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断言是论证的基本构成单位, 但是断言本身是一个句子, 它也可以继续被拆分。断言是由词语构成, 如果词语本身不准确, 或者使用了包含有不恰当立场和情绪的词语, 断言的效果会有很大不同, 甚至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 同时也会影响断言的“真值”。论证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必须符合真实、准确和客观的要求, 如果构成断言本身的词语存在问题, 就会导致断言不满足要求, 从而论证的目的也不能实现。本部分着重从词语的准确度及其表达的风格立场角度进一步分析影响断言“真值”的一些情况。
1. 断言使用的词语必须精准
断言使用的词语必须是精准的, “准”强调正确性, 我们使用的词语是可以被运用在论证的场合上的, 但是在同一场合可以使用的词语可能有多个; “精”强调的是在众多的词语中选择最能够严丝合缝地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词语。一个用词精准的断言能够将说话者的意图完整传递、消除误解, 一个用词不精准的断言则会使论证在断言阶段就产生歧义甚至争议! 本部分介绍常见的词语错误, 帮助大家理解断言在语言学上的一些要求。
(1) 词语模糊
词语模糊是指词语不准确, 不能使听者直接领会到表达者的核心意思, 反而留给听者一个自己领会、领悟和选择的弹性的语言空间。断言的语言要求是精准, 意思是说不能留给听众过多的自我联想、自己想象的空间, 如果词语模糊, 听众无法直接把握表达者的核心意思, 反而会自己“脑补”出很多无关的内容,从而引起歧义。比如, 刑法上有些罪行涉及数额, 刑法会笼统地规定数额巨大的判处有期徒刑× ×年, 数额特别巨大的判处有期徒刑× ×年。这里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是指什么? 没有明确的界定就会让受众不理解, 甚至自己想象, 无法产生预期。同时司法实践中, 法官也不知道怎么操作。这样的用词模糊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 司法机关就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来帮助法官和当事人确定这些模糊的数字。同样, 中国刑法的有期徒刑很有意思, 基本上3年以下是一个档位,3至7年是一个档位,7年以上是一个档位, 比如《刑法》第124条规定, 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 危害公共安全的, 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 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过失犯前款罪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 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当中, 情节较轻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过失犯罪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那么3 年以下具体是几年? 3年以上7 年以下具体是几年? 当然, 法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是法律的共性, 所以其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涵盖性。但这种涵盖性就导致了模糊, 模糊就会导致司法机关同案不同判的结果。曾经一度, 基层人民法院的刑庭权力非常大, 因为就某一具体的案件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决定是判3 年还是判1 年, 这从法律角度是被允许的, 但是从当事人角度来看则相差两年, 差别非常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 (试行)》具体指导人民法院解决量刑不一致的问题。同时, 在该条款中, 我们还能看到“情节较轻”这样的表述, 这个表述也同样具有模糊性。日常生活中这种模糊性的词语特别的多, 比如显著提升、大幅改进、差不多、深刻的、大量的……这些词语都给读者的理解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不精准, 所以不能满足断言对于准确性的要求。
(2) 词语歧义
与词语模糊导致受众在理解上存在想象的空间不同, 词语歧义是指某词汇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理解, 会令人产生误解。也就是说, 有些词汇你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也可以作那样的理解,但是就是不确定究竟应该作哪一种理解。比较常见的能够带来歧义的词语比如: “走了”, 一般指离开、拜别, 也可指离开人世了。 “老子”, 通常指父亲, 也可指道教文化中的老子。 “上课”,可以指学生听讲, 也可以指老师讲课。 “生气”, 可以指一种愤怒的情绪, 也可以指生动的气氛。在早些年, 社会上流行一句网络用语形容人们之间的代沟, 也就是对同一句话理解的不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出门买苹果四代1, 我去买四袋苹果。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词经常会用一些歧义的词语来诱导消费者, 比如“六个核桃”的广告, 曾经有一位较真的顾客做了一个测试,亲测了每一罐“六个核桃”, 发现其核桃含量极低。商家解释说这只是一个商标, 但是顾客可能会理解成里面含有“六个核桃”。2这些都是由于词语的歧义导致的, 由于对同一词语存在不同的理解, 那么对由该词语构成的断言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最后构建在该断言基础上的论证也会遇到障碍。
还有, 现在疫情时期, 出入各种场合都需要证件, 即便不是疫情时期, 不同场合也需要出示不同的证件。比如当一个交警拦下你的时候, 你可能需要出示驾照; 当你进入校门的时候, 可能需要出示学生证或者教工证; 当你去火车站的时候可能需要出示身份证; 当你出入海关的时候可能需要出示护照。所以, 当你在一个表达中涉及了“证件”这个词, 如果不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场合,“证件”可以作多种解读, 也会引发歧义。
(3) 词语感情色彩过重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中立、客观并且构建在知识和事实基础上作出的判断。因此, 批判性思维其实不太能接受包含情感色彩的主观表达。汉语中有很多词语蕴含饱满的情感, 这些词汇通常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情绪, 并不太适合放在论证以及构成论证的最小单位——断言里, 使用了过于表达情感的词语容易让别人怀疑论证的客观性, 也影响人们对该论证理性的判断。举个例子, 现在比较流行电视庭审, 就是把法院庭审的画面通过电视转播出来。有一天, 一个被害人的代理律师在发表代理意见的过程中频繁使用了“天理难容”“穷凶极恶”“倒行逆施” “人面兽心”……我们可以理解被害人的心理和感受,但这些词汇其实不是法庭用语, 法庭上代理律师只需要用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某罪即可, 法庭重视的是证据, 如果没有证据, 无论是被害人还是代理律师怎么谩骂, 怎么抒发感情都无济于事, 都是情绪的发泄。相反, 也有一些律师非常专业, 在举完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之后, 仅是恳请法庭考虑并作出公正判决,非常冷静、客观和理性。相形之下, 你就会发现用了太多包含感情词语的律师其实是不专业的, 法庭不是宣泄情感的地方, 是理性论证的地方。法庭上的辩论其实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体现, 批判性思维同样要求人们冷静、客观、中立, 在词语的使用上非常慎重, 对于这种饱含情感色彩的词语尽量不用, 或者是慎重使用, 即便要用也要考虑是否会影响论证的效果, 如果影响论证效果或者对论证帮助不大, 只是博同情, 那就最好舍弃。
同样, 现在的生活中充斥着一种现象, 就是当我们浏览各种新闻网页、博文、帖子的时候, 会发现很多文章的题目都使用这种过激的、感情色彩特别重的词汇, 这样的词语一方面吸引你的注意力, 但是另一方面它引发的是你情绪上的关注, 绝对不是理性的, 很多时候新闻如果使用这种标题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不在内容上下功夫, 只在煽动情绪和情感上玩手段, 这是目前网络文章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让人一看就觉得有失新闻专业水准。如,“大事不好了”“太吓人了”“爱了爱了”“娱乐圈又传来噩耗”……甚至在比较严肃的媒体上也有这样的标题《美国又在联合国栽了个大跟头……》《日本政府这招很厉害……》《奥巴马做这件事用了8 年 特朗普却只花了1 天》等。有时候我们打开电脑, 在推送的一些页面上也能看到一些“惊悚”的标题……我们要清晰地辨别这些句子所使用的词语, 它们多数都是具有感情和情绪色彩的, 断言不能使用这样的词语, 不能使用影响人们理性判断的词语。
(4) 词语过于晦涩难懂
2020年夏天, 一位浙江考生的高考作文因为词语和表达的晦涩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我们先来看一下这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 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 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 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 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 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 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 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 兴修水利, 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 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 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 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 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 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 而是其批判的廉价, 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 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 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 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 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 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 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 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 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 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 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 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 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 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 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 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 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这篇作文第一位评阅老师给出39 分, 后两位评阅人给了55分的成绩, 经过讨论又给出了满分的成绩。此文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因为有很多深奥晦涩的表达, “感觉”这位考生很有“阅读量”和“哲学底蕴”就给高分, 因为此文从逻辑和结构上, 甚至在表达观点上是不通畅的。有一位热爱哲学的网友甚至将此文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拆分并认为如果没有哲学系的大咖们做名词解释和内部逻辑解析的话, 阅卷老师应该没看懂。
此文中含有:
字词:
嚆矢, 滥觞, 振翮, 肯綮, 薄脊, 孜孜矻矻, 一觇, 玉墀, 婞直
名人名言, 字词引用:
“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海德格尔
“树上的男爵”——卡尔维诺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
“大海与风帆, 被禁锢的头脑”——切斯瓦夫·米沃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
部分哲学理念:
超越性 ( transcendence) ——柏拉图
达达主义: 无政府主义艺术运动, 被一部分人认为是虚无主义的实质表现之一。
“祛魅” ( disenchantment) ——马克斯·韦伯
骆驼, 狮子, 孩子——尼采: 精神三变《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永远重复”——尼采:“同一性的永恒轮回”
场域理论——考夫卡等
单向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3
单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来看, 这篇文章的词语是晦涩难懂的, 无法让人们直接了解作者的核心意图, 会给交流带来不小的障碍。也许会有人说, 那是因为你不了解哲学, 如果了解哲学的话这些文字就不成问题。但是, 从批判性思维角度来看, 交流——不论是文字交流还是口头交流都是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的。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很高深的, 但是如果大家去翻看《爱因斯坦文集》的时候, 你会发现他的文笔不仅非常优美还十分好懂。要时刻记住, 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别人的认同和接受, 而不是为了炫耀生僻的文字, 晦涩的表达。
(5) 词语的叙事观不准确, 或过于宏观或过于微观
常规上, 存在两种叙事观。一种是个人的叙事观, 它的特点是贴近个人, 贴近生活, 以社会生活中的“我”的视角来进行阐述。请注意, 这里面从“我”的视角阐述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它只是一个叙事切入的角度而已。之所以存在这种叙事观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微观层面, 这个微观层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感受息息相关。但是同时, 人还活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也就是社会背景之中, 当我们想要探讨社会规律的问题或者大背景的问题时, 个人的叙事观只是一种选择,还有另外一种从学科角度、从宏观角度的叙事观——宏大叙事观。
这是客观存在的两种叙事观, 并无优劣之分, 但是存在是否适当的情况, 也就是在某一种场合有一种叙事观是最合适的。所以, 我们今天只是从是否适当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个人叙事观会把叙事中心放在个人身上, 关注和重视个人的命运和处境,着眼于个人感情的表达、个人的观察和个人的感受, 比如张爱玲、龙应台的文字一般都是这样的叙事方式。宏大叙事观会把叙事的中心放在国家、社会的层面, 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 你会发现这种场合经常使用的词汇有国家、民族、阶级、性别、富强、民主、文明……这些词汇的能量都比较大,叙事层面比较宏观。
因为在不同叙事观之下使用的词语是不同的, 有的时候这两种叙事观的文字表达不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比如在2020 年的疫情期间, 武汉市委书记主持召开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调度会时指出, 要对武汉人民开展感恩教育。此言一出旋即引发了网上非常激烈的质疑之声, 不少人认为, 武汉人民甚至是湖北人,在这次疫情中为全国防疫作出了极大的牺牲, 但是部分官员却要求群众对领导干部感恩戴德, 这从本质上是一种官本位和官老爷的作风。必须正本清源, 从源头上解决对权力来源的认识问题,摆正党群、干群关系, 践行正确的群众观和权力观。4这次风波从语言的角度来看, 就是混淆了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观。 “感恩”这个词汇放在个人叙事观层面没有问题, 但是放在宏大叙事观方面就比较不适当。这是词语使用错误折射出的人们头脑中思维的问题。
在不同的叙事层面需要使用恰当的、符合这个叙事层面的词语, 任何不适当的词语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误解, 同时还会导致说话者的观点受到质疑, 不被接受, 妨碍交流。比如, 我家有两个孩子——姐姐和弟弟。奶奶总是会跟姐姐说,“你要让着弟弟,你是个姐姐, 姐姐要像母亲那样照顾弟弟” 。奶奶出生在20 世纪50年代, 那个年代强调的姐姐角色是跟母亲一样的, 而现代社会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强调的是平等。 “长兄为父, 长姐为母”这种表达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讲太宏大了 (更何况他们的母亲——我——还健在), 而且每次都弄得姐姐很不开心, 哭着给我打电话。这个时候我会跟孩子说: “你是弟弟的姐姐, 但你更是你自己。”同时跟奶奶沟通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社会更注重保证个人的平等, 首先是一个个人叙事观, 然后才是一个宏大叙事观。不能一上来就把这个关系弄乱了, 让宏大的东西侵犯了个人的空间。在考虑断言的措辞的时候, 需要注意我们使用的词汇不能过于宏大, 但同时也不能过于微观。如何把握词语的细微差别, 还要在学习中不断体会。
(6) 词语类型混淆
词语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比如口语和书面语、俗语和文雅用语、敬语和谦辞等。词语类型混淆就是将上述不同类型的词语使用的场合弄错, 使得本应使用的词语没有被使用, 而误用了意思虽然对, 但是表达效果差别很大的词汇。词语类型混淆应该说不影响理解, 因为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描述本身是准确的, 只是表达的场合和效果不同。比如, 说明某个人已经故去, 私人、不正式且有慢待意味的场合可能会用“死了”; 私人、不正式但是隐晦一点的说法可以用“走了”; 正式一点的场合可以用“逝世”; 婉转且正式的场合可以用“辞世”; 怀旧一点的场合可以用“故去”; 皇帝的死叫“驾崩”, 皇后的死叫“薨”……用错了就会不严肃, 比如在追悼会上, 如果用了特别不正式的表达“死了”或“走了”, 虽然能够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 但是表达的效果会差距很大, 甚至引起别人的厌恶。还有一个词语在南方叫“生意”, 北方叫“买卖”, 书面叫“贸易”, 官方称“商业”……核心意思基本一样,但是给人的感觉和适用场合都不一样。
还有一些词汇是随着文明的进化不断变化, 比如“厕所”这个概念, 农村称“茅房”, 城市称“洗手间”, 大学宿舍称为“盥洗室”, 讲究一点的叫作“更衣室”……相应地, 我们在不同场合也要注意这些词汇的使用准确度。敬语和谦辞也会被混淆, 比如在校园中, 学生跟老师交谈的时候还是要尽量使用敬语, 比如称呼上用“您”而非“你”! 在跟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要用“请教”而非“交流和探讨”。无论是称呼上的“你”还是“交流”, 都是用在平等主体之间的, 用在身份、资历、年纪以及学术经历和背景差不多的人之间的, 而非用在师生之间。师生在身份、资历、年纪以及学术背景上相差太多, 如果使用词汇不正确是会影响双方的交往的。
(7) 词语的蓄意改写和衍生
以上几种关于词语使用的错误或者不当都是无意识的, 都不是说话人刻意而为的。但是, 有一种词语的现象是出于特定的目的被改写的, 甚至是衍生出新的词汇取代原来的词汇以达到特定的目的。词语的改写和衍生多数都是一种婉转表达, 也被称为委婉语, 就是用一种比较含蓄、文雅、幽默的话语来代替那些令人们感到不愉快的表达。比方说历史上曾国藩领兵出山要扫平太平天国, 结果连太平军的一个小头目林绍璋都没有打过。但是曾国藩还要向朝廷汇报战况, 经过反复斟酌之后, 他将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的表达改成“屡败屡战”, 这一字的改变塑造了一个坚韧执着的官员的形象。5还有就是针对一个可能会引起负面情绪和感受的词语, 塑造出其他的不带有消极字义的词汇来代替, 比如裁员会被戏谑地表达为: 放弃平庸员工、进行结构性优化、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等, 还有的将裁员表达为向社会输出1000名人才, 用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回馈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其实这些花式表达唯一的内涵就是裁员, 但是这些词语却掩盖了裁员的残酷性, 带有一些迷惑性。
美军也经常用各种花式表达来掩盖其发动战争的事实, 如军事介入其实就是军事侵略; 采取政治行动其实就是侵略; 可见侦查其实是间谍活动; 战略村就是集中营; 后勤打击就是狂轰滥炸; 对平民的杀戮称为敌人消耗; 把伤及无辜说为附带损伤……这些表达无疑都是对原有词汇的改写, 意图就是回避原有词汇的负面感官效果。在判断论证的时候要识别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
(8)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既是一种语言错误, 也是一种逻辑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反驳语言就能够达到推翻对方逻辑的目的。给大家举个例子。过年的时候, 亲戚串门,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 他们都说我身体看起来很好, 我说我每天都要运动。我的妈妈说:“我每天也运动, 每天来回买菜走很远, 为啥还总闹毛病呢?”我的三姨说:“我家有一亩地, 种地也是锻炼, 为什么我也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呢?”这个对话里涉及三个相关的词汇, 相近但是不一样。我说的是“运动”; 我妈妈说的是“活动”; 我三姨说的是“劳动”。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她们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因此, 我只要跟她们解释清楚活动不是运动, 劳动也不是运动, 她们就知道为什么身体总是不大好的原因了。
2. 如何使词语精准 ——下定义
上文指出构成论证的基本单位断言在词语使用上必须是精准的, 但是要想达到精准是很困难的。我们经常能够在媒体、报端、互联网上看到很多词语使用不精准的情况, 本书也对其中的一些典型情况进行了解读。词语使用得不精准影响断言的真值,也影响对方的理解, 进而也影响对整个论证的判断。在词语使用不精准的情况下, 如果还想继续沟通和交流, 就必须使这些词语精准化, 而精准化的手段就是——下定义。说话者为了让对方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意图, 可以对断言中使用的不精确的词语进行定义, 受众出于理解的需要也可以让说话者重新界定断言中的某些词语。无论是说话者主动进行的澄清还是受众要求的重新界定, 都会使用一种方法——下定义。下定义是一个重新使断言中的词语精确化的过程, 只有交流双方能够对某些关键词语达成一致理解, 才能推进下一步的判断。
下定义是指用一种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其目的是要将被定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下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 同义词定义法: 用一般人能够理解的、常见的解释被定义的词汇含义的方法就是同义词定义法, 即给出与被定义词汇具有相同含义的词语。比如阿谀的意思就是指谄媚、逢迎、讨好、奉承、恭维等。癖好就是指爱好、嗜好或者是喜好。
(2) 举例定义法: 用被定义词汇的典型例子来说明被定义词汇的含义的方法。比如哺乳动物就是指猴子、熊猫、大象等一类的动物。化学元素就是指氢、氧、氮、碳之类的金属或非金属物质。
(3) 分析性定义法: 通过指出被定义对象本质特征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明确被定义对象的属和种的方式来下定义的一种方法。我们还是用哺乳动物来举例, 上文给出的是用举例的方式给哺乳动物下定义, 如果从分析性定义法来看: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体内有膈的脊椎动物, 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的动物类群, 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哺乳动物可分为原兽亚纲、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 具有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 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两种类型。
这是三种常见的下定义的方法。分析性定义法是比较可靠的方式, 我们从字典或词典中看到的大部分概念都是通过分析性定义法获得的。分析性定义法比较本质化, 能够揭示被定义词汇的本质特征, 从而使之与其他概念相区别。只有当无法对被定义对象进行分析性界定的时候, 我们才会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定义。但是, 同时也需要看到, 分析性定义法比较学术和深奥, 辅之以其他的下定义方法会让受众获得对被定义对象的本质和形象的双重理解。比如化学元素, 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 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 其原子核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 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这个定义就混合了分析性定义法和举例定义法, 受众既可以从学术理性上了解这个概念, 掌握其本质,又可以从氢、氮、碳这些直观的物质上形象感知什么是化学元素。
下定义的目的就是明确断言中使用的词语的具体含义, 或者限定词语的具体范围, 消除歧义, 减少误解, 为下一步的论证扫清障碍。如果是表达者故弄玄虚使用一些蓄意改写和衍生的新词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 消除真实词汇的负面观感, 那么通过澄清这些词汇的含义, 也能够识别出表达者的“诡计”。
1苹果四代指的是iPhone 4。
2详见百度网, https: //baijiahao. baidu. com/s? id=1646082143807 313415, 2020年12月21日最后访问。
3参见沙拉小沙拉: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树上的生活〉, 请别拿哲学说事》 , 引自微信公众号“成长羽翼” , 微信号: chengzhan-gyuyi2020。
4详见 https: //www. yidianzixun. com/article/0Oo0h0Pi _ _ pf_ _=detail&_ _ publisher_ id_ _ =Tkvyq52RyxQKwcRpw40qtw&appid=oppobrowser&impid=-1134756418_ 1583615213287_ 0HOOju7D_n2n&s=oppobrowser, 2020年12月21日最后访问。
5详见新浪网, http: //blog. sina. com. cn/s/blog_ dbc4c4220102wdk 3. html, 2020年12月21日最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