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2) 可靠演绎论证: 推理 (前提能推出结论)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之前我们已经详细论述了可靠演绎论证对于前提的一些基本要求, 本部分将集中论述一下构成可靠论证的另外一个要素——推理应具有的一些基本要求。可靠论证不仅要求前提为真, 同时要求前提能推出结论, 也就是前提不是随意的, 它是有要求的,它必须为结论作贡献。

① 前提不是堆砌而是有序排列的

一个结论可能有多个前提, 这些前提不是随意堆放上去的,而是有顺序的, 比如结论——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其前提包含如下几个:

A. 日本是首相制

B. 日本首相有任期

C. 历史上各位首相的任期

D. 安倍是首相

E. 安倍的任期

我们说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这个结论是有多个前提的, 这些前提一定是按照断言中所涉的词语的范围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的, 在先的前提如果不成立, 就不需要看在后的前提。在“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这个断言中, 如果前提A——日本是首相制不成立, 则后续四个断言不需要看。如果前提A成立, 我们接下来看前提B——日本首相有任期。如果前提B成立我们接下来看后续的前提, 如果前提B不成立则后续三个前提不需要再看了。以此类推, 直到我们确认了前四个前提都成立, 我们再看最后一个前提——安倍的任期, 我们才能确认断言——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在这一个例子中, 前提的顺序是由断言中所涉及的概念的范围远近决定的, 首先判断核心关键词——首相制; 其次是首相任期及各位首相的任期; 再次判断安倍是首相; 最后判断安倍的任期。这是一种天然的、叙事的逻辑, 也是前提排列的顺序, 这个顺序不能被打乱, 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和存在的意义——只要在前的前提不成立, 后续的前提就可以不用看了。这也是我们判断事物的逻辑顺序。

再如结论——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 其前提包含如下几个:

A. 张三年满14周岁, 精神上没有障碍

B. 张三实施了杀人行为

C. 张三主观上是故意

D. 张三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

在这个例子中, 四个前提条件分别是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客体。这在检察院的公诉意见书中仍然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 先判断主体是否适格, 如果主体不适格, 其他条件就可以不用看了。如果主体适格再看客观上有没有杀人行为,如果有, 再看主观上是否是故意, 如果不是, 断言依旧不成立。

以上两个例子让我们能够看出, 前提条件不是随意堆砌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这个顺序是我们认知事物由远及近的顺序, 是我们判断事物从前到后的顺序……前提一定是有顺序的, 而不是随意凌乱地堆放在那里的。

② 前提是有层次的。

英国哲学家图尔明 ( Stephen Toulmin) 指出7, 一个论证应当包括6个组成部分, 其一是论据, 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证据数据、理由, 也可以是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其二是结论, 就是被证明的陈述、主题和观点; 其三是保证, 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 是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桥梁, 它可以是大前提、未表达前提或其他推理的依据; 其四是支撑, 用来支撑上面的保证部分的陈述, 它不是直接支持结论, 而是支持保证的, 表明这些普遍原则或关系是真的; 其五……从上述四个组成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出, 有三个部分是涉及前提的, 这三个部分是有层次的, 具体图示如下:

图2. 1 多层次的前提

在图2. 1中, 小前提, 也就是论据的部分可以直接推导出结论, 这是最低一层次的前提; 小前提之所以能够推导出结论是因为大前提的存在, 大前提保证小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成立的。因此大前提又被称为保证, 这是第二层次的前提。但是什么能够使保证或大前提成立呢? 再往上推导我们会发现还有支撑这个层面的前提存在, 它对大前提的成立起到支撑的作用,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前提。在前述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例子中, 其中一个条件是张三要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求, 即年满14 周岁。那么, 在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主体这个问题上必须证明张三年满14周岁,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结论: 张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小前提 (证据): 张三身份证显示, 张三出生于1998年9月1日, 年龄是22周岁

大前提 (保证) : 我国刑法规定年满14 周岁应当对故意杀人罪等八项严重罪行承担责任

支撑: 犯罪学中关于刑事责任能力方面的理论

用上述例子向大家说明, 前提是有层次的, 这个层次与上文的前提是有顺序的并不矛盾, 比如在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这四个要件中, 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以及客体是有顺序的, 但是单就某个条件如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方面, 又可以挖掘出不同层次的前提, 如小前提、大前提、支撑等, 请读者细细体会这之间的不同。

③ 前提能推出结论。

前提能推出结论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是前提与结论是具有相关性的, 不能将与结论无关的前提列进去。比如在上述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件中, 如果你将张三曾经给你讲过一个杀人的故事当作其杀人的一个论据, 这是不成立的, 他给你讲过一个杀人的故事并不能证明他本人就是杀人犯, 这个前提和结论没有相关性。其次是前提与结论要具有逻辑上的充分必要性。在这里需要明白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以及什么是充分必要条件。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含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表达,如律师对陪审团说: 我们有“足够”的证据判被告有罪; 痛苦是人生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想要成功, 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是我们并没有注意两者的区别。那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从哲学的概念上解释一下:

必要条件:

如果P是Q的必要条件, 那么除非P为真, 否则Q不可能为真。简单表述为只有当P是真的时候, Q为真。通俗一点的语言解释就是P是Q不可或缺的, 因为Q如果想要真, 需要P是真的。举个例子, 被大学录取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呢?

A. 你是个学生

B. 你有高考成绩

C. 你高考成绩达到该大学的录取线

充分条件:

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 那么P为真就足以推出Q为真。简单表述为, 如果P为真, 则Q是真的。通俗一点的语言解释就是P对于Q来说是足够的, 只要有P就有Q。被大学录取的充分条件有哪些呢?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17 岁的孩子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一等奖, 那么估计很多学校都愿意直接录取他。也就是说这个国际竞赛的一等奖是被大学录取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有几种组合:

A. 必要不充分。努力学习是学习好的必要但是不充分条件。努力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 不努力肯定学习不会好。但是光努力不能保证一定学习好, 非常努力的人在学习上也经常不尽如人意, 这是因为你还得懂学习方法。

B. 充分不必要。土豆可以炖着吃, 用水炖是做土豆的一个充分条件; 但是却不是必要条件, 因为土豆不仅可以水煮, 还可以油炸、烧烤等。

C. 充分且必要。在考试中, 把卷子里的题全部答对是获得满分的必要条件, 因为除非把这些题全做对, 否则拿不了满分。同时把所有题目答对也是拿到满分的充分条件, 因为把所有题目答对了就足以拿到满分。

同样, 我们仍用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个例子来分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

A. 张三年满14周岁, 精神上没有障碍

B. 张三实施了杀人行为

C. 张三主观上是故意

D. 张三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

这四个前提中的每一个对于证明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都是必要的, 但是都是不充分的。只有这四个前提放在一起才是证明张三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读者在论证的时候, 一定要评估自己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是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还是充要 (充分必要) 条件? 在一个可靠的演绎论证中, 前提一定是结论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不同的情况下,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者是充要条件是会互相转化的。也就是我们讨论任何一个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更宏观的前提假设的, 当这个宏观假设被打破了, 充分必要条件也就随之改变了。举个例子: 大学生经常叫外卖, 你需要“下单+支付”两个行为, 这两个条件对于成功收到外卖是充分必要条件。“下单+支付”之所以是必要条件是因为只有当我完成这两个条件他们才能把外卖给我。 “下单+支付”之所以是充分条件是因为只要我做到了就完成了所有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下单+支付”这两个行为在此处之所以是充分必要的, 是因为有一个宏观假设, 外卖小哥不会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不来, 没有什么洪水、台风以及小行星撞地球等意外事故。如果外卖小哥遇到突发爆胎的情况, 你的外卖可能就泡汤了, 你的“下单+支付”可能就不是充分必要条件了。

④ 结论是可靠的且没有超出前提。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从一般原理出发, 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 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需的。通俗一点讲演绎论证是前提大于结论的一种论证形式, 前提是一般的抽象的概念, 结论是具体的个别情况, 结论被包含在前提之中。如果一个演绎推理的结论超过了前提, 这就不属于演绎推理。也就是说, 不能推导出大于前提的结论。

结论是否超过前提是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主要区别, 比如人都是会死的

亚里士多德是人

亚里士多德是会死的

这个推理就是演绎推理, 结论是个别的, 没有超过大前提——人皆有死这个一般概念。但是如下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结论超过前提的论证:

比如在吉林大学随机采访学生的家乡

S1来自东北

S2来自东北

S3来自东北

……

……

Sn来自东北

通过随机采访受众, 发现S1 是东北人, S2 也是东北人……Sn也是东北人,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 吉林大学的学生都来源于东北。这个结论的范围比前提S1—Sn大, 所以这个结论不是可靠的。事实上, 吉林大学是面向全国招生, 我们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 但是东北的生源会多一些。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