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后 记

2025年1月11日  来源: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作者:田洪鋆 提供人:yehe60......

本书动笔于盛夏, 撂笔于隆冬。在敲下正文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 我回头望了一下窗外, 此时的东北已经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我喜欢下雪天, 洁白而又宁静, 尤其到了黄昏的时候, 透过办公室的窗户, 总能看到昏黄的路灯寒冷而又温柔地照着雪白的路面, 天空中飘散着雪花, 落在三三两两的行人身上, 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 欣赏着这一幅纯净而又美好的人间画卷。

我是搞法律的, 对于写作而言, 尤其对于在批判性思维指引下的批判性写作其实是一个局外人。只是2012 年被评上了硕士生导师, 开始指导硕士生; 2016 年被评上了博士生导师, 开始指导博士生, 逼迫我必须要把这套写作的方法论研究透彻, 否则我感觉有点对不起学生。于是从2012 年我开始研究论文写作,最初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怎么把这个事情跟学生交代清楚。

更大的一个转机出现在2018 年, 我自己在极度迷茫的情况下开了一个探索自己的公众号。最开始的时候我的写作范围很广泛, 自己的感受, 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主要谈育儿, 因为我自己有两个孩子, 培养他们的过程自己总是要学习的, 学习就容易有感悟, 有感悟就总想要表达。后来, 学生也会陆陆续续有问题,我想, 那就统一写成公众号的文章, 还可以一劳永逸, 不用反复解释。现在看来, 当时的想法其实是想偷懒。

指导研究生的话题很广泛, 有师生关系、有学习态度、有学习规划等, 但其中最大的一部分莫过于写作, 论文写作就像一座大山一样, 压在学生, 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身上。这一类的公众号文章受到了很多学生的“追捧”和“催更”, 这也使得后台关注的数量急剧增多。于是在全国各地同学们的问题导向下, 我的公众号开张近三年, 写了四百篇文章, 后台关注数量已经接近十万。

很多问题能够用短小的文字篇幅解决, 但很多问题则没有办法。于是, 这本书其实是在后台各位同学的各种问题引导下产生的。我个人认为, 论文写作很重要, 它是个载体, 它能培养逻辑、分析、评价、创新等能力, 这是大脑在认知层面上的提升。它还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这些我在本书中都已经一一阐述, 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 由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其实还是以知识传递为主,而写作是需要思维的, 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之下, 写作就变得高不可攀。因为光有专业知识你是没有办法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你得有思维才行1, 而现行的教育其实在思维的培养上是很欠缺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将本书的主题锁定在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写作, 因为, 思维是写作的根本, 没有这个东西, 写作也只能是照猫画虎, 何时能碰触到思维的底层本质, 全凭学生的悟性和机缘巧合。

由于高等教育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关于论文写作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论培养, 使得当今中国教育内部的论文写作环节存在很多问题。学术不端、抄袭这些情况暂且不论, 就说为什么写论文, 以及如何写作论文, 学生们其实是不清楚的。一个不清楚的事情还要做好, 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 在我国, 就产生了很多对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质疑的声音, 建议取消这种劳民伤财、于教师和学生都无意义的工作。2这不是一种微弱的、可有可无的声音, 当你在百度检索——“取消毕业论文”这组关键词的时候, 你会得到几百万个相关链接, 而这种情况让我时常感到非常焦虑。

论文写作是一个载体, 它背后蕴含着很多教育学的关键元素和能力培养。我们今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遭遇的和呈现的所有困难、困境、困惑不是因为论文写作本身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而是我们没有一套规范的方法论将它做好。这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 如果只是因为学生写得很烂, 很不用心, 态度不端正, 学术不端等就否定论文写作本身的教育价值是极其不理性的。倘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真的将毕业论文环节取消掉, 那会是对教育非常沉重的打击, 我们需要做的是面对它, 然后做好它。

在焦虑之余令我感到欣喜的是, 在中国有很多前辈已经投身这项工作, 他们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 这些成果也令我受益匪浅, 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在前辈指引的基础之上, 我选择了从思维入手来整合我的关于写作的整体构思。一方面是因为从其他角度切入写作的著作已经很多, 另一方面是在吉林大学教务处的培养之下, 我接触了很多教育学的理论, 这让我能从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来观察我研究的内容, 而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对我影响又特别大, 所以我选择这个偏本质化的角度来表达我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此外, 由于我的专业是国际法, 常年接触外文资料和书籍让我对国外大学的写作课程设计以及教材撰写并没有感情上的隔阂以及获取资料的障碍, 在翻阅了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几十所大学写作课的大纲和设计方案之后, 我更加坚定地锁定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写作这个主题, 于是, 就有了本书。

我心中有一个梦想, 也算回应我在序言中的观点,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的发展会对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配套支撑部分也一定要发展、成长。今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教育的渴求不亚于当年洋务运动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梁启超们所处的时代, 那时候实现的是中国的现代教育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 而今天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教育从1. 0 到2. 0 甚至到3. 0 的版本升级。而在这个升级过程中, 思维——这个被亚里士多德誉为“知识的知识”, 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学习习惯——在家学习, 在学校做作业。主流的、体制内的教育已经从原来的主导变成了辅助, 知识的学习已经被放在线上由学生自行完成, 在学校主要是问题导向下的“实践”, 而这是一种思维的培养。埃隆·马斯克创办了Ad Astra学校, 在这所学校中, 学习是由项目引导的, 这个项目可能是做飞机、做核潜艇、做地球探测仪、做股票分析……在这些具体项目的指引下, 学生开始学习, 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习什么知识, 需要什么公式就推导什么公式。没有现成的、流水式的教科书或者教学体系, 有的只有问题、目标、自由探索、创新和动手实践……我们不去评价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中国3, 但这是一种思维的培训和培养……这跟埃隆·马斯克本人的风格是不是很像? 对的, 这就是他的理念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

中国正处在高等教育的一个转型期, 在这个转型期中, 知识的供给大于需求, 思维的供给小于需求。但是, 这种供需不平衡终将被打破, 时代的车轮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没有留给中国的教育以停滞不前的机会, 中国教育变革的力量要么从内部破壳而生, 要么从外部被其他力量凿穿……我希望是前者, 因为这代表着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 而我更希望的是, 在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辉使命的身影中, 有我的努力、思考和贡献!

田洪鋆

2021年1月22日

1 《你为什么不会写论文? 那是因为你有知识没思维!》 , 详见公众号: 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2020年11月27日推送。

2 《本科毕业或不再需要毕业论文》, 详见公众号: 超社评, 12月4日更新, http: //baijiahao. baidu. com/s? id=1685141265579693199&wfr=spider&for=pc, 2020年12月28日最后访问。

3 这种模式比较小众, 对教师要求很高, 同时也没办法大规模流水进行教育生产, 所以可能也不适应中国目前的国情。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