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幸福+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这些物质决定幸福-什么是多巴胺?如何健康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幸福的密码是降低欲望——心理学专家郑日昌-亚里士多德:真正的幸福-周国平:我们都误解了幸福的含义-叔本华|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愉快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人生的幸福算法-幸福的人生,离不开这三种核心模式+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中国式付出:过度牺牲自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幸福科学:为什么我们越幸福,压力越大-盲目追求幸福与快乐,会令人更痛苦-幸福,是一件残忍的事+通往幸福的门是什么?-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越有钱,越幸福?-哈佛教授:成功者未必幸福,幸福者多数成功-幸福会带来更大的成功-要变得更加现实,就必须关注现实-阴阳平衡:要关注优点也要关注缺点-学会感恩,我们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功-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由“物质至上”到“幸福至上”-今天你幸福吗?日本教授告诉你幸福的秘籍-「心流」--提升幸福感的秘密武器-如果幸福有公式,什么决定幸福?-哈佛大学持续75年的研究:好的社会关系,是保持幸福的唯一秘诀-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幸福2.0理论一获得持久的幸福公式-三个能立即使用的找到幸福健康的秘诀-人生的”真“幸福,从做到这”四不“开始-人生幸福、事业顺遂,关键就在这两个字——简易-哲学家:人出生就决定了这辈子,幸福始于“认命”-41岁霍启刚深情讲述:起初不懂平凡可贵,直到遇见女神郭晶晶-深度开扒:郭晶晶嫁给霍启刚八年,给霍家带去了什么影响-如何提升幸福感,让心智更自由-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前言-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第一章 你的幸福专家-让心理学再一次伟大-专家比你更懂行-可以度量的益处-幸福技术治国+第二章 重燃个人主义-幸福公式-躲进内心堡垒-幸福:个人主义的强势回归-幸福教育+第三章 工作中的积极性-幸福企业的前身-幸福心理资本-永恒的灵活性-自主性:另一个悖论-第四章 待售的幸福自我-把幸福当成习惯-做你自己-真诚性的2.0版本-成为无数可能中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五章 幸福新标准-不合理的分类-只要坚韧顽强,无须担忧其余-毫无用处的痛苦-结论-致谢+幸福-序言-致谢-第一章 惊人的事实-出人意料的幸福感-定义幸福-第二章 幸福是什么-怒放的生命-幸福的三个方面-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第四章 测量幸福-多幸福才是幸福-生活满意度理论-第五章 幸福的来源-幸福的来源:安全感-幸福的来源:生活态度-幸福的来源:自主权-幸福的来源:人际关系-幸福的来源:有意义的活动-金钱:幸福的代价-第六章 超越幸福:福祉-关于福祉的理论-第七章 跳出自我:美德和意义-意义:与重要人物和事物的联系-第八章 美好人生-美好人生由什么构成-设定优先级-与重要的人和事物建立联系-放松-避免债务-拒绝道德负债

第四章 待售的幸福自我

2025年1月10日 字数:3132 来源: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 作者:埃德加·卡巴纳斯 提供人:yehe60......

“广告的基点只有一个:幸福。[……]不过,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在你需要更多幸福之前的这一刻。”

——唐·德雷珀

《广告狂人》

“改变的可能”这个网站上,成千上万个访客可以互相交流他们在困境中改变自我、最终成就人生的励志故事,并彼此分享掌控生活的诀窍。教练、私人顾问和“自助”题材作家借助这个平台为自己宣传,向渴望改善生活却又不想花费太多的人们提供获取幸福秘诀的服务、知识和方法。艾米·克洛弗是常年活跃在网络世界的幸福教练,每日会在网站上分享自己摆脱抑郁症和强迫症最终获得幸福的经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她意识到一切都完全取决于自己,要成为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主人,要更加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际遇:

我以前总认为幸福都是人精心营造的假象。[……]过去的每一天我都在苦苦挣扎,以致我从不敢奢望自己能过上轻松的日子,也很难想象其他人的幸福是真实的。或许我可能就是不愿意这么想。[……]我曾经酗酒,吃减肥药,希望变得更加迷人,让别人关注到我的外表,也只注意我的外表(这样他们就看不到我真正很糟糕的地方了)。我被自身的各种问题困扰,深陷其中好似囚徒。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可能再也走不出这个牢笼了。[……]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人生。尽管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逐渐战胜了抑郁。我选择永不言弃,绝不向困难屈服。然而失败总是在所难免的,但我每次都会坚强地从崩溃中重新站起身来。七年后的今天,我已成为一名斗志昂扬的职业教练,我决心要帮助你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克服一切阻碍你获得幸福的困难。你当前的处境并不重要,如果你感觉到不幸福,这恰恰说明你的生活需要些改变。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不应该生活在失去希望的阴影之中。[……]当然,有些疾病、问题和局面是我们不能掌控也无法改变的,但是如何面对、回应这些问题取决于你,在这些问题变成真正的威胁之前决定能做些什么来挽救局面也取决于你。[……]我之所以这么积极地为治疗法辩护,是因为它曾在我非常晦暗的时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便你没有被诊断出患有任何特殊的疾病,治疗也可以帮助你摆脱某种心灵上的困惑、缠绕你多年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困惑和问题很可能是阻碍你获得真正幸福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幸福,要选择为幸福而奋斗。为什么不去追求梦寐以求的生活呢?为什么不去体验杂志里描述的那种成功呢?为什么不为了世界变得更好而奋斗呢?236

与网站中其他许多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中的诸多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它再次揭示了幸福既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道德标准和心理学标准,也是人生的巅峰:一个人必须改善自我,努力奋斗,“帮助自己”,将障碍转化为机遇并牢牢握在手中,才能最终收获幸福。文章的前提假设是努力总会有收获。文章中对人生幸福、积极的时刻与脆弱、痛苦、失败的时刻进行的区分耐人寻味:前者必须要在他人面前展现出来,然而后者却被认为是失去掌控力导致的心理缺陷,是一种需要努力掩盖的不光彩表现(我曾经酗酒,吃减肥药,希望变得更加迷人,让别人关注到我的外表,也只注意我的外表,这样他们就看不到我真正很糟糕的地方了)。虽然艾米确实向读者分享了自己遇到的困难,但这与前文的分析并不矛盾:一方面,将幸福视为一场“战斗”(对抗自我以及对抗不利环境的战斗)的观念在这里被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艾米仅仅以回顾的方式揭露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她在走上幸福之路之后才决定提及这些问题,她之所以等待这一时机,是因为她想把自己的故事当作一个自我提升的案例)。

其次,这些人生故事告诉我们,所有幸福故事都采用了同样的叙事模板。此类故事的根本在于借助包容性极强的通用治疗方案去帮助任何人适应任何情况:首先要承认问题的存在;接下来要果断决定做自己的主宰;如有需要,向专家寻求帮助;另外,要像艾米那样重塑面对自身思想与情绪的方式。然而这里并未提供任何具体路径。于是,理解这种“通用方案”如何能够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并解决自己的特殊问题,成了落在每个人肩头的责任。虽然幸福学家和相关专家认为赋予生活意义对于拥有幸福生活至关重要,然而他们从未试图澄清能够赋予生活意义的究竟是什么,只是不停强调这个问题得靠每个人自己去回答。此类关于幸福的叙事缺乏实质性内容,但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因此它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也能够被许多人分享。事实上,这种叙事不否认个体的特殊性,只不过不会刻意强调罢了。

最后,跟其他同类故事一样,艾米故事的前提假设是所有人(无论其生活满意度处于什么水平),无一例外总是需要更多幸福感,幸福感在此语境下等同于积极的不断提升,而不仅仅是消极的不存在。幸福既不是人生中某个特殊阶段,也不是人生的最终阶段,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无穷无尽自我完善的过程,即个体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这类故事把个人根本上不完美的前提假设与提升自我的美好计划结合在了一起。这种语境下的个体总是不完整的、缺少某些东西的,这是因为充分全面的幸福和个人成长都是理想中才会有的,因此也是永远无法企及的。

以上这些对于正确理解我们的主题至关重要。这些观点确实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何幸福如今能在市场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商品。幸福不再只是为卖出其他商品而提出的一句简单好记的口号,也不再只是用空洞而短暂的愉悦感来诱惑老主顾的一张空头支票:幸福本身成了产品,成了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衡量个体成长和“赋能”情况的标尺。

情绪商品的供求不断增长,幸福成了这个横空出世的世界级产业中被盲目追捧的商品。这类商品不仅仅提供欢乐、平静、消遣、充满希望、抚慰人心的时刻,它的作用在于将追寻幸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存在和处事的方式,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精神,以及一种让新自由主义社会中的公民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公民” 的个体模式。

精神公民是一类崇尚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主体。新自由主义社会中拥有这种特质的公民主体本质上是这样一类消费者:追求幸福是他们的第二天性,他们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不断自我优化的能力。我们在别的著作中论述过237这种个体模式不仅与市场需求相呼应——包括一系列资本主义经济提出的要求:比如情绪的“自我管理”、可靠性以及持续自我完善;通过使用心理学和有关情绪的措辞重新组织语言进行回炉再造,这种个体模式还给这些需求赋予了全面的合理性。我们不得不把与市场紧密相连、被市场打造的幸福看作是一种标准,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这种观点来源于针对治疗文化238的一些社会学视角分析以及先前关于市场和幸福意识形态之间同质关系的研究。比如山姆·宾克利对关于幸福的现代心理学话语是这样分析的:

幸福使一种具有政治经济性质的逻辑更容易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情感的、身体的实践。表面上看来,幸福为个体注入了活力、乐观与“积极情绪”,其实,这些不过是新自由主义话语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在幸福成为每个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之后,幸福制度取代了通过他人管理自己的残余模式。个体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的良好意愿正好符合新自由主义的诉求:希望人们选择一种利益至上、保持竞争力的生活方式。239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幸福商品化的多样形式与这些商品所对应的心理学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所有这些心理学特征构成了非常幸福、功能最优的“精神公民”的典型人格。我们认为情绪自我管理、真诚性以及充分发展最能定义“精神公民”人格的三个心理学特征,也是它与幸福产业的契合点。虽然这三种特征彼此紧密交缠,我们还是要逐一对其进行研究。

管理好你的情绪!

“自我管理”是幸福个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幸福个体能够理性地、战略性地“管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达到自我激励的目的,使自己在不利形势下仍能保持不屈不挠、高效行动,最大化成功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家、以自助题材创作的作家、教练以及幸福学专家不停强调,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240许多学者承袭米歇尔·福柯的观点,对这些主张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并由此推论出:自我管理是建立在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身意愿掌控生活的假设之上的,对自我管理的深信不疑会促使个体认为自己理所当然要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事情负责。241这种责任感通过自称具有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话语得到强化,从而使“自我管理”变成了一种心理学特征而不仅仅是个人天赋,也因此让一种意识形态的要求变成了自然而普遍的品质。在幸福学家的眼中,所有个体都应该具备一种能够实现全方位自我管理的心理机制,当然这种心理机制需要以适当的心理学方法为参考,并以发展与完善自我为前提。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