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一) 论证是由断言构成的

2025年1月2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论证本身是一种语言表达, 无论是书面论证还是口头论证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论证是由句子构成的, 这种句子在语言学上有特殊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构成论证的。通常我们会把构成论证的句子叫作“断言”, 因此, 论证也被称为通过证明一个或多个断言 (前提) 为真, 经过推理证明另一个断言 (结论) 为真的过程。但是构成论证的这个基本单位——“断言”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称呼和表达, 英文也是如此, 这也造成了学习者的困惑。通常中文论著中将“断言”称为陈述、主张……英文的表达可以是assertion、 claim、 statement……本书统一称之为“断言”, 它主要指在口头或书面交流中, 表明自己观点的、有真假之分的论断。要想作出一个成功的论证, 断言至关重要, 因此本书围绕以下几方面对断言进行深入解析, 帮助大家理解断言以及它与其他用语的区别。

1. 如何区分“断言”与“非断言”

(1) 断言体现作者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意图

不是所有的陈述都是断言, 断言必须包含对事物的判断, 同时在判断的过程中传递观点。只有满足这样要求的陈述或者句子才是断言, 断言最常见的表述形式是: X是Y; X不是Y或者X比Y好……包含判断。我们可以通过一句话是否体现了说话者的意图——给事物作判断——来判断其是不是一句断言, 如果说话者的语句并不想要给事物作判断, 而是想要体现其他的意图, 则不是断言。

① 命令不是断言: 比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说: 完成作业! 这样的表达虽然传递了信息, 表达了观点, 但从单纯的表达来看,说这种话的人目的并不在于对事物进行判断, 而是意在让对方执行, 让对方做某事。或者这样说, 在下命令之前判断已经作完了, 父母内心的判断是: 孩子的主业就是学习! 在这个断言的基础上, 直接下命令。所以, 祈使句一般不被认为是断言, 因为本身不是判断。

② 建议不是断言: 比如你的朋友跟你说, 我们中午吃火锅好吗? 这句话也传递了信息, 但不是判断, 说话的人在说建议的时候只是提供一个选项, 至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会不会被对方接受和认同, 说话的人并不追求。当我们提供建议的时候, 这个建议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但也有可能就是一个直观的感受或者头脑中一瞬间的想法, 根本不包含判断。即便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单纯以建议形式表达出来也不是断言。

③ 请求不是断言: 比如每年期末考试的时候笔者都会收到几封邮件, 会有学生说自己考得不好, 希望老师能高抬贵手, 这就是请求。请求虽然也传递信息, 但不是判断, 只是表达希望,因为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能决定的, 学生自己作不了判断, 学生不是作出判断的主体。

④ 说明不是断言: 比如, “苹果是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水果,它胖乎乎的, 全身有一种丰收的红色”, 这是一段说明性和描述性的文字, 它不是在作判断, 作者只是描绘了苹果这个东西的形状, 并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法, 比如拟人和比喻。很多同学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用一些说明性的文字, 但是这种说明性的文字一般出现在说明文或教科书中, 议论文在表达观点和论证的过程中要使用断言这种表达。

⑤ 疑问不是断言: 还有一种语句是表达自己的疑惑的, 比方说, 你最近身体不好吗? 现在几点了? 作者并不是要作判断,只是希望从对方获得具体的信息来解答自己的疑惑, 因此这样的文字也不是断言。

(2) 断言是有真假之分的

断言是说话者对事物的判断, 既然是判断就会有判断正确的时候, 也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 因此断言是有真假之分的。在这里强调两点, 论证是建构在断言基础上的, 只有断言为真, 结论才有可能为真, 所以我们对断言识别的目的是希望寻找到真的断言。另外一点, 断言有真假之分。说话者在作出一个断言也即判断的时候, 也许这个断言从客观判断不是真的, 但是说话者追求该断言是真的, 或者说话者认为这个断言是真的, 他才说出来(当然, 某些利用逻辑谬误进行诡辩的人可能也会故意说一些假断言来混淆视听)。从这个角度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些表达是不是断言, 比如单纯的问候: 你今天怎么样? 单纯的命令: 完成这个工作, 或者关窗! 这也都不是断言, 因为无所谓真假, 不涉及判断。一个物理现象的描述、一个产品说明书都是说明性文字, 也没有真假之分。

(3) 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观点并希望获得认同

我们说话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有的时候交流的是经验, 有的时候交流的是情感, 而我们使用断言的时候交流的是观点, 是思想和思维方式。所以从断言的目的是交流、内容是思想和观点的角度也能将断言和普通的表达区别开来。比如单纯的问候, 你身体如何? 吃饭了吗? 今天天气挺好啊? 最近怎么样啊? 这些是交流, 但是交流的都是情感, 不是思想和观点。描述性的文字没有观点, 只是告诉你信息, 甚至不是交流。命令也是如此, 没有交流的空间, 命令的受众可能只能选择配合或者不配合。请求和建议也是如此, 能否获得认同暂且不说, 它们算不算一种正式的、公平的观点交流都是值得商榷的。

2. 理解断言要区分观点和事实

断言有很多种分类, 比如主观断言和客观断言。主观断言是表达个人的观点和信念, 它的内容是依赖人的认知和理解的, 客观断言的内容涉及的是事实, 不依赖人们对它是真是假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主观断言主要是主观的观点,但是客观的断言涉及的是客观事实。之所以要区分主观断言和客观断言, 原因在于我们需要在交流中判断断言的真伪, 别忘了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如果对方提出的是主观断言, 这涉及对对方的思想、认知和专业判断的考查, 这部分是可以争论的。但是如果对方提出的是客观的断言, 而且这个客观的断言还是错误的, 这个时候请果断地停止跟对方争论, 因为我们一般不在客观事实的争论上浪费时间。比如, 比尔买了一辆红色的车, 但是马克却跟你抬杠说比尔买的是一辆蓝色的车, 这时候不要争论了。因为基本事实都搞错了, 就别争论, 浪费时间!

即便是主观断言也分不同的类别, 有些主观断言涉及个人的价值判断, 个人的感受, 比如说, 这道菜太咸了, 苹果是一种很好吃的水果, 女孩应该在30 岁前结婚等, 这些可以争论, 但是争论的结果不好达成一致, 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我们要围绕那些能够越辩越明, 能够澄清认识的判断进行交流和争论, 不要围绕没有结果的争论浪费时间。所以, 当有人指鹿为马的时候, 你要清晰地察觉这是一个关于事实的判断问题, 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对待这个跟你争论事实的人。同样, 当有人试图说服你他认为蓝色是最漂亮的颜色时,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明确这种断言是关乎个人的感受且没有统一标准的, 所以你需要考虑的是“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论”。有句俗语是“不与傻瓜论长短, 常与同好争高下”, 仔细辨别不同层面上的断言,体会说话人的思维水平, 也有助于自己辨别能力的提高。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观点和事实有时候会转化, 所谓的事实在最开始没有被大家接受和没有被反复证明成为一个被接受的事实之前, 通常只是一个观点。比如最早的“地心说”, 那时候是一个事实, 日心说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出现之后产生了很多争论, 也不被很多人接受, 后来日心说得到证实,也逐渐被接受, 现在提起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这个问题, 没有人会认为这不是一个事实。因此, 围绕这个问题也就不会再产生争论。再比如进化论, 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观点, 现在基本上也被当作一个被接受的事实。很多情况下, 我们会发现事实是由观点进化而来, 与你所处时代的人们当时的认识有关系。比如人们在没有发现澳大利亚的时候一直认为天鹅只有白色的, 但是在澳大利亚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黑天鹅, 所以这个事实又被改写。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 事实和观点总是在转化的。

3. 理解断言要区分事实和虚构

断言的内容除了可以围绕观点和事实展开之外, 还有的断言内容是虚构的,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识别出这些虚构的“断言”, 从而更好地进行论证。人的大脑很复杂, 人的心理也很复杂, 有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说一些让自己很舒服的话, 然而这些话很多都是虚构的, 我们需要识别出这些虚构的内容。比如, 我曾经做过律师, 有一类案件特别有意思——离婚案件。其实离婚案件在“事”的层面处理起来并不复杂,就几个核心的事: 离还是不离, 分清婚前还是婚后财产, 是否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等。但是在“情”这个层面上处理起来就非常的复杂。很多时候, 一个半小时就能把基本事实调查清楚的离婚案件, 由于当事人深陷情绪和情感之中, 拖拖拉拉好几天也问不出相关的信息。而且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通常第一次会见的时候, 当事人告知的内容有80%都是靠不住的, 她会向你数落对方的不是, 烘托自己跟配偶同甘共苦、一路辛苦打拼, 强调自己的不容易。但是随着会见次数增多, 你会发现第二次见面就会修正很多第一次见面的内容, 直到最后, 我们能够利用证据来证实当事人说的绝大部分都是不真实的, 是自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 有利于自己的“虚构”。每次处理离婚案件都是一样的, 相较于我们最后能够核实的信息, 当事人最开始陈述的信息有时候能含有80%的水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有自我保护机制,会用虚构来给自己心理暗示, 对自己进行保护, 烘托自己的形象, 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老话讲“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有经验的律师通常对当事人的陈述都不是太往心里去, 因为水分太多, 虚构的成分太多, 自以为是太多, 只应相信有证据证实的那部分当事人陈述。但是令人感到惊奇的就是, 虚构的成分每次都远远超过那部分能够被证据证实的陈述。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家的两个孩子打架, 每个人单独陈述的时候都指出了对方的错误。但是当我深入了解他俩为什么打架的时候, 发现两个人都有过错, 但是都把过错推给了对方, 并且突出了自己的委屈。这就是人类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编造谎言来“保护”自己的体现。我们不试图分析人的心理和大脑的这层自我保护机制, 但是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用证据说话, 兼听则明。识别出虚构的断言和事实的断言也是构建论证的前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