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3) 可靠演绎论证: 例子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例子将演绎推理的内容综合呈现一下。

小A, 男, 某高校大三学生, 出生于1998年9月1日, 因与小B谈恋爱分手而怀恨在心, 多次向室友抱怨并扬言报复。小A多次找到小B要求复合, 均遭到小B拒绝。一日, 小A发现小B有了新男友, 更加气愤, 更想报复了。小A先是在某购物网站上买了管制刀具两把, 而后长期跟踪小B达半月之久, 制作出小B行动路线图。一日, 见小B出现在预期地点, 小A上前央求小B跟他复合, 再次遭到小B拒绝。小A一怒之下, 拔出事先藏好的两把管制刀具, 朝小B猛刺, 不顾小B求饶, 小A一共刺了小B 30余刀, 小B不幸身亡。小A被警察带走。

这个案件中, 证据如下:

小A身份证, 学生证

管制刀具及遗留在上面的血迹和指纹

小A室友作为证人证明两人曾是恋爱关系, 其怀恨在心

小A制作的行动路线图

小B尸检报告

现场勘察报告

目睹惨案发生的路人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故意杀人罪有四个构成要件:

① 主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一般身份的犯罪主体。同时,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犯故意杀人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主体包括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② 主观要件: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③ 客观要件: 实施了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④ 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 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

论证过程如下表2. 3:

表2. 3 论证过程

我们比照前文提到的思维综合图 (图1. 3) 将其进一步整理出本案的思维综合图, 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可靠的演绎论证结构。

图2. 2 小A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思维综合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使用演绎推理的案例, 问题是小A行为的性质, 我们的结论是小A构成故意杀人罪。支持小A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个结论的第一层前提, 也就是事实层面的证据一共有7项, 这也是演绎论证中的小前提, 小前提来源于事实, 在图1. 3中处于区域一模块二的位置; 之所以采纳这7 项小前提是因为有大前提的约束, 大前提来源于区域一模块二的专业知识; 之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专业知识是因为刑法这门学科的假设——在有了国家之后, 统治阶级需要以国家的名义判定哪些是危害统治秩序的行为并对其进行处罚。这是大前提的假设, 处于区域一模块一的位置。再往前推我们还能看到一层假设, 有了国家才有了刑法这种统治工具, 丛林时代是没有刑法的。这个过程说明了区域二论证与区域一是怎样通过问题被连接在一起的, 同时我们的结论——小A构成故意杀人罪作出之后, 直接与模块三连接, 进而会导致下一步——对小 A 的收监, 执行刑罚等决策。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看出来, 论证中的前提是与区域一相联系的, 是分层的, 必须为真, 推理也是要符合规定的 (刑法规定的四个构成要件),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具体的——小 A 构成故意杀人罪。从故意杀人罪的一般规定到最后小A这种具体情况的认定, 结论没有超出前提的范围。这个演绎推理是可靠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图1. 3 的各个区域是怎样通过问题被连接起来, 论证在这里发挥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