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做你自己

2025年1月10日  来源: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 作者:埃德加·卡巴纳斯 提供人:yehe60......

做你自己!

真诚性被视为幸福人格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252中以克尔凯郭尔的方式和存在主义的方式定义了真诚性:真诚性,就是“做真正的自我”。罗杰斯认为,真诚性在于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而不是表面上一种态度,但在更深层次或无意识中是另外一种态度”253。他认为个人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人要意识到心理问题来源于自身,完全是个人视角问题:“直接影响或决定行为本身的不是国家制度和文化因素,而首先是(有可能仅仅是)个体对这些因素的感知方式。换句话说,决定行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感知范围”254。最终,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个体会受到引导去逐渐发现完全属于自己的能力和天赋。亚伯拉罕·马斯洛对此做了更加深入的阐释。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马斯洛提出,正是在发现自己因何而生并付诸行动的过程中,个体实现了自我:“为实现内心平静,音乐家要谱曲,画家要作画,诗人要写诗。”255正是在做自己生来要做之事以及最擅长之事时,个体实现了自我成长:运用自己内在的能力和天赋,能够让人过上心理健康的生活,一种个人充分发展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罗杰斯和马斯洛这种对真诚性的人本主义思考:对于他们而言,真诚在于“毫不掩饰地展现自我”,在于“真诚地处事为人”,在于“不找任何借口”,在于“对自己的情感和行动负责”。256同样,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带着真诚性行动、专注于自己最擅长之事的个体最终能成大事257。不过,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及之前种种运动(比如19世纪下半叶的浪漫主义运动和自由主义运动,20世纪的宗教运动和新时代运动)258所持观点相反的是,积极心理学将真诚性重新概念化,将其置于进化论视角以及实证主义视角下加以审视,最终使其演变为一种心理特征。于是,真诚性成了一个具有生物学性质的稳定特征,可以被客观地测量、分类和描述。

作为人格特征的真诚性

彼得森和塞利格曼著名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很好地诠释了积极心理学对真诚性的态度。两位作者归纳出6种“美德”和24种“优势”,它们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深刻的“生物学基础,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这6种美德和24种优势脱颖而出,因为它们是解决物种生存必要任务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包括“创造力”“坚持”“自控”“情商”“公民精神”“领导力”“希望”和“灵性”等。彼得森和塞利格曼认为,正是这些美德和优势彼此之间的定量结合定义了真诚性,它们在个体内心中催生了真诚的情感,给予他们能量和动力;其次,它们为个体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最后,作为心理特征,它们无论在任何具体情况下都会是完全稳定的。基于以上前提,积极心理学家开始大肆宣扬:个体应该天生具有这些“在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以及感知真诚与能量的方式中起决定性作用”259的心理学特征。

如此看来,真诚性必须重视;于是,无论是在私人生活中还是公共生活中,培养这种品质甚至是每天刻意显露出这种品质开始变得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表现出越多的真诚性,就越能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个人抉择以及事业中收获幸福260。真诚性让个体能够遵照其深层本质行事;因此,真诚性能够巩固自尊心、提高自我效能——至关重要的两个品质,当个体受挫或者处于脆弱状态时,自尊心和自我效能可以起到心理缓冲的作用。因此,真诚性在个人层面上意味着心理健康,在社会层面上意味着独立自主。真诚性在高度自信的个体身上尤为突出,他们不惧怕表达自己的真正身份。具备真诚品质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因为他们显得更加“合群”也更加“纯良”。在工作领域,真诚性是佳绩和成功的保障,因为真诚的个人倾向于选择自己天生适合且已经做好准备的任务。

最重要的是,真诚性作为效用的同义词,在经济领域变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假设个人根据自身品位和偏好塑造自我并试图传播此假设的市场来说,个人的真诚性正是其存在于世的基础,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准确反映出个体的身份和意愿。这并不意味着消费者更喜欢真货而非赝品261,这意味着任何消费行为都是在表达和重申一种符合自我形象的真实选择262。因此,市场的需求和幸福学的主张不谋而合,两者之间唯一的细微差别在于:市场把真诚性定义为在众多选项中做出最符合个体本质的选择的持续性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家和其他幸福学家则把真诚性定义为主导个体去做对其而言最自然、最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情的冲动。“如果有什么能让你感觉到幸福,那就大胆去尝试吧”,诸如此类话语,在广告中、积极心理学的文章中、自助题材的作品中或者十分昂贵的教练课程中比比皆是。

商品化你的真诚性:我们是如何成为品牌的

真诚性既是社会对个体的首要要求,又是科学层面上定义何为幸福之人的决定性概念,它对于指导顾客如何培养自身心理能力的幸福产业来说不可或缺。建议的形式根据提供方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学术领域就存在多种多样的方式,旨在帮助人们发觉自身被忽略的天赋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大量工具被用于实现此目标,其中不乏个人优势评估问卷和行为价值问卷等,而Happify这类手机应用负责将问卷推广到大众中间。这些工具都是治疗服务的极好案例,治疗师和客户在治疗服务过程中建立了一种交换关系,与其说真诚性是在这种关系中被发现的,倒不如将其理解为双方互相协商后共同创造的产物。

上述聚焦于真诚性的方法与自我调节、自我引导的技巧一样,其目的不在于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创伤或负面情感:它们只是为客户提供了“自我发现”的方法,这些方法易上手、不会造成痛苦而且能快速见效。总之,这些“自我发现”的办法只关注积极的经历、视角和回忆。阿历克斯·林利、大卫·伯恩斯等积极心理学家强调,“个人优势评估问卷中提出的问题,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鼓励填写问卷者说出自己那些最闪光的经历、最强烈的快乐、最伟大的成就、内心深处的身份认知还有那些自我感觉最良好的时刻”263。那些过分关注自己负面心理的人会缺乏注意力,也会在工作中较少投入。非常幸运的是,诸如个人优势评估问卷此类工具向客户承诺:只需接受几次治疗,便可深得自我发现之法,将自我反思内化为健康习惯(“帮助客户养成习惯做他们想要专心做的事情,并且让这种习惯成为自然”264)。

在教练指导、自助文学、职业咨询、商业管理咨询等专业领域,心理学家提出的建议主要在于如何把真才实干所具有的象征价值转化为强大的情感资产和经济资产。然而,如果说这些领域的专家们依赖于积极心理学的术语和工具,那么他们仅仅是对真诚性的功能进行了简明的界定:在这种语境下,真诚性只是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证明的一种有效形式,此外真诚性应该有助于打造“个人品牌”。“个人品牌”这个概念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占领了很多报纸、杂志、网站和培训项目的核心位置。丹尼尔·莱赫和凯蒂·沙利文等研究人员对其发展过程及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分析。他们认为,个人品牌推广不仅仅是员工面对经济环境动荡不安、职场个人主义愈演愈烈、责任分散、竞争激烈等状况时,为走出困境所采取的简单而必要的职业策略。前文已着重讨论过责任个人化过程,即员工逐渐开始深信自己有义务分担企业所遇到的困难,而个人品牌正是该过程的重要表征。个人主义愈演愈烈、责任分化蔚然成风的新职场因此拥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它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宣扬的“自助者必成功”神话完美契合265

打造个人品牌即自我推销,是将真诚性商品化的典型表现。它被定义为通过突出自我价值来提高成功概率及被雇用概率的艺术,结合了自我提升和真诚性两个概念来更好地“包装”个人,更准确地说,是更好地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包装”,这个过程光明正大,无须遮遮掩掩。通过将个人变成品牌,个人品牌推广要求个体明确自己有何与众不同,又因何不可或缺,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内在美德是什么,哪些个人价值可以触动他人,要运用何种策略来更高效地进行自我营销。明确了上述个人特质之后,个体将会学习自我表达与说服他人的技巧,这些技巧能让个体在试图影响他人或“管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无须多言,形形色色的商业杂志、互联网站和虚拟平台上,无数的教练和顾问纷纷宣传他们的服务,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和对个人真实能力的开发,协助客户(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成功树立个人品牌。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