个文献综述的范例。之前我们提及,这篇范文中的观点很多, 可以选择的反驳点很多, 或从局部观点下手, 或从整体下手。我们选择从较为整体、宏观、偏学术的角度切入——司法的性质、功能与社会效果。同样我们要注意到这里面有几条线索,我们要以“主题线索”为主。

关于司法性质、功能与社会效果的文献综述12

A. 学术界对司法的性质界定是不断演进的(主题线索)。对司法性质的认识随着时间发生了不断地变化

①20 世纪 70 年代—2000 年(时间线索) , × × ×, × × × (作者线索) 从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角度理解司法的性质。

②2000—2010 年 (时间线索), × × ×, × × × (作者线索) 进一步指出司法是三权分立的一部分, 仅具有国家权力的唯一属性。

③2010年至今 (时间线索) , ×× ×, × × × (作者线索) 指出司法的性质应当是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统一。

B. 学术界对司法的功能认识是不断变迁的(主题线索)

①20 世纪 70 年代—2000 年(时间线索) , × × ×, × × × (作者线索) 认为司法仅具有裁判权, 这是司法国家权力性质的延伸 (主题线索)。

②2000年至今 (时间线索) , ×× ×, × × × (作者线索) 则指出裁判权是司法的功能之一, 但司法还应具有平衡和调和的功能, 尤其是在法律与民意之间。司法还应当为社会服务, 这是其社会权力性质的延伸(主题线索)。

C. 司法应主要关注法律效果而非社会效果(主题线索)

①20 世纪 70 年代—2000 年(时间线索) , × × ×, × × × (作者线索) 司法只需要对法律效果负责,不需要考虑社会效果 (主题线索)。

②2000年至今 (时间线索) , ×× ×, × × × (作者线索) 则指出, 司法要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主题线索)。

在这份文献综述的模板里, 我们讨论了关于司法的三个层面的问题:司法的性质、司法的功能以及司法的效果。这三个问题同时也是范文中触及的问题。关于这三个问题的更为广泛的阅读整理和文献综述能够让我们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范文中作者的观点。在这个文献综述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 主题线索是最核心的线索, 作者线索、时间线索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这样一篇文献综述做完之后, 我们对司法这个主题就基本上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如何评价和反驳范文中的观点也有了初步的构思。

文献综述制作完了之后, 我们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有了大致意识,但是还没有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也是比较辛苦的, 最后我们会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标题。我们对要解决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个总的观点 (也叫结论) 需要提炼, 论据已经基本具备但是还需要继续提取、梳理并将其妥当地安置在论证的相关位置中。同时,手里有粮 (文献和资料), 心里不慌 (对写作有了信心)。接下来, 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东西提炼和萃取出来并将我们的思考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1 仅作示范之用, 这些文献并不满足全面性等文献检索的要求。

2 做导图使用的软件是X-mind。

3 知识整理类的文献综述如《国外国际私法发展前沿年度综述》,读者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观察这篇文章的写作模式。

4 论证式文献综述如《国际私法范围的文献综述》, 读者可以自行下载阅读, 观察这篇文章的写作模式。

5 这两种类型的文献综述都非常有价值, 知识整理理性的文献综述更基础一些, 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动态。论证式文献综述更精专一些, 与要写作的内容更直接相关。

6 如《 “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 年半”引争议 判刑过重?》 , ht-tp: //sohu. com/a/46240480_123753, 2020年12月16日最后访问。

7 如唐千圃、高圣平:《法定犯的责任要件与刑罚配置:“掏鸟窝案”引发的思考》 , 载《社会科学研究》 2016年第3期。

8 比如《法定犯的责任要件与刑罚配置: “掏鸟窝案”引发的思考》这篇文章选择的角度就是“法定犯”; 本书打算选择的角度是“司法的性质与功能”, 这在下文会详细解释。

9 根据要写的文章体量的不一样, 论证式的文献综述的讨论范围也不一样。一篇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信息量是很大的, 不仅能够支撑一篇十万字以上的文章,还能写出几篇可发表的小论文。如果你要写的是一篇投稿文章, 其实文献综述也可以做得比较克制,不用涉及那么广泛的内容。

10 这里所指的主题线索, 是指文献作者们的观点, 主题就是观点。

11 时间线方面为虚构, 只为举例。

12 请注意, 这个例子只用来说明文献综述的范式, 并不意图追求学术的深度、文献的广度以及其他学术尺度。请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对待, 本书作者并不试图表达关于这个问题的学术观点,只是介绍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