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文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综合图, 按照从区域一到区域三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 现实中的生活不可能理想化地按照我们这个顺序从上到下发生, 批判性思维的各个部分其实运用起来并不是必须全都出现, 也不必然完全按照图1. 3 中的顺序。根据遇到的问题不同, 我们在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可能仅使用其中的某个区域就能解决问题。再有一种情况是, 有些问题是需要正着推, 有些问题需要逆着推, 甚至是越过某些环节推, 这是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变化形态。因此, 图1. 3仅用来说明批判性思维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以及一个最普遍的思维过程, 它在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面前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但不管怎样,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髓是不会变的。以下用几个例子来说明批判性思维的不同变化形式。
例1 逆推的例子: 隐含假设错误, 需要改变既有观念的
这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案件, 婆婆把儿媳告上法庭, 说儿媳没有履行赡养义务。在这个案件中, 婆婆的逻辑是这样的, 儿媳没有履行赡养义务, 婆婆用法律手段“迫使”儿媳履行赡养义务。这里面有一个隐含假设——它是什么? 你可以尝试思索一小下, 对的! ——婆婆认为儿媳是有赡养义务的, 为此她们吵到了法庭上。法庭的判决会怎样呢?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就要求我们不能根据想象来进行判断, 得根据知识和事实。通过查阅法条, 我们会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可见, 子女的配偶不属于赡养人的范畴, 所承担的仅仅是协助赡养义务, 法律也没有规定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负有赡养义务。因此,婆婆只能败诉。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宣扬儿媳可以不管公婆, 是要捋清楚公婆和儿媳之间的本质关系是什么。对于公婆而言, 自己的子女赡养自己是本分, 子女的配偶赡养自己是情分。老人不能用“本分”来要挟儿媳或者女婿; 如果子女的配偶对老人照顾有加, 老人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表示感谢——东北话讲要蒙情。因为, 从法律上讲, 子女的配偶是没有赡养义务的。摆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上帝的归上帝, 恺撒的归恺撒。老人既不能强求子女的配偶像子女一样对待自己, 承担相同的义务; 儿媳也不能单纯地认为自己没有法律上的责任而忽略情感上的交流和生活上的照顾。
在这个例子中, 老人的逻辑就是发生了隐含假设的错误, 她的隐含假设是头脑观念, 她错误地认为儿媳是有赡养义务的, 因此理直气壮地把儿媳告上了法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本案中, 错误发生在区域一, 这种事实简单、法律关系清晰的案件比较好分析, 推理过程也不复杂, 依据法律规定, 把错误认识指出, 进而就能把问题解决。类似的案件还有一位老人借款不留欠条, 上法院打官司败诉不能接受, 就在法院门口大哭大闹。这位老人认为,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法院为啥不保护我呢? 可是真实的情况是法律并不知道你是否借钱给他, 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法律要求债权人必须提供证据 (欠条) 来证明债务的存在。这起事件的发生, 也是因为老人在隐含假设方面出了问题。说到这里,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其实很多人头脑中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三观也是不端正的 (比如认为家暴妻子没什么的丈夫)。5-1
例2 逆推的例子: 大前提不清晰, 头脑中缺乏相应观念, 需要被构建的
由于在高校工作, 经常会面对大学生, 大学生这个群体既充满朝气, 也让人觉得稚嫩, 他们经常会问我一些我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 很有意思。比如, 曾经有同学问我: “老师, 你说我应该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作为只给这个学生上过一门课的老师, 我真是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就相当于你在吉大门口拦住我问: “老师, 我是应该坐13 路还是应该坐315 路?”这时候我得问你, “孩子, 你要去哪儿”, 对吧? 只有你告诉我你的目的地我才好帮你判断应该坐哪路公交车。也只有在你告诉我你将来要干什么之后, 我才好帮你分析你是考研还是找工作, 因为考研也好, 找工作也好, 归根结底都是为目标服务的。至于你将来适合干什么, 想要干什么, 这个事真是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别人的意见真的只能用来听听, 参考都谈不上。在这个例子中,你会发现, 只有当头脑中相应观念被良好地构建起来的时候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掉。相反的一个例子, 是我会计系的一个同学给我讲的, 他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学会计做账, 看不懂, 也觉得好烦, 大家普遍都厌学。班级里只有一个同学对这门课程感兴趣, 而且学得好。后来发现, 这个同学家里有企业, 爸爸希望他能读懂家里企业的会计账本, 所以他头脑中就有这种观念, 并且也有实习的地方, 成绩就很好。同样一个班里学习的同学, 每个人上课跟老师学习的都是一样的知识, 但是由于头脑中的观念不一样, 经历和体验知识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在我的公众号6后台, 有一位读者留言说: “老师, 我是本校2019届的学生, 怎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这也是典型的头脑中的观念没有被构建起来的例子, 我的回复是:“在做中思考,在思考中做, 逐步观察自己, 了解自己, 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然后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学生继续问我: “做什么呢?”我的回复是:“从你手边应该做和能做的事情做起, 比如学习, 比如实习, 比如社会实践, 甚至谈恋爱, 你都是可以从中学习和体会到人生的道理的……”所以, 所谓的区域一的假设部分, 其实是人们在过往的经历中形成的一些认识、观念。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些认识都是你在人生的经历中形成的, 你听、看、观察、做、经历等。所以, 只有你把自己置身在一定的环境中、事件中你才有机会听、看、观察……二是你的经历帮你在大脑中形成的这些观念有可能是好的、正确的观念, 也有可能是坏的、错误的观念。拥有正确观念的人, 我们会说这个人三观很正, 拥有错误观念的人我们会说他三观不正, 这是由于你的经历和你怎样看待经历造成的。 “孟母择邻而处”的道理说明了,人跟着什么人就学什么样子, 所以你要想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就要跟着观念正的人学习, 从事一些光明正大的事情; 反之, 总是做一些蝇营狗苟之事, 跟一些不务正业之人相处, 头脑中的观念很难端正, 除非你具备批判性思维, 能对他们的错误加以辨别, 进行反思性学习。
我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 有一年同时来了两个实习生,跟了不同的师傅学习, 其中一个师傅的办案风格就是吃吃喝喝拉拢关系, 每天带着实习生周旋于酒桌、饭局和声色场所。另一个师傅的办案风格是踏踏实实做好业务, 从不应酬, 虽然损失了一些客户, 但是也吸引了一些希望把案子做好而不讲究浮夸风的顾客。跟着这位师傅学习的实习生每天就跟着律师研究案子, 钻研法律。我观察这两个实习生, 她们在两个月以后就形成了不同的行事风格。第一位实习生认为办案子就得拉关系, 专业排在第二位, 甚至不重要。这导致其行为举止社会气、江湖气很重, 专业性相对差。第二位实习生认为办案子靠专业, 社会关系不是那么重要, 因此养成其行为举止书生气、专业性较强, 社会性较弱,江湖气没有。所以, 跟着什么人学习, 每天做些什么事以及怎样做事对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 直接导致外在行为、内在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 “注意你的思想, 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 注意你的语言, 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 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 因为它会变成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 因为它会变成你的命运。我们怎么想问题, 我们就会变成怎样的人 (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7
例3 正推的例子: 观念清晰, 大前提准确, 直接推导结果, 做决策
刘备在临终之前写给儿子一封信, 他知道后主刘禅“庸弱”, 通过这封信8, 他想要告诉儿子的是: 比智力, 诸葛亮可以甩你一条长安街, 对付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 只管祭出仁义道德这个利器, 加上“父事之”的办法, 用君臣名分制约、用道德绑架的方法来驾驭。但是刘备觉得光是写信给儿子还是不够, 于是又在临死之前把群臣叫到跟前, 当着群臣的面跟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 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你看看, 刘备是个狠角色, 这番话当着群臣的面说给诸葛亮听, 实际上是道德绑架。吓得诸葛亮急忙跪下表忠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 刘备就用道义, 采取公示9的方式钳制住了诸葛亮。
在这个例子中, 刘备的观念也就是大前提是非常清晰的: 诸葛亮聪明有才不好被后主驾驭, 但是这种人容易被道德、道义和封建伦理捆绑, 毕竟诸葛亮是读书人。刘禅无能, 根本牵制不了诸葛亮这样的人。在这种前提之下, 刘备一方面告诉儿子怎样继续管理手下这帮“能人”, 另一方面当着群臣的面逼诸葛亮承诺, 并不惜以“如果我的儿子不值得辅佐, 你可以取而代之”这样违反封建伦理道德观的话来试探诸葛亮, 更主要的是捆绑诸葛亮, 让其在群臣面前表态——他不会谋反。最后, 诸葛亮跪地承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得以让刘备的蜀汉政权多维持了一段时日。
如果说这个例子让你觉得很久远, 那么我们看一下新近的张玉环案10。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羁押时间最长的冤案, 蒙冤者在获刑26年之后获得改判。这个案件的代理律师王飞在2017 年接受委托, 经过仔细阅读卷宗之后发现: 根据现行法律, 张玉环案存在着刑讯逼供、证据与案件没有关联性、证据之间存在矛盾、被告人没有辩护人等问题。因此王飞律师从自己的专业判断出发,认定张玉环案件是一起误判, 无偿为张玉环提供法律援助, 并终于在三年之后推动该案改判。这也是律师从自己正确的专业认知出发, 对现实的情况进行推理和判断, 最终促成了该案的改判。
以上两个例子中, 你会发现决策人都是头脑十分清楚, 专业判断十分准确, 采取行动稳准狠, 最终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人头脑中对于事物的认识越正确、越接近客观真相、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准确, 就越有可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 不但能解决问题, 还能扭转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1 图尔明论证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地构建好论证的模型, 主要包括6个要素: (1) 论点 ( claim): 你所要论证的命题。 (2) 论据( grounds) : 用来论证命题的事实证据、理由。 (3) 论证 ( war-rant) : 用来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以上三点是必要因素。 (4) 支撑 ( backing): 用来支持上面“论证”的陈述、理由, 表明“保证”是真的。 (5) 反驳 ( rebuttal): 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6) 限定 ( qualifi-er) : 对论证、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定的修饰词。以上三点非必需。参见 Toulmin S. , The Uses of Argument,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pp. 7, 97, 99 100。
2 我女儿的小名。
3 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浩如烟海的, 我们只要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其他的知识可以按需检索。
4 违法是指违反除刑法之外的法律的行为; 犯罪是指违反刑法的行为, 犯罪行为后果比较严重, 会招致刑法的处罚。
5 〔英〕 柯南·道尔: 《神探福尔摩斯》 (第4 卷), 岳文楚、周可等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第232页。
5-1 说到这里, 推荐大家看一部印度的电影《耳光》, 说的就是在对丈夫家暴习以为常的印度社会, 一个女性奋起反抗引发整个印度社会反思他们这个社会的“隐含假设”的故事。
6 微信公众号“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 微信号meilinvjiaoshou。
7 See Movie: The Iron Lady, Director: Phyllida Lloyd, Production Co-manies: Pathé, Film4, UK Film Council, 2011.
8 这只是一种解读, 还有其他多种解读, 我们不纠结, 就是用它作为一个正推的例子。
9 法律上有公示原则, 是指物权在变动时, 必须将物权变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 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 以避免第三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刘备用的方法类似公示原则, 逼诸葛亮当众承诺不会造反。
10 详见新京报, http: //baijiahao. baidu. com/s? id=1674088171210 346012&wfr=spider&for=pc, 2020年12月21日最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