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幸福+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这些物质决定幸福-什么是多巴胺?如何健康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幸福的密码是降低欲望——心理学专家郑日昌-亚里士多德:真正的幸福-周国平:我们都误解了幸福的含义-叔本华|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愉快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人生的幸福算法-幸福的人生,离不开这三种核心模式+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中国式付出:过度牺牲自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幸福科学:为什么我们越幸福,压力越大-盲目追求幸福与快乐,会令人更痛苦-幸福,是一件残忍的事+通往幸福的门是什么?-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越有钱,越幸福?-哈佛教授:成功者未必幸福,幸福者多数成功-幸福会带来更大的成功-要变得更加现实,就必须关注现实-阴阳平衡:要关注优点也要关注缺点-学会感恩,我们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功-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由“物质至上”到“幸福至上”-今天你幸福吗?日本教授告诉你幸福的秘籍-「心流」--提升幸福感的秘密武器-如果幸福有公式,什么决定幸福?-哈佛大学持续75年的研究:好的社会关系,是保持幸福的唯一秘诀-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幸福2.0理论一获得持久的幸福公式-三个能立即使用的找到幸福健康的秘诀-人生的”真“幸福,从做到这”四不“开始-人生幸福、事业顺遂,关键就在这两个字——简易-哲学家:人出生就决定了这辈子,幸福始于“认命”-41岁霍启刚深情讲述:起初不懂平凡可贵,直到遇见女神郭晶晶-深度开扒:郭晶晶嫁给霍启刚八年,给霍家带去了什么影响-如何提升幸福感,让心智更自由-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前言-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第一章 你的幸福专家-让心理学再一次伟大-专家比你更懂行-可以度量的益处-幸福技术治国+第二章 重燃个人主义-幸福公式-躲进内心堡垒-幸福:个人主义的强势回归-幸福教育+第三章 工作中的积极性-幸福企业的前身-幸福心理资本-永恒的灵活性-自主性:另一个悖论-第四章 待售的幸福自我-把幸福当成习惯-做你自己-真诚性的2.0版本-成为无数可能中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五章 幸福新标准-不合理的分类-只要坚韧顽强,无须担忧其余-毫无用处的痛苦-结论-致谢+幸福-序言-致谢-第一章 惊人的事实-出人意料的幸福感-定义幸福-第二章 幸福是什么-怒放的生命-幸福的三个方面-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第四章 测量幸福-多幸福才是幸福-生活满意度理论-第五章 幸福的来源-幸福的来源:安全感-幸福的来源:生活态度-幸福的来源:自主权-幸福的来源:人际关系-幸福的来源:有意义的活动-金钱:幸福的代价-第六章 超越幸福:福祉-关于福祉的理论-第七章 跳出自我:美德和意义-意义:与重要人物和事物的联系-第八章 美好人生-美好人生由什么构成-设定优先级-与重要的人和事物建立联系-放松-避免债务-拒绝道德负债

真诚性的2.0版本

2025年1月10日 字数:3739 来源: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 作者:埃德加·卡巴纳斯 提供人:yehe60......

真诚性的2.0版本

在《幸福效应》一书中,唐娜·弗雷塔斯深刻地分析了幸福的意识对年青一代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他们深刻赞同“人必须竭尽所能变得幸福”的观点;除此之外,作者还考察了社交网络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我所选取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学和大学,在地域、种族、社会经济、宗教、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极强的多元性。然而,所有这些学校中的学生们无一例外,都同样遭受由社交网络带来的一个巨大困扰:要显得幸福。不是单纯的幸福。其实有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必须要看上去非常幸福、神采飞扬,甚至是容光焕发、振奋激昂。这种话我在美国最负盛誉的私立学校听过,在籍籍无名的学校也听过。这种言论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强制性要求,任何社会群体无一幸免地受到影响 。[……] 学生们明白,如果表现出悲伤或者脆弱会招致沉默、排斥,更甚者会遭遇霸凌。因此在社交网络中显得幸福异常重要,即便是郁郁寡欢的时候,即便是受尽孤独折磨的时候,也必须显得幸福,几乎所有和我交谈过的学生都或多或少谈及了这个问题,他们中甚至有不少人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这一话题266

芭芭拉·埃伦赖希早在十年前就曾指出幸福已成为强制性要求267,如今的社交网络似乎依然成为强制传播幸福概念的理想媒介,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浸在数字世界中的年轻人显然是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因此,作为社交网络中的成员,他们必须展现自己的积极形象,这些形象理所当然被认为是真实的。如果有谁不符合幸福的强制要求、不能或不想这样去做、不抹掉自我形象中的消极痕迹,就等同于给自己判了重刑,随后陷入对自身价值的深度怀疑中。通过唐娜·弗雷塔斯的访谈,可以看到许多人对“要显得幸福”心怀执念,“甚至已经到了极端病态的程度”268。随后弗雷塔斯针对884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73%的学生承认,“无论我的真实精神状态如何,我总是试图表现出很幸福/积极的样子”。弗雷塔斯认为,年青一代之所以将幸福内化为强制需求,是因为他们将自我形象视作可商品化、可变现的商标。79%的受访学生承认,“我知道我的名字是个商标,需要我用心经营”。另一位受访者补充说道,“我认为,社交网络是进行自我营销的完美平台。[……] 我要以自己最好的状态出现在那里”269

YouTube上的网络红人们更是将这种信念发挥到了极致。在YouTube上传视频的网络红人也被叫作vlogger,他们正身体力行地向世人展示如何充分利用名字的价值,将其包装成供上百万人消费的商标。这些低成本的小视频通常在卧室就可以完成拍摄,无论视频的主题是什么,日常生活、化妆技巧甚至电子游戏试玩体验,网络红人们首先就是在推销他们的名字,更确切地说是他们是谁:他们的声音、相貌、身形。展示自己的生活将之商品化从而换取可观的广告收益,这便是整个“YouTube经济”的逻辑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真诚、独特、激励人心的自我形象就十分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积极治疗文化从此也成为这个世界级产业的组成部分。“心理学vlog”这个新兴市场每天都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订阅者,也汇聚了越来越多的vlogger,他们通过视频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自己选择更为积极的视角来克服困难的经历,并从中获利。

颇有趣味的是,甚至“不真诚”都可以成为带来巨大利润的真诚品牌。比如网络红人PewDiePie,本名菲利克斯·谢尔贝里,是个29岁的瑞典小伙子,他在YouTube上传视频,以拍摄游戏游玩(Let’s Play)与评论影片闻名,后来主要集中上传特定题材的喜剧影片。他的订阅者已经超过了9500万,视频浏览量达200亿次,年收入高达1500万美元。PewDiePie现在有了自己的视频制作公司。“不要做你自己,做一个披萨吧,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披萨。”是PewDiePie的“至理名言”,恰恰讽刺了现代社会对真诚性的要求。因为这句话太受欢迎,PewDiePie趁势将自己的知名语录集结成册,书名叫作《这本书爱着你》,这是一本“配有精美插图、能帮助你过得更好的启示语录”合集,很快就成了畅销书。毫无疑问,PewDiePie营销的是他自己:他营销的是包装成品牌的名字,是他看上去真诚而独特的人格与世界观。的确,真诚远比缺乏真诚更好销售,尽管PewDiePie的真诚意味着他把对真诚的讽刺塑造成了个人品牌。

充分发展吧!

2005年,塞利格曼有了另外一次“灵光乍现”,不过这次不是在自家花园中,而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积极心理学家的主要活动阵地)的应用积极心理学课堂上。作为授课教师的塞利格曼与一位优秀的女大学生进行了交谈,正是这段短暂的谈话令他茅塞顿开: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幸福的理论时(2002年他在《真实的幸福》中曾为这一理论做过铺垫),忽视了幸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充分发展。2003年,美国心理学会出版了《充分发展:积极心理学与圆满的人生》,这是首部专门研究个人充分发展的指南,由两位非常重要的积极心理学家科瑞·凯耶斯和乔纳森·海伊特合作完成,塞利格曼在为此书作序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关于这个概念的更为成熟的想法。270

个人的充分发展在塞利格曼眼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一概念紧紧把握住了幸福与个人成功之间的紧密关系。271塞利格曼认为,某些成功的确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但是只有一种成功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即通过提升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收获的成功。他强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个人发展的真实情感;而在其他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误将愉悦感当成幸福。27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发展的概念让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经济学区分开来,后者通常从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幸福。另外,积极心理学将幸福定义为不言而喻的财富,有批评指出如此定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及套套逻辑[1]色彩,而个人发展的概念则能让积极心理学有力回击。尽管莱亚德等幸福经济学家坚称:不需要任何证明,幸福本就是最合理的普世目标;塞利格曼的第二次灵光闪现则让积极心理学家能够对此作出合理解释:正是因为找寻幸福能帮助个人开发出自身最大潜能、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加健康也更加成功273。然而这套说辞中的意识形态和套套逻辑似乎与幸福经济学家所言相差无几……,幸福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它在于寻找快乐,而是在于个人的努力自我提升。

塞利格曼认为,“度量幸福的标尺是个人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进个人发展”274。相当多的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人相比,真正实现了个人充分发展的人身心更加健康且生产力更高,他们婚姻美满、友情诚挚,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困难处境,抑郁风险也更低275。人不是因为成功才会幸福,而是因为充分发展才能走向成功并收获幸福——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原则。个人充分发展还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要比其他国家更加发达,更加先进。塞利格曼认为,丹麦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因为它33%的国民相信幸福是等同于个人充分发展的,而在俄罗斯,认为实现个人充分发展的国民只有6%,所以它在幸福榜单上排名靠后也就不足为奇了。276换句话说,国民充分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而不是国家发展促进了国民充分发展。

“持续的个人充分发展”是积极心理学话语的根本点,后者将前者定义为无休止的过程,只有持续保持充分发展的状态,才能使个人和社会受益。如果说个人充分发展是定义幸福个体的关键,那不仅仅是因为其包含并印证了比如自我引导、思想和情绪调节、真诚性(优势与美德)等其他概念,更是因为其完美诠释了幸福是一种基于持续自我提升的追求。我们将会发现“持续的个人充分发展”与先进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特征遥相呼应,比如不可满足性;另外,它与新自由主义的立场也不谋而合:个人自由首先应该体现为个体具有自我提升的自由。

新型“恐惧幸福者”:不停自我塑造、自我诊断的个体

正如我们在本章开始所言,自我在追寻由幸福学导演的幸福时,表现出了双重性:他们尽全力去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然而却不能摆脱自己根本上的不足感;因此,他们难以逃脱一种“自我实现失败”的永久状态,他们始终会觉得对自我的管理并不足够,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赋予生命更多的意义,在生活中也不够积极、不够顽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个体如何努力进行自我塑造,也永远无法企及理想中的完美状态,这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奇怪,毕竟幸福学假设自我总是可以提升的。

这里有个严重悖论:幸福学的首要目标是要塑造充分发展的个体,然而幸福学又是以根本永久的不足感定义自我的。这种根本上的不足感是“个人充分发展”的一个关键所在:正是不足感给予了个体向前发展的动力,帮助他表现得更好;简言之,是不足感让个体积极运转了起来。不论个人生活多么成功,真正幸福的人,总是那些不断努力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人,当然这个过程中幸福学家的帮助必不可少。这一悖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幸福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成为绝佳的无价商品,因为无休止自我完善的新自由主义理想与无休止消费的新市场经济原则简直完美契合。277于是,个人充分发展顺理成章地成为幸福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填补“不足”则是司空见惯的推销理由。不论是容貌、运动、友情、职场人际关系,还是认知灵活性、压力应对、自我肯定,所有产品暗含的理念都是:人总会有某个缺陷需要弥补或是总有某种品质需要提升,这恰恰需要新产品或新服务来实现。不想自我提升是心理缺陷的信号。因为总有旧的陋习急需改掉、新的饮食计划有待实践、新的自我评估与自我调节方法有待尝试、新的健康习惯有待培养、新的目标有待达成、新的经历有待书写、新的需求有待满足、新的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正如卡尔·西大斯托姆和安德烈·斯派塞指出,没有人是足够全能、健康或是幸福的:

为何“自我提升”能够日益占据霸权地位?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无论之前的尝试成功与否,消费者总会越发感知自己需要去尝试新方法、新建议。[……]身处消费社会,没有谁会为了一条牛仔裤而获得永久的满足感。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自我提升:一次自我提升并不能一劳永逸。我们要全方位不断提升自我,要时时刻刻都朝着状态更佳、气色更好、更幸福、更健康、更平静、更多产的方向发展,而且就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过完美的生活,也必须绝对肯定完美生活之道。278

我们承认两位作者的观点不无道理,然而当今社会似乎并不是在强调个人完美的必要性,而是意图把对自我提升的这种执念正常化。毫无疑问,幸福产业新的利益点在于制造新型的“恐惧幸福者”279,这些幸福产业的新兴消费者深信:最实用的也最正常的生活方式在于不断发掘自我,在于时刻思索纠正自身心理缺陷,从而实现持续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提升。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