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从小就在学习,有些人学习的年限还特别长, 比如我,从小学到今天都已经学了35 年, 我身边的大学生也都至少学了十几年。一般人从小学到博士毕业也大概学了有二十年, 但是我们很少问自己,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 小的时候, 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 学习好能够考上好大学, 考上好大学就能找一份好工作, 同时还能照顾家庭; 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 学习好才能上重点高中,上重点大学, 然后才能出人头地; 我们的学校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我小的时候, 满大街的标语让我们好好学习, 支援祖国的“四化建设”。
我们对这些观念没有辨别、没有批判、没有怀疑地接受了,然后开始了我们的学习历程,从小学到大学, 读完本科读硕士、博士, 最后到了工作岗位。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困惑过、怀疑过、挣扎过, 但就是百思不得其解, 学习是为了什么?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成绩特别好。有一天, 他告诉我他要退学, 不想再学习了, 因为不知道学习是为了干什么。他的妈妈苦口婆心劝他都没用, 甚至在办公室给孩子跪下, 这一幕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们的教育机构也没有能够准确地向我们传递——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反而诉诸很多宏大的目标,如为国家效力, 或者具体目标, 如为了学习知识, 但是这些目标都不能让学习者透彻地领悟和洞察学习的目的。学习者在没有搞清楚学习跟“自己”最本质和直接的联系之前,培养不起来为国效力的高大情怀, 也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坐在那里忍受学海无涯。
上述问题都是因为没有能从学习者——“受众”的角度来分析学习的目标,而是从国家、社会、父母、亲情、责任、优越的生活等其他角度来总结学习的“目标”并将其强加给学习者。我们没有把学习者作为一个普通的、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并以此来总结学习的目标,也就是说没有做到以学习者为本, 进而导致了学习这种活动中最重要的主角——学习者的困惑! 如果你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放眼他的工作、生活和全部人生去解读一个人的学习目标,你会发现人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习是能够让学习者幸福活着的唯一路径。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从而能够让自己成熟、让自己变得理性、让自己身心都能获得成长,最终能够更好地生活、工作, 更好地处理学习者与国家、社会、周遭的人、事、物, 甚至是与自己的关系。每个人只有平衡好自身和外在的关系, 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每个人都是在社会上行走的普通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令我们纠结或者不愉快的观念和行为等,甚至在大量复杂的信息面前我们也难辨真假。当人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时候, 就会迷惑、纠结, 甚至抑郁自杀。我们专业有一个博士生, 特别崩溃地找到我说, 她自己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在图书馆看了两年书,依旧对博士论文没有一点思路, 脑袋还是一团糨糊, 现在腰椎颈椎都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看着她泪流满面的脸, 我很难过, 待她平静之后我跟她说,现代意义上的努力已经有很多的维度, 天天泡图书馆看书只是体力上的努力, 除此之外, 还要有深度思考的、脑力上的努力。你看了两年的书有没有反思过自己为什么没有进展?自己每天应该看什么?应该怎么看? 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和方法? 我问她: “你知道怎么记笔记吗? 你知道怎么进行批判性阅读吗?”她摇摇头。我拍拍她的肩膀说: “体力上的努力只能感动自己,大脑知道你有没有真正地进入深度的思考。”我让她参加我给我的研究生开设的批判性阅读训练营, 她经过十天的训练跑过来告诉我: “老师, 我之前看书都是看过记不住,流水式记笔记, 现在知道怎样提取观点、总结问题、寻找论据和结论, 我以前真的是方法不对。”你看, 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带来学习上困扰的例子。
人的一生会不停地遇到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不同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几年前, 我和几个同事在一场期末考试的监考中发现一位同学作弊。被发现之后, 这位同学情绪特别激动。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不停地开解她,帮她认识到这只是人生的一场小挫折, 从中吸取教训, 改正自己投机取巧的心态, 同时安慰她, 只要肯面对自己的问题, 依旧能收获美好的未来。年轻的时候, 谁都犯过错误,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想法、心态面对这个错误。现在, 这名学生生活得很好, 每年教师节都会给我发信息, 并说我在她人生特别关键的时刻拉了她一把。相反, 2020年6月, 某大学大二学生在补考时因为作弊被抓就跳楼了,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跳楼之前给母亲发了一条微信说: “妈妈, 对不起, 不要想我了, 我配不上。”2令人惋惜, 如果当时他能以积极一点的心态面对自己的问题, 或者如果有老师能够察觉他的心理变化,陪他到思想转变的那个时刻, 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那么学习为什么能够让人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我们这里讲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学知识, 这在下文会详细介绍, 我们所指的学习是学习一种思维, 通过学习这种思维掌握一套识别事物真相的方法和能力, 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上文跳楼的那个姑娘,如果能认识到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多少少都犯过错误, 这个错误也不是不可弥补的道理, 也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其实别人也没那么多功夫盯着你犯的错误, 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过不了自己心理这道关口,作出了极端的举动, 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真是太可惜了。
综上, 我们总结一下。我们被外界强加的学习目标其实都不能真正地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如果我们从受教育者本身出发,会发现作为社会生活的普通一员, 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或轻微或严重或特别严重的问题,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就能让我们不断透过这些生活的乱象、问题和挑战的表面直达事物的本质,让我们能够经过审慎的思考, 理性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并采取正确的策略来面对这些问题。学习不仅是要学习知识, 还要学习一套透过现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受教育者在人生的长河里得到淬炼、变得通透、获得幸福。至于你的幸福是建立在为国捐躯、为社会服务、为父母尽孝,还是为家庭尽责之上, 那只是知识表现形式和个人选择的不同而已。
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139页。
2 详 见 腾 讯 网, https: //xw. qq. com/cmsid/20200609A03CYS00, 2020年12月16日最后访问。
二 我们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误认为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只有身处在小学、初中、大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有的父母还会认为, 只有高考之前学习才重要, 孩子只要考上大学就行了,大学期间学不学习、学得怎么样都不重要, 只要能毕业就行。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对学习很懈怠, 这一方面是高考压力在大学的报复性释放,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参透大学学习的本质。在大学,学习不但仍然重要, 而且更为重要; 在工作岗位、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中, 学习也无处不在, 所以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终身学习”。
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自己的, 一个是我堂妹的。我已经博士毕业在大学教书十几年了,寒来暑往每天都按部就班地看书、写作和学习。我母亲对我有一个特别大的疑问: 学习不是小孩子的事情吗? 再不济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干的事, 你一个教授、博导为什么每天都把学习挂在嘴边?我笑一笑说: “不学习就会落后, 你在讲台上就会露怯, 你也不会跟随时代与时俱进, 你也没有办法用你以前学到的知识原理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社会变化多快啊,我小的时候连电视都是稀缺物, 现在我身边的小朋友都恨不得有好几部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我堂妹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 2005 年毕业之后就去北京做了程序员,堂妹在大学学习态度其实不太端正, 她人长得很漂亮, 很注意吃穿打扮。 2010年左右, 我有机会在北京住了一小段时间, 跟她有了进一步接触, 彼时她已经结婚,每天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手里都拿一本厚厚的英文专业书, 衣着朴素, 有时间就看书。这有点颠覆我对她的印象。她苦笑着跟我说: “原以为上了大学就学到头了, 所以在学习上很懈怠,结果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学海真是无涯, 不学习新的技术、代码, 你就会看不懂程序。这个行业技术更新迭代特别快, 不进步就是等死, 今天才认识到学习的本质, 其实是‘无处不学, 无时不学’。”
单从理论上来看, 我们就应该知道, 生活的难题是比比皆是,接踵而来的, 人生在哪个阶段就会遇到哪个阶段的问题, 比如小学课业重, 辅导班多, 小孩子坐不住, 不爱学习——我姑娘就这样; 中学生偏科, 不喜欢学习; 大学生要面对挂科的担忧,失恋的烦恼,网贷的诱惑; 职场新人的积累期; 职场老马的困乏期;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 一对闪结闪离的年轻人没有学会怎么共同生活; 一对被新生儿扰乱了生活秩序的夫妻天天吵架,因为他们也没有意识到生一个孩子会给生活带来那么多挑战……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靠情绪、宣泄、抱怨、吵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只能通过学习来解决。但学校并没有教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你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 依靠自己的领悟和学校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把它解决掉。有时候,如果上一个阶段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你还可能会将它带到下一阶段, 比如从小不爱学习, 学习不是很好, 长大后想要找个收入高的工作就很困难; 如果收入不高,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孩子要辅导费,老人要医疗费的时候, 你就会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无法应付, 这样酿成的悲剧也不少。心理医生在给患者做治疗的时候都会追溯他童年的经历, 希望通过疗愈童年的创伤来解决他现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说明了问题的连锁反应, 上一环节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就一定会影响下一阶段的人生。问题的连锁反应不仅仅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很重要, 如果从一个家庭角度来看比如婆媳矛盾、从学校角度来看比如师生矛盾、从工作角度来看比如雇佣矛盾、甚至从国家角度来看比如阶层矛盾等,都很重要。如果你的格局足够大, 视野足够宽, 其实也能意识到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因疫情导致的石油危机, 进一步引发各产油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对国际石油局势的误判, 导致大批投资者买入原油宝这款投资产品, 后来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爆发, 大批投资者亏损。这说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某种非常宏大的格局之下发生的,只不过每个人关注的重点不同导致遭遇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举了这么多例子, 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停地看透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 看透了事物的本质, 你就知道你面临的问题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 你就“有可能”对症下药, 你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有可能”?因为有些人虽然看透了问题但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练习相关的技能。但无论如何, 要先看透问题的本质才能涉及解决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终身学习的本质化原因。
三 我们终身学习的是什么?
其实, 我们不但没有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就连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也没有搞清楚。前些年, 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知识就是力量”, 上学就是为了学知识。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爸妈叮嘱的也都是今天老师讲的知识学会了吗?重大考试之前, 非常流行的也是各种考试知识点的书籍, 比如“高三语文知识点”等。但是, 现在我们却发现, 很多学生上学成绩很好, 一到用人单位却工作能力欠佳,为什么呢? 他们明明是有知识的人啊, 为什么还有人把他们叫“书呆子”? 说他们“读书读傻了”……还有另外一种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法, 就是在我小的时候流传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时候高考报志愿大多数人都选择理科。直到今天, 理科招生人数依旧远远高于文科。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科技就是生产力”,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那时候,中国由于技术落后, 受尽殖民主义者的凌辱, 因此在近代中国产生了科技兴国的理念,重视现代科学思想的引入, 在教育内容上也就开始崇尚科技学习。科学技术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象是, 我国的科技水平仍然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一次, 我们一行人去莫斯科国立大学 (莫大) 参观, 一个随行的团员问我, 这莫大应该跟吉大(吉林大学) 水平差不多吧? 我心下一惊, 连忙澄清, 不光是吉大比不了莫大, 北大清华人大加起来也不行,因为莫大有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一个都没有……再说犹太人,据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统计,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 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 25%的物理奖、 27%的生理与医学奖、 41%的经济学奖。1网上有一个视频说明犹太人和中国人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的区别。2犹太人的父母在孩子放学之后会问: “你今天问了什么问题? 你有没有问到老师回答不了的问题?”中国的父母会问孩子:“老师今天都讲了什么? 你记住了什么?”正是这种提问方式背后隐含的逻辑不同, 显示了犹太人和中国人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以问题为导向的询问孩子的方式直接略过了考查记忆环节,默认并传递给孩子这样的观念——知识的掌握是基础, 我只想知道你在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有没有提问! 而提出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契机和起点。中国父母还只是停留在知识掌握的层面上来考查孩子,在这一点上, 中国人与犹太人相比, 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图0. 1 国外报道称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3
说到这, 其实我们应当明白,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超强的科技创造力也不是简单通过学习数理化就能获得的。这里面最核心的, 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相对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这也是中国教育最为某些国家诟病之处。作为中国教育的内部观察者,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上, 我们确实是不足的。批判性思维是指识别、分析、评估观点和事实,通过令人信服的推理阐明有证据支撑的结论,能够察觉并克服个人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中心主义和认识缺陷, 在问题的解决、观点的评判、信念的辨别等方面作出合理明智决策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认知技能和思维素质的总称。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学习者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检测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 在察觉到自己知识体系的缺陷时会主动学习进而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于批判性思维总是与问题的解决相关,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够习得相应的能力, 如信息检索、辨别与整合能力, 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甚至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由此学习者就具备了创新能力。而这一系列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理性化过程又被我们称为研究活动, 学习者由此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同时, 批判性思维还会作用于人的大脑、心灵。为了保持批判性思维,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探寻事物本质, 参考不同的观点, 倾听不同的声音, 从原理、知识、事实层面而非个人情感、倾向、喜好、直觉等角度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就培养了学习者开放的心态,思维的谦逊与韧性, 久而久之会培养出成熟的心智。
批判性思维起源于美国20 世纪前10 年、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繁荣于20世纪80年代; 是在大学必须教授的课程; 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 培养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从而不盲从, 不轻信, 不会受到蛊惑,不会被PUA4, 不会被操纵……在接下来的部分, 我们就正式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可以帮我们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只要具备了这种思维方式, 你就可以对学习中、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驾轻就熟, 这就是所谓的大道相通。本书尝试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大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同时努力发展一套完整的培养路径,虽然本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服务写作, 而且是表达观点的批判性写作, 但其实, 你可以将本书所阐述的方法运用到除写作之外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种场景。
1 参见搜狐网, https: //m. sohu. com/a/240355673_ 100134151, 2020年12月16日最后访问。
2 周其仁: 《了不起的以色列》, https: //v. qq. com/x/page/f08748u 6rqq. html, 8′10″处,2020年12月21日最后访问。
3 详见世界大学排行网, http: //timeshighereducation.com/cn/news/chinese-students-lack-critical-thinking-due-propaganda? site = cn,2020年12月25日最后访问。
4 PUA, 全称Pick-up Artist, 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 , 后多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这里是指通过心理控制,让对方失去理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