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的概念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一样,都是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界定的, 虽然它们的实质内核是一样的, 但是表述方式各不相同。比如格雷戈里·巴沙姆 ( Gregory Bassham) 等认为, 从批判性思维角度来看,论证指的是用论据来支撑某种观点。1董毓指出满足以下三个要素的就是论证:其中一个或更多的陈述是前提, 另一个陈述为结论, 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支持的关系。2布鲁克·诺埃尔·摩尔指出, 论证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为另一个断言提供理由的陈述,被前提支持的断言就是论证的结论。3斯特拉·科特雷尔认为, 举出理由来支持某个观点,让不论是已知还是未知的听众都能信服而同意该论点, 论证中可能包含反对的意见, 但只要言之有理, 就不仅是反对而已。4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不论是哪种关于论证的定义, 都要强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 论证由前提、结论和推理构成; (2) 结论需要被前提证实, 或前提是用来支撑结论的; (3) 论证或者得出结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信服。那么综合上述要素,我们尝试给论证下一个定义: 在交流中,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 (结论) 能够得到交流对方的认同、接受或信服而提供理由 (前提) 对自己观点进行证明的过程。
无论是巴沙姆、董毓还是摩尔, 他们都从论证的构成、前提和结论的角度来理解论证,这从技术角度无可非议, 因为论证本身就是由这几个部分构成的。但是, 本书强调的论证是从批判性思维角度进行理解的, 而批判性思维是在问题的导向下, 人与人、人与自己进行互动时的思维活动,论证作为批判性思维的一部分也应当被放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中来理解。论证不是为了论证而论证, 也不仅为说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而是用这种可靠的证明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人观察和纠正自己思维误区的一个方法, 更是作为人和人交往中的思维工具。
1. 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与人交流
论证一般是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之中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人避免不了和别人交往, 如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工作,达成一项协议, 表达一个看法和观点, 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支持……在这个时候你都需要利用论证来帮助自己进行人际沟通。所以论证的首要目的是向别人传递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争取别人的认同、接受和信服。只有理解论证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时, 我们才能更严肃地组织论证, 也更能理解论证的技术手段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好处。记住, 我们不是为了论证而论证,我们论证的目的是与人交流, 让别人认同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2. 论证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相信
论证的过程是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要为观点提供论据,论据不是想当然提供的, 它是有要求的, 必须能够从论据推导到结论,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证明, 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叫作推理。为了更好地说明推理是什么, 我们要区分推理或证明与给出原因的区别。有时候我们会为我们的观点和行为给出原因,但还是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和理解, 为什么? 单纯地给出我们认为的观点或行为的原因, 是会带有主观性的, 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原因。而推理或者证明给出的原因是用来“使别人相信”的原因,是具有客观性的。举个例子, 每次美国总统大选之前都会有很多记者在街头采访, 随机询问路人的意愿。如果记者问道: “你是支持特朗普还是拜登?”路人甲回答: “拜登!”记者又问道:“为什么?”路人甲回答道: “拜登比特朗普帅。”这也给出了理由, 但是这个理由其实是主观的, 是不可信的, 不能获得对方的认同, 与采访的目的无关。但如果路人乙也支持拜登,但给出的理由是认同民主党的政策, 那么路人乙的观点是不是更靠谱一些? 如果针对美国的一项反堕胎法案在街头征询意见, 女人甲和乙都不同意这项法案, 当问及原因的时候,女人甲说: “因为我是个女人。”女人乙说: “因为这侵犯了人权。”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答案, 一个是主观的, 并不关心采访者也就是谈话对方是否接受自己的理由。一个是客观的,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 也照顾到了谈话对方的期待。所以, 同样都是给出理由, 给出原因, 推理和证明是给出使别人相信的原因, 而单纯的给出原因则是不考虑别人是否相信,只是自己相信的理由。为什么要单独把这一点拿出来说? 是因为我们每年在审查大量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 很多研究生貌似在“证明”他们的观点, 实则都是在自说自话,给出的理由都是自己认为的理由,而非能够让别人相信的理由。这样的论文没有办法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也没有办法为学术研究作出自己应做的贡献。
3. 论证和区域一联系
综上, 将论证放在人际交往中, 放在观点传递中,放在问题解决中, 放在争取使别人相信的背景中来观察, 这是论证的人文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你会发现, 论证中所使用的依据或者理由不是随意的, 它是来源于知识或者是来源于你对于世界的认知、观念、假设、潜意识……正是由于你提出的理由需要“使别人相信”,所以你必须审视你的理由或者前提, 它们是来源于你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判断, 抑或是你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信念。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你的观点能被他人接受。在分析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你会发现, 在图1. 3中的区域二论证部分又一次与区域一的专业知识模块、假设模块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论证所在的区域二并不是孤立的, 它是与区域一相联系的。
4. 论证是由问题引发的
同理, 虽然说论证总是发生在与人的交流之中,但其实, 你与别人交流的内容并不总是论证, 或许你与闺密就是在分享一些生活上的感受; 你与父母互相交代一些生活的琐事; 你与朋友没事的时候交流打游戏或者学习上的一些经验……这些其实都很轻松,你不必无时无刻都端起证明和推理的武器审视自己的结论、别人的观点以及理由。那么, 什么时候会发生论证? 一定是有一个问题发生, 你们对这个问题交换看法, 或者是一个观点或行为摆在那里需要你们作出判断并给出理由。只有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动用论证,也就是说其实论证有时候是由问题、观点、行为触动的, 我们称之为问题引导。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朋友请你吃饭,说今晚吃海鲜怎么样? 你说好。这时候并不需要论证, 也不需要审视这个朋友提出的这个观点。但如果你有痛风,或者海鲜过敏, 你可能就会对你朋友这个提议和观点说, 不好, 因为海鲜会引发我的痛风, 或令我过敏。你不能吃海鲜, 你回绝了朋友的邀请, 理由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是你根据你的病情作出的判断, 你的朋友也不能说什么。这个论证结构是:
问题:
我有痛风和我朋友邀请我吃海鲜之间的矛盾
论证:
海鲜会引发痛风
我有痛风
海鲜会引发我的痛风
所以我不能吃海鲜
所以, 当你的朋友的邀请没有引起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很愉快就答应了邀请; 但是当你的朋友的邀请引发了一个问题 (当你有痛风或过敏) 的时候, 你的论证过程就启动了。我们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说明, 论证都是问题引导的。
5. 论证是与区域三决策部分联系在一起的
上文说的是论证与区域一联系在一起, 因为论证的理由主要来源于区域一的认知模块(包含假设、专业知识等)。同时, 论证又是由问题引导的, 是通过我们所举的你的朋友请你吃海鲜和你的痛风之间的矛盾引发的。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论证同时与区域三决策模块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还是以上文朋友邀请你吃海鲜为例,我们把问题、论证和决策层面全都列出来, 你会清晰地发现:
问题: 我有痛风和我朋友邀请我吃海鲜之间的矛盾
论证:
海鲜会引发痛风
我有痛风
海鲜会引发我的痛风
所以我不能吃海鲜
决策: 所以我不能答应朋友请我吃海鲜的邀请
在这个论证中, 问题和决策是一个层面的,都是现实层面,一个是现实中的问题, 一个是对现实中问题的回应。但是论证是理论层面上的, 它是在现实问题之上的一个层面, 从理论上作出推理, 得出结论然后用结论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形成决策——我不能答应朋友请我吃海鲜的邀请。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问题无法在其产生的层面被解决。通过上述图示和例子,笔者想要阐明的是: 区域二同时连接着区域一和区域三, 这三个区域是被现实中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解决串联在一起的。很多时候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像是理论问题的一个现象和表现形式,我们需要透过这个现象分析出其在理论上或者原理上是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在原理层面解决它, 用理论或原理层面上的结论对现实中的问题形成决策。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 你去法院立案,到达立案窗口之后, 办案人员会问你什么纠纷, 因为他们需要根据你的纠纷类型确定把案件分到民事审判庭、刑事审判庭或者经济审判庭等, 而且民事审判庭还会细分成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所以,在立案阶段必须确定案件的性质和类型, 然后依据案件类型确定最终由哪个审判庭、哪个法官来审理这个案件。当立案庭的工作人员问你: “什么案件?”你回答道: “张三欠我钱。”这是一个现实中的问题,但是根据这个现实中的问题无法确定具体纠纷类型, 所以工作人员还会继续问, 因为什么欠你钱? 如果张三是因为借款欠你钱没还, 这是普通私人借贷纠纷; 如果张三是因为买房子欠你房款,这是物权纠纷; 如果张三是因为买你生产的产品没有支付对价, 那么你们之间是买卖关系, 是债权纠纷; 如果张三是因为购买你的股权没有支付价款, 那么就是股权纠纷……这些不同类型的纠纷在现实中的问题(表现) 都是张三欠了你的钱, 但是实际上它们在理论上的性质是不同的。
为什么探讨这个问题? 因为很多时候, 我们的学生在搞研究的时候,应当是从现实中的现象入手, 研究其背后的理论问题的, 但很多学生搞不明白现实中的问题和理论中对应的问题之间的关系, 抱着现实中的问题开始分析, 这样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比如,有一年我看到一篇论文题目是《× × ×规则缺失问题研究》。规则缺失是一个现象, 规则缺失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需要把这背后的理论问题透视出来。我们是没办法单独研究一个规则缺失的现象的,它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背后的理论需要提取出来作为标题, 因为我们是搞理论研究的。同理,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 也必须搞清楚这个现实中的问题折射到理论上是个什么问题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答案。别忘了,批判性思维是要求从知识、理性上给出答案, 这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个深化过程。
综上, 我们通过分析理论层面的论证和现实层面的问题及对策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同时作用于这两个层面的;更需要注意的是, 这两个层面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区域二和区域三也是通过现实中的问题及对策联系在一起的。本书也会在接下来的部分用更多的例子去阐述图1.3 中批判性思维的区域一、二、三之间的联系, 以及这三个区域与现实中的问题和对策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