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 该区域是我们是否能够作出正确推理和决策的基础部分, 也就是说, 这是我们决策和推理的依据部分。
它分为两个小部分。模块一是假设(心理思维) 部分, 这部分通常在论证中都是被隐含的、不被披露的。假设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术语。在生活中, 假设通常是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一些信念、潜意识, 或者我们通常说的“三观”构成。假设有很多花式称呼,如逻辑学会把没有表达出来的、隐含的假设称为“未表达前提”, 或者在某些场合下称之为“大前提”, 图尔明论证模型1又将其称之为“支撑” (backing) 部分。不论假设被称呼成什么,被明确地表达出来还是没有被表达出来, 在逻辑学的角度上被诠释成假设还是大前提, 或者从生活上被解释成观念、信念和潜意识, 这部分都是论证前提 (理由) 的来源之一。举个例子, 你在高考之前学习压力非常大, 有一天你跟母亲抱怨说: “学习太累了, 不想学了。”你的母亲说: “孩子, 坚持, 上了大学就好了!”你母亲给你的回答就暗示着这样一个没有表达出来的“假设”——大学的学习没有那么累, 或者你想学就学, 不想学就不学, 能毕业就行, 不用非得像备战高考一样, 需要考很高的分数。再者, 比如我的女儿小时候特别不爱洗头, 每次问她: “朵朵2, 我们洗头吧?”她都会断然拒绝我说: “不要。”后来我就用了一个逻辑学的小伎俩 (逻辑谬误的一种): “朵朵, 你是洗头还是洗澡?”对于一个2 岁的宝宝, 她思索了一下说: “洗头!”当我问到“洗头还是洗澡”的时候, 我有一个隐含前提——你要么洗头, 要么洗澡, 你选一个吧。2 岁的宝宝还没有批判性思维, 还没有办法识别我的小诡计, 于是她每次都会乖乖地洗头。但是这个诡计到了她6 岁之后就不好用了, 比如我问她,“早餐吃茄子还是吃豆角?”她会反问我, “为什么不能吃肉?”我用这个例子说明, 每个人说的话、表达的观点、选用的理由其实在头脑中都有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或者是你的观念, 比如我就认为早餐应该吃蔬菜, 或者我女儿需要多吃蔬菜 (因为平时肉吃得多), 我就直接问她是A蔬菜还是B蔬菜。所以, 我说这句话的隐含假设就是我的观念, 我对生活的看法等, 你怎么命名它都行。
区域一的模块二是专业知识、信息或者事实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我们作出判断、给出理由的依据部分。我们大学的学习都是分专业的, 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将来也是要用专业知识解决我们面临的专业问题。知识是回答专业问题, 解决专业难题的依据、背景。批判性思维之所以是一种理性思维, 其本质特征在于我们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引下使用的是“知识”来作判断,而不是用感性、直观感受、主观偏好、倾向性等作判断。举一个例子, 我女儿有一个特别喜欢的脱口秀演员叫卡姆, 有一天女儿跟我说: “妈, 卡姆被抓了, 因为吸毒。”我说: “哦, 很可惜,他以后再也不能在电视上公开表演了。”女儿问我: “为什么?我很喜欢他的表演, 等他被放出来不还是可以表演吗?”我说:“宝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规定, 这种有污点的艺人是会被 ‘封杀’ 的, 不能再回到公众视野里。”我同时还在网上找到了相应的文件。女儿问: “为什么? 好可惜哦, 妈妈, 我好喜欢他的表演。”我回答说: “从个人角度很可惜, 但是从公众角度来看, 并不是这样的。有时候惩罚个人是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吸毒是很错误的行为 (但还不是犯罪), 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不会因为个人去破坏整个社会的体系和秩序的。”
请注意, 在这段谈话中, 我女儿作判断的依据都是主观感受类的, 例如, 我喜欢他, 他放出来可以接着表演; 好可惜……这些结论的背后都是小女孩的一厢情愿。而作为法学专业出身的一个妈妈, 我作判断的依据全程都是法律规定和相关权威文件, 而非个人的主观好恶。如, 因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规定, 所以卡姆即便被放出来也不能再从事公众表演; 因为需要维护公共利益进而惩罚个体的吸毒行为 (破坏公共利益), 因此卡姆需要接受惩罚。要想对一件事情作出专业的解读 (也是理性的解读)是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的, 有时候你可能不具备个别知识点3, 你也可以通过检索相关的规定——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相关文件——来形成你的专业判断。最后我还是安慰了一下女儿, 吸毒不是犯罪, 没有触犯刑法4, 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处15日以下拘留、缴纳罚款就会被放出来。你看,这条判断仍然是基于专业知识和事实, 而非主观感受。
几天后, 我刚下班, 我的女儿从房间里跑出来急匆匆地跟我说:“妈妈, 卡姆被判刑了, 你不是说他没触犯刑法, 只会被拘留吗?”我说: “哦? 是吗? 那一定是我们之前的讨论遗漏了什么关键的信息。”上网一查, 果然, 卡姆容留了4个人吸食毒品。于是我跟女儿解释道: “如果是个人自己吸毒, 是违法行为, 但是容留他人吸毒是犯罪行为。法院基于这个事实和《刑法》第354条的规定判处卡姆有期徒刑8 个月是适当的。”这个例子用来说明, 随着事件披露的信息越来越多, 我们的判断也会随之改变, 同时也提示大家, 漏掉关键的信息会导致判断出错。所以,批判性思维通常也会伴随着对信息的检索、筛选和判断、对事实的查明等活动。
所以, 给区域一做一个小结, 这是一个我们作出判断的脑力基础部分, 是我们判断理由、结论的来源, 它包含我们在之前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历中形成的信念、潜意识、观念等。它们也许是正确的, 也许是不正确的; 也许是理性的, 也许是非理性的。这部分在逻辑学或者在论证结构中通常会表现为假设 (也许也是隐含的)、大前提、未表达前提、支撑部分等。当这部分是正确的, 你的结论和理由也许是正确的; 但当这部分是错误的,你的结论和理由一定是错误的。区域一还有另外一个部分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接触的信息和事实, 这也是我们用来作判断的一个脑力基础, 通过上述卡姆的例子, 也很好地向大家诠释了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对待一个问题的不同方式, 从侧面反映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专业知识体系欠缺是无法正确解决问题的。同时需要注意, 即便你的专业知识是完备的, 但是对于事件的信息、事实部分掌握得不充分, 不正确也是会作出错误的结论的。再一次提醒大家, 区域一中的“假设”部分只能是在客观的,理性的, 接近真相的情况下才能帮助大家作出正确判断。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 这个部分经常出错。而区域一中的专业知识和信息部分也只有在知识体系完备, 对知识理解正确, 信息完全准确, 事实真实可靠的情况下才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结论, 但遗憾的是这个部分也经常出错。批判性思维会帮我们审视我们头脑中的这两个部分, 如果有问题, 它会告诉你, 至于你改还是不改,取决于你是否想成长, 成长都是伴随着痛苦的。
再给大家举一个专业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的例子。我的专业是法学, 我先生的专业是医学。有一天, 我们步行经过一段比较宽阔的路面, 马路对面发生了一起车祸, 一辆白色轿车将一位女性刮倒在地上。我俩不约而同驻足观察对面的情况, 此时我的大脑正在勤勉地调动专业知识来判断这起事故中的责任划分问题。忽然, 我耳边传来了我家先生富有磁性的声音:“没事,患者伤得不是很重。”我没料到他也正在用他的专业知识判断这起事故, 于是诧异地侧头瞅了他一眼, 问道: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先生说: “家属的表情不是很悲痛……”当然, 在这个例子中不涉及专业知识判断, 只是他的医疗背景帮他作出的一个经验判断。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同专业的人对同一个事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 捕捉不同的信息, 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区域二: 这部分是我们的技术核心区, 关于推理、论证的所有内容都集中于这个部分。
首先,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部分的发动是由“问题”引导的。也就是连接区域一和区域二中间的那个箭头。当你遇到问题——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上的; 抑或是你碰到了一个观点; 遭遇到了一个对你有影响的行为……尤其是当这个问题还特别复杂的时候, 你就需要进入到分析推理的这个部分。这个部分不仅能够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 同时也更加能够让对方明白你的观点、观点的依据和整个思考过程。也许你会说: “我为什么非得让别人明白呢?”批判性思维其实既可以帮我们内省, 反思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过程, 优化自己的思维, 同时它又是一个沟通工具。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 与周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研究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 公司员工向老板汇报工作; 研究员向国家申请项目经费……这些行为都需要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 语言文字只是一个载体, 能够说服别人认同你的是你的思维, 缜密的逻辑。所以,必须学会这一整套论证的工具, 并明白这个论证区域和上文所提到的区域一之间的关系, 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时刻需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代。
其次, 当我们明确了论证过程是需要问题引导并与区域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 我们要明白论证过程其实就是给我们面对的问题提出一个结论并且给出理由的过程。举个例子, 一个人肚子疼, 持续血便就医。医生在了解完情况之后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 怀疑是肠癌。这时候医生动用的是区域一专业知识、专业经验等作出的初步判断, 但是这样的判断毕竟不精密, 于是医生开了CT、彩超以及肠镜等检查。 CT和彩超检查结果提示“考虑cancer!”医生进一步给患者做了无痛肠镜, 并在做肠镜的过程中在患处提取了相关组织细胞, 送到病理科进一步检验。很快, 病理结果出来了, 提示腺性癌细胞肿物, 至此, 该名患者确诊, 患了直肠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个论证过程: 医生根据患者口述先动用区域一——大脑的储备作出预判; 医生有了CT检查结果、彩超检查结果; 医生有了肠镜活体做的病理结果。所有这些理由都指向一个结论——该名患者得了癌症。得出这个结论, 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或者前提支撑。这就是一个论证:
前提1: 患者口述
前提2: CT检查提示
前提3: 彩超检查提示
前提4: 肠镜和病理提示
结论: 肠癌
到此, 这个论证的过程结束, 回到问题本身, 患者在已经被确诊肠癌的基础上应当怎么决策则是区域三的范畴。在区域二,论证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过程, 对于前提、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都有着规范化的要求, 比如前提要区分事实和虚构, 观点和事实等。有些时候人们并不能准确地区分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关系, 这也会对前提是否成立产生很大的影响。观点和事实 (信息) 之间的区分也存在很多的标准, 尤其是信息,不能拿过来就用, 要学会甄别。再比如, 推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简单来说就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在推理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逻辑谬误, 只要避开这些逻辑的“坑”, 或者识别别人通过使用逻辑谬误对你耍的那些小花招 (还记得我是怎样哄骗女儿洗头的吗?) 就证明你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了。同样,根据推理的类型不同, 结论有可能成立, 也有可能不成立, 即便是成立的结论也可能表现为可靠结论或者可接受结论, 结论类型的不同直接决定将这些结论应用到现实的问题本身时应采取的决策。
在图1. 3中论证部分的左侧是对论证的要求, 其一是语言标准, 其二是思维标准。论证的语言要求是指在论证当中, 不论是哪个环节, 前提、结论、推理所使用的语言都要清晰准确, 不能有歧义, 不能含糊不清, 不能太抽象以至于无法理解……所使用的定义必须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本质, 同时注意在与交流对方(受众) 认知的同一水平上使用概念、名词、术语。这些语言环节上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论证的过程和论证的质量。
图1. 4 论证的语言要求示例
图1. 4是我儿子画画书上的一幅图画, 原意是希望引导孩子在上面画画, 给这个环境添点生机盎然的花花草草。我儿子问我: “妈妈, ‘生气’ 怎么画 (我儿子识字) ?”我很诧异, 问道:“谁生气了? 为什么要画生气?”儿子说: “不知道谁生气, 可能是小鸡生气了。”后来我拿过这本画画书才明白, 这个生气不是指情绪上的生气, 而是环境上的生机盎然。这就是语言上的歧义。语言的问题还有很多, 这里点到为止, 后续还会在相应的部分展开。此外, 论证本身也是思维的一个环节, 必须遵循思维的标准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论证, 比如清晰、准确、切题、前后一致、完整、公正等。
综上, 区域二是一个核心的技术模块, 在问题的引导下, 在区域一的作用下, 区域二开始启动 (有时候区域二和区域一互动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请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仔细体悟)。围绕问题, 区域二会给出理由, 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前提正确、前提能够推出结论的情况下, 结论才会是可靠的或者是可接受的。同时论证还需要满足语言学和思维的一些要求和标准, 克服为数众多的、常见的逻辑谬误才能够形成一个好的推理, 为后续的决策部分做好铺垫。
区域三: 这个区域我想把它称为决策和检验模块。
一般情况下, 当区域二推出了一个结论之后, 比如患者得了癌症, 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 我们不得不承认图1. 3是一个简化了的模型。通常, 在决策环节还包含推理, 比如患了癌症怎么治疗? 手术? 放疗? 化疗? 还是不治? 这就在新的问题引导下又回到了区域二的论证环节, 但是我们今天不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只是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患者得了癌症, 如果是早期癌症, 手术可以治愈的情况下, 那么患者可能采取的决策就是住院治疗。这就是在区域二得出的结论——早期癌症的基础上作出的决策。也即, 当决策过程不是特别复杂的时候, 区域二的结论就能直接导向决策。当决策过程很复杂的时候, 可能又会引发新一轮的论证推理, 这也是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的区别。
决策和检验模块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检验区域二和区域一的思维过程。如图1. 3所示, 当你根据区域二的结论作出决策之后, 会面临两个局面, 一个是决策正确, 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局面是决策不正确,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说明之前的两个环节出错了。或者是在论证环节出错了, 如前提出错、推理出错、结论出错; 或者是整个论证在语言标准和思维标准方面出错了。如果这个环节没有错, 那么再往回追溯, 是不是专业知识、信息事实方面的错误, 抑或是假设部分出的错。哪个部分出错了, 就要纠正哪个部分。就像警察办案子的时候, 循着一条迹象推不下去, 陷入僵局或者得出错误结论的时候就需要从头开始捋, 一点一点地排除。正如阿瑟·柯南·道尔 ( Arthur Conan Doyle) 所说:“排除了不可能, 剩下的不管多么难以置信, 一定就是真相。”5
图1.3里还有区域四, 指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受教育者多种能力, 这部分放在后续的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意义中展开, 在此仅为了解说图1. 3的完整性而点到为止。综上, 我们借助一幅图向大家展示了批判性思维的运作过程。诚如我们在本书的一开始介绍的那样,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概念, 可以从很多角度、层面、学科切入。本书为了方便读者理解, 也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采用的是以解决问题、更好决策这条线索将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串起来, 并将批判性思维的一些能力元素、思维元素、心理变化和思维过程适当融入 (还记得像小飞机的图1. 2吗?) , 尽量全面地展现批判性思维的整体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