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1) 可靠演绎论证: 前提为真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可靠演绎论证的条件之一就是前提为真, 要想满足这个条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深入理解。

① 前提在语言学意义上是一个断言。

我们之前已经提及, 论证就是由一个或一些断言的真实性通过推理得出另一个断言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论证的基本单位就是断言, 前提是断言, 结论也是断言, 前提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断言来充当。我们在之前已经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断言, 断言和非断言的区别; 断言由词语概念组成, 对构成断言的词语的要求是精准, 即要达到客观真实和准确的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证在交流中能够继续推进。

但是在现实中, 我们却发现很多前提不是断言, 或者同学们在分析一篇文章的论证结构的时候将不是断言的表达看作是断言并将其作为论证的前提, 这就说明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断言的概念, 还需要能够在实际的阅读写作中将其识别和表达出来。此外, 断言词语表达也容易出错, 我们详细指出了几种词语表达存在的问题。词语不准确, 断言的真值也会受到影响, 在这个时候, 我们就需要使用下定义的方法将断言不断地精确化,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断言在语言学上的要求。

构建一个可靠的演绎论证, 其过程必然涉及评价别人论证的前提和阐述自己论证的前提, 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容易将本应是断言的句子写成非断言。比如, 在论文写作中经常能看到的问题就是标题撰写得不到位, 标题一般就是断言, 但是大多数同学会写成非断言。比如在提出问题的部分, 同学们经常会写成:

正当防卫在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断言, 是一个描述性的句子, 不涉及判断, 也不能表达观点, 更没有真假之分。正确的表述应该是:

× × ×是正当防卫在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断言, 它涉及判断并包含观点, 同时其也有真假之分, 可以供圈内人讨论和判断。这在后面的写作环节也会给大家一一呈现。在此, 笔者就是提示大家, 前提是由断言构成, 需要满足断言在语言学上的要求。

②前提来源于图1. 3区域一的专业知识、三观、事实和信息的判断与筛选。

可靠论证是前提为真的有效论证, 有效论证和可靠论证的差别就在于前提是否为真。而前提是否为真并不来源于逻辑学或者哲学, 它来源于综合图1. 3中的区域一, 即模块一的假设、潜意识、三观等以及模块二的专业知识、事实和信息的判断与筛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专业知识, 要拓展阅读, 要见多识广,要博闻强识……

有些前提可能依据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就能够被判断出来是否为真, 比如对于我而言, 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和简单的法律问题我随口就能判断, 因为我的既有知识体系就能回答。生活问题比如婴儿从3个月起要开始添加辅食, 然而早产儿3 个月不能添加, 要从他的纠正月龄起算满3个月才可以添加; 专业问题如一般纠纷的诉讼时效为3年, 而人身伤害的诉讼时效为1 年, 国际贸易纠纷的诉讼时效为4年等。

但有一些生活问题和专业问题我需要在我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才能够解决。因为这些问题超出我的认知范围, 但是没有超出我的能力范围, 我在学校积累的专业知识虽然有限, 但是我们还有专业素养, 这个素养能够帮助我们在遇到超出我们认知范围的事物的时候, 通过我们培养的能力将其解决掉, 这部分是我们的潜在能力, 也是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比如金融通道业务、反担保业务、保理法律业务等, 这些我虽然没有接触过, 但是我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在检索和钻研的基础上还是能够解决的。但是物理学的问题、数学的问题超出了我的专业素养, 这种跨学科的问题我解决不了。还有些现象也很有意思, 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原来专业的工作, 比如搞材料的后来做起了销售, 搞机械的后来做起了保险; 马云的专业是英语, 但是却从事互联网方面的工作。那么为什么有人跨专业工作也做得很好? 也是因为大学的培养 (也有可能是人的天赋) 虽然是按专业划分的, 但是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培养人的基本素质, 这些基本素质保证了人们在社会上即便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在从事其他方面工作的时候也能脱颖而出。

说了这么多, 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判断前提是否为真不能依据逻辑学或者哲学, 而是需要依靠大家的生活积累和专业知识, 甚至是对相关信息和事实的掌握情况, 也就是说前提是跟综合图1. 3的区域一连接在一起的。有时候, 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能够很快作出判断, 不需要额外地进行调查研究。有时候, 一些复杂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目前的知识框架, 但是仍在我们的素养范畴之内,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 (包括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评价和综合信息) 进而作出判断。前提的判断与我们的专业素养和生活素养息息相关。

③ 前提从结构和功能上来看是结论的依据和理由。

从结构上来看, 一个论证包括前提、结论以及前提推出结论的推理关系。前提是论证的一部分。从功能上来看, 前提是得出结论的依据和理由。这一点看似简单, 但是要做到就特别地困难。很多人在组织前提的时候经常忘了前提是为结论服务的, 只是简单地将一堆语言堆砌就试图得出一个结论, 这些语言通常都只是解释而非论证。前提能够为结论提供服务绝不是因为你写了一段文字, 而是作为前提的这段文字与结论之间存在内部相互连接的机理, 这个内部的作用机理我们在下文继续讨论, 我们在此仅是提示一下表达者, 在陈述理由和前提的时候一定要警觉, 时刻提醒自己所陈述的理由和前提要能够为结论服务。以下是笔者从网上摘录的关于为什么要去西藏旅游的两篇博文, 注意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别。

第一篇:

为什么要去西藏旅游

西藏是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相信很多朋友都想去西藏, 去那里感受美丽的高原。去西藏的最佳月份是在6—10月份, 您去西藏唯一要注意的就是, 一定要选择一家靠谱的当地旅行社或者当地导游, 其余的完全不用担心。我就是这段时间去的西藏, 真的太美了。西藏空气是通透的, 天空完全是纯粹的蓝色, 没有任何云朵,蓝得像PS出来的。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可以完美地看到特别壮观的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 基本上每天的傍晚都能看到金色的祥云, 观看地点在大峡谷的索松村。图片上体验不到那种震撼, 到了之后简直让人震惊。4

第二篇:

为什么要去西藏旅游

1. 从宣传的方面说, 西藏被认为是神秘的象征, 是一块圣地, 去西藏被认为是朝圣之旅。西藏有着非常多关于信仰的故事, 一个地区有很多故事, 那么它一定会成为旅游胜地。藏族文化在这里……

2. 从旅游花销上面来说, 旅游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时间和金钱了, 这方面, 西藏比全国其他地方都有优势……

3. 我们再从时间上面来说, 虽然西藏和新疆两个地方的面积都非常大, 但是西藏旅行主要旅行的地方都比较集中, 路途并不坎坷……5

第一篇显然是个人心得体会, 全部是描述性的文字, 介绍了自己的体会和对一些景点的描写, 没有给出理由。作者显然忘了他是在写为什么要去西藏, 通篇没有针对“为什么”给出理由,自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这种所谓“前提”根本就不是理由和依据, 因为它并不能为“一定要去西藏旅游”这个观点服务。第二篇的作者试图从几个方面给出理由, 不管这几个理由是不是有力量, 是不是成立, 但是作者在试图给出“为什么”去西藏的理由,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给出的这几个理由帮助大家作判断。

④ 存在未表达前提。

论证的理由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明确表达出来的理由,我们把它叫作前提; 另一种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前提, 我们把它叫作假设。假设是被省略的前提, 以及前提 (已表述的或未表述的) 得以成立的深层根据。假设是论证赖以成立的前提之一,其中有一个为假, 就会导致论证的流产。然而, 假设在论证中没有表达出来, 需要理解者将它们挖掘出来。挖掘论证的假设, 标志着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理解的深度。

有的时候, 一个断言的假设只是一些事实问题, 很容易查验清楚, 只有这些事实成立, 断言中的判断才成立, 但是未表达出来的这些事实与断言中的判断只是有单纯的时间上或者连接上的并行关系, 并不涉及谁是谁的深层基础, 我们将这种假设称为预设。但有些未表达前提则是前提赖以成立的“深层根据”, 我们将这种假设称为支撑假设, 以下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不同假设之间的关系。

例1——预设

断言: 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

预设:

1. 日本是首相制

2. 日本首相有任期

3. 历史上各位首相的任期

4. 安倍是首相

5. 安倍的任期

例2——支撑假设

断言: 张三是杀人犯

支撑假设——故意杀人罪:

1. 张三年满14周岁, 精神上没有障碍6

2. 张三实施了杀人行为

3. 张三主观上是故意

4. 张三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例子, 第一个断言——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是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 但是这个断言要想成立需要五个前提条件, 这五个前提条件的信息必须都具备并且均为真才能判断出安倍是否为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这五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顺序排列的, 它们只是在前后逻辑上与最后的断言相联系, 这种假设我们将其称为预设, 它是指判断一个断言真假的必要条件。第二个断言——张三是杀人犯这个判断要想成立必须符合杀人犯的要求, 也就是行为人触犯了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在刑法上有四个构成要件。所以, 这四个构成要件与断言之间就形成了支撑关系。

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未表达前提? 当说话双方都知道这个未表达前提, 则可以省略, 否则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并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偏差。未表达前提使推理不够完整, 给推理形式的判断带来不便, 进而给论证方式的判断带来困难。表达者必须清晰地知道自己所表达的内容的前提是什么, 并且切实地了解到说话的对方也知晓这个未表达前提时才可以省略, 否则就要明确地将其表达出来。有时候, 未表达前提是表达者故意隐瞒的前提,他也许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某种目的。比如之前提及我和我女儿的对话: “你是洗澡还是洗头?”这句话里就隐藏了一个未表达前提——你必须得洗, 洗啥自己可以选择。在我的女儿年纪还小的时候, 她并不能识别出这个未表达前提, 经过利益权衡之后, 她会乖乖地选择洗头 (而这也是我的目的)。我用人为制造的二选一困境成功达到了我的目的, 而这个未表达前提是我故意不说清楚的。

还有的时候是表达者自己不清晰, 没有意识到交流的对方可能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认识, 直接就将自己表达的问题当作常识脱口而出, 比如, 跟一个小学生, 或者一个年纪特别大的老年人脱口而出“安倍是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 他可能会问你安倍是谁? 这种情况在高校教育环节也时有发生。比如在开题或者答辩过程中, 老师会说, 同学你这篇文章缺乏问题意识。这是一个断言, 这句话的前提是同学你应该知道什么是问题意识, 但是事实上, 很多同学不知道什么是问题意识, 不知道论文的文体, 不知道论文展开的基本逻辑……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要把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解决掉。

在演绎论证中, 未表达前提决定论证的可靠性。指出这一点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未表达前提的重要性, 表达者要时刻记得从受众的角度进行判断, 一定要将前提阐述到双方共同认识的那个层面, 而不是主观臆断, 对方可能知道自己的未表达的内容, 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当对方没有表达出来一些重要的信息的时候, 你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和明确相关信息, 这样才能进行良性的沟通。否则, 双方对前提都认识不到一起去, 结论就无从而言, 更不要说构建一个可靠的论证了。

⑤ 前提必须为真, 结论才有可能为真。

要想构建一个可靠论证, 假设, 也即未表达前提为真, 其他的前提也必须为真, 只有前提为真, 结论才有可能为真。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前提是否为真呢? 这很复杂,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背景以及信息的不同类型都涉及不同的判断标准, 以下几个方式可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 是否符合专业知识和专业直觉。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有专业的, 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一部分断言是否正确。比如, 学医的人, 尤其是呼吸科的人, 一看到肺部CT片子再加上化验得到的病毒数据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一种冠状病毒, 哪怕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并且很容易根据自己之前学习的知识进一步作出判断——这种病毒的传染性极强。这也就是我国新冠疫情最初被判断出来的过程。学经济的人普遍根据当今的疫情、国际关系现状作出2020 年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简称“新基建” ) 大年的预判。新基建和之前2008年所提到的老基建不同, 老基建主要是指传统的“铁公基”项目, 多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新基建主要是战略新兴领域, 科技端主要包括 5G 基建、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还有由于2020年疫情而受到重点关注的医疗新基建, 如医疗设备和医疗信息化等。法律人结合今年国际贸易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可以作出对外贸易数量可能都会下滑的预判, 外贸行业整体都会迎来比较严峻的时期。

根据我们学习的积累,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直接作出判断, 有些事情尽管我们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但是专业直觉也会给我们一些提示让我们作出一些预判。比如, 有一个朋友跟我争论法院的一个判决, 关于利息保护从什么时候开始起算, 他的理由是从法院判决的时候开始起算, 法院判决也是这么写的。虽然我不专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 但是我有一种直觉, 应当从债务产生开始起算, 因为利息是一种孳息, 具有从属性, 从属于主债务。这就是根据专业直觉作出的判断。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是麻醉科的, 一天, 他给一台手术的患者做麻醉, 问他平时是否饮酒, 若饮酒酒量如何? 病人说不怎么喝酒。我这个朋友给他推了一定剂量的麻醉药, 结果麻醉效果始终不好。于是我的朋友再次严肃认真地问这个患者: “请你如实告知你的饮酒状况, 因为会影响麻醉。”后来, 患者只能如实告知自己隐瞒了一些饮酒的真实信息。

第二, 是否符合信息的CRAAP原则。

这部分通过表2. 2来介绍美国图书馆的一个批判性辨别信息的方法——CRAAP。无论是期刊文章、网站、书籍或博客, 都可以通过CRAAP测试来确定信息来源的及时性、相关性、权威性、准确性和目的性。

表2. 2 CRAAP批判性辨别信息法

(续表)

(续表)

注: 最终评价标准: 优秀: 45—50分; 好: 40—44 分; 平均: 35—39分; 边界可接受: 30—34分; 不可接受: 低于30分。

第三, 是否符合常识。

这一点其实特别重要, 但是就有人总认为自己是特别特殊的那个, 总是能碰到小概率事件。大家知道这几年特别流行的医保卡诈骗、信用卡诈骗、庞氏骗局等。这些骗局其实都没有什么高超的手段, 骗子都是利用了大家想要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心理。其实我们只要静下来想一想, 人生哪有那么多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啊, 甚至一件都没有。你怎么就那么幸运, 可以不劳而获呢? 现在校园也有很多校园贷, 你没借钱的时候天天追在你的屁股后面让你借钱, 跟你说得天花乱坠。你借完钱之后利滚利, 你永远都还不清。为什么还有很多姑娘相信富二代能够看上灰姑娘? 现实之所以是现实就是因为它“现实”, 真相从来都是残酷的。你在童话里看到的是富二代穷追贫家女, 现实中其实都是门当户对;你看到的是年收益率高达50% , 现实是巴菲特也就能维持年化收益率10%左右。为什么那么多人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然后上当受骗呢? 因为总是有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总觉得自己是上天眷顾的那个宠儿。实际上, 上天只眷顾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和生活的人。

在以上三条判断标准中, 美国图书馆推荐的信息CRAAP的判断标准相对客观, 我们依据专业知识和常识进行判断也是可以的, 但是一定要考虑到专业知识和常识容易受到人的理解力因素的影响, 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很多人就是对于自己的专业过分自信, 很多人就是对自己的个人经验有着不切合实际的误判, 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也会不准确。因此, 请大家在使用上述三种标准的时候仍然要保持批判性的头脑, 时刻警觉自己的判断是否是过于自信的, 不符合客观标准的。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