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
  • 会员
幸福+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这些物质决定幸福-什么是多巴胺?如何健康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幸福的密码是降低欲望——心理学专家郑日昌-亚里士多德:真正的幸福-周国平:我们都误解了幸福的含义-叔本华|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愉快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人生的幸福算法-幸福的人生,离不开这三种核心模式+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中国式付出:过度牺牲自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幸福科学:为什么我们越幸福,压力越大-盲目追求幸福与快乐,会令人更痛苦-幸福,是一件残忍的事+通往幸福的门是什么?-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下有小-越有钱,越幸福?-哈佛教授:成功者未必幸福,幸福者多数成功-幸福会带来更大的成功-要变得更加现实,就必须关注现实-阴阳平衡:要关注优点也要关注缺点-学会感恩,我们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功-财富取决于极少的大高潮,幸福取决于较多的小高潮-由“物质至上”到“幸福至上”-今天你幸福吗?日本教授告诉你幸福的秘籍-「心流」--提升幸福感的秘密武器-如果幸福有公式,什么决定幸福?-哈佛大学持续75年的研究:好的社会关系,是保持幸福的唯一秘诀-叔本华:幸福的三个来源-幸福2.0理论一获得持久的幸福公式-三个能立即使用的找到幸福健康的秘诀-人生的”真“幸福,从做到这”四不“开始-人生幸福、事业顺遂,关键就在这两个字——简易-哲学家:人出生就决定了这辈子,幸福始于“认命”-41岁霍启刚深情讲述:起初不懂平凡可贵,直到遇见女神郭晶晶-深度开扒:郭晶晶嫁给霍启刚八年,给霍家带去了什么影响-如何提升幸福感,让心智更自由-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前言-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第一章 你的幸福专家-让心理学再一次伟大-专家比你更懂行-可以度量的益处-幸福技术治国+第二章 重燃个人主义-幸福公式-躲进内心堡垒-幸福:个人主义的强势回归-幸福教育+第三章 工作中的积极性-幸福企业的前身-幸福心理资本-永恒的灵活性-自主性:另一个悖论+第四章 待售的幸福自我-把幸福当成习惯-做你自己-真诚性的2.0版本-成为无数可能中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五章 幸福新标准-不合理的分类-只要坚韧顽强,无须担忧其余-毫无用处的痛苦-结论-致谢+幸福-序言-致谢-第一章 惊人的事实-出人意料的幸福感-定义幸福-第二章 幸福是什么-怒放的生命-幸福的三个方面-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第三章 生活满意度-第四章 测量幸福-多幸福才是幸福-生活满意度理论-第五章 幸福的来源-幸福的来源:安全感-幸福的来源:生活态度-幸福的来源:自主权-幸福的来源:人际关系-幸福的来源:有意义的活动-金钱:幸福的代价-第六章 超越幸福:福祉-关于福祉的理论-第七章 跳出自我:美德和意义-意义:与重要人物和事物的联系-第八章 美好人生-美好人生由什么构成-设定优先级-与重要的人和事物建立联系-放松-避免债务-拒绝道德负债

前言

2025年1月10日 字数:3688 来源:幸福学是如何掌控我们的 作者:埃德加·卡巴纳斯 提供人:yehe60......

2006年,好莱坞电影 《当幸福来敲门》 在全球大获成功,总票房高达3.07亿美元。这部电影根据克里斯托弗·加德纳的同名畅销书改编,作者是个大富豪,因场场座无虚席的演讲而闻名遐迩。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克里斯·加德纳(克里斯是克里斯托弗的简称)是出身于贫民区的非裔美国人,他千方百计准备证券经纪人的执照考试,目的就是想与妻子和五岁的儿子一起摆脱贫困。里根总统曾在电视上宣称,美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加德纳家的糟糕境遇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即将交不起房租、付不起账单、养不起孩子。加德纳是个顽强不屈、天资聪颖的斗士,他十分渴望能有所作为。尽管困难重重,但是他仍然乐观无比。

有一天,加德纳路过一家著名的美国证券公司,与几个大摇大摆走出大楼的员工擦身而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人,心想:“他们看上去多么幸福啊!为什么我不能跟他们一样呢?”加德纳暗自下定决心,要成为这家公司的经纪人。后来,凭借出色的人格魅力和交际能力,他终于成功地被录用为实习生。培训过程竞争异常激烈,而且没有一点收入。妻子琳达并不支持他,当丈夫说想要当个证券经纪人时,她会冷嘲热讽地说道,“你怎么不去当个宇航员呢?”琳达跟丈夫的性格截然相反:她是个怨天尤人的悲观主义者,是个可悲的、胆小怕事的人。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她一走了之,抛弃了这个家。没有妻子经济上的支持,身无分文的加德纳先是被房东撵走了,后来又被赶出了廉价旅馆。最后,他和儿子在一家流浪汉收容所勉强找到了容身之处。

尽管生活的道路崎岖不平,加德纳并没有放任自流,也没有被生活压垮:面对培训项目的经理和常青藤毕业的竞争对手,他没有将生活的困窘写在脸上,而是表现得极为出色。加德纳夜以继日,要打两份工,还要照顾儿子。他努力准备着实习期结束后的考试。有一次跟儿子打篮球,他坚定地对儿子说:“无论他是谁,千万不要让他说你不成功。如果你有梦想,你就要去守护。如果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去争取。只有这样才行。”最终,加德纳作为最优秀的实习生之一,从事了他梦寐以求的职业。在电影快要结束时,他十分自信地说道,“这就是幸福啊!”

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大获成功意味着什么?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今所谓理想的“幸福”概念,以及追寻幸福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幸福无处不在:电视里,电台里,书和杂志里,健身房里,餐盘里,营养学建议里,医院里,科技生活里,网络世界里,体育场里,家庭里,政治生活里,当然,还有商店货架上……“幸福”二字随处可见,不绝于耳。

“幸福”充斥着我们的头脑,最终以过度重复以至令人生厌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抢占了中心位置。随手在某个搜索引擎中输入“幸福”二字,瞬息之间便可得到数十万条结果。21世纪以前,我们在亚马逊网站上还只能找到三百个题目中包含“幸福”一词的书籍,而如今则足足有两千部之多。除此之外,讨论“幸福”话题的推特数、照片墙网站和脸书的发帖数同样也在呈爆炸式增长。不得不承认,如今“幸福”已顺理成章被人们视为理解自我、认知世界的重要标尺;倘若真有人想要提出质疑,反倒显得离经叛道,需要莫大的勇气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幸福”这一概念日益高频并变得愈加通俗,我们的理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再相信幸福是命运或环境所决定的,不再相信幸福意味着没有忧虑,不再相信幸福是对毕生向善向美的恩赐奖赏或是对淳朴心灵的温柔抚慰。恰恰相反,幸福从此被看作是人的意愿能实现并控制的精神状态的总和,是把握个人内在优势和掌控“真我”后的结果,是唯一值得毕生追寻的目标,是可以用来衡量生命价值、个人成败、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幸福从此被视为好公民的代名词。如此看来,加德纳的故事尤其耐人寻味: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之所以引人入胜,并非因为它诠释了什么是幸福,而是因为它呈现了哪种公民能获得幸福。1“幸福”不再是某个抽象概念,而是代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忠于自我、顽强不屈、乐观积极、勇于创新、极富情商。在电影中,加德纳被塑造为幸福之人的完美化身;而幸福则是重要的叙事线索,电影围绕某些特定的人类学前提假设、意识形态价值与政治道德塑造并激发“自我”。

反观现实生活中的克里斯托弗·加德纳,他的故事并没有随着电影的落幕而结束。加德纳的经历鼓舞着数百万人,他力图让人们相信贫富、成败、幸与不幸其实只在于个人选择,大众媒体对此津津乐道。2006年,电影中扮演加德纳的演员威尔·史密斯多次在采访中反复强调,他之所以喜欢加德纳这个人物,是因为 “他是美国梦的化身”。做客奥普拉·温弗瑞的脱口秀节目时,威尔·史密斯进一步阐述,“美国很伟大”,因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克里斯·加德纳式的人物可以生存的国家”。但是,他忘记了一点: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加德纳的传奇经历都只是特例。而且,他避而不谈美国是全世界收入不均和社会不平等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要想在美国摆脱贫穷,其困难超乎人们的想象。在美国,人们坚信悲惨命运总是个人不够努力的结果,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国家文化之中。影片正是这种普遍社会心理的最好写照:加德纳被塑造成典型的“自我成就之人”,而他努力追求社会阶层跃升的人生经历则被刻画成达尔文式的斗争过程,直到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斗争终于换来了回报。影片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唯才是用的制度之所以能够运转,是因为坚持不懈和个人努力总会得到回报。

电影的大获成功让克里斯托弗·加德纳摇身一变成为世界明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加德纳接受了几百场访问,每一次他都会分享幸福的秘密,解释电影标题中的“happyness”一词为什么用“y”代替“i”:“y用在这里是为提醒人们,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的责任心至关重要。没有人能帮到你,你的生活得靠你自己。”加德纳再次改头换面:颇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成了赚得盆满钵满的国际演说家,他开始宣传自己的成功学教义,分享自己挥洒汗水付出艰辛得以领悟到的“智慧”。2010年,加德纳被提名为AARP乐龄会[1]的“幸福大使”,这是一个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万会员的非营利组织。加德纳传达的信息很简单: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和相应的技能,人就可以在自我塑造、自我雕琢之后完成蜕变,而幸福也可以被创造、被传授,最终被人们牢牢握在手中。

加德纳所言明显是自相矛盾的。他既声称幸福与个人责任(你自己、你的责任心、只有你的责任心最重要)紧密相连;与此同时,他又称人们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需要像他这样的专家做向导。加德纳陷入了人类自我重塑的迷阵,他所鼓吹的即使“自我成就”的人也需要教育和指引本身就是悖论。此外,他的言论毫无新颖之处,只不过是重拾早已根深蒂固的社会传统,这种传统混合了意识形态、伪精神性与大众文化,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市场中贩卖的商品是关于自我蜕变、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的故事;这是某种意义上激发情感的意淫作品,其目的在于塑造人们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看法。这些大肆宣扬可以帮助人们得到幸福的、圣人传记式的故事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层出不穷:从19世纪中叶的塞缪尔·斯迈尔斯[2],到19世纪末的小霍雷肖·阿尔杰[3],到20世纪50年代的诺曼·文森特·皮尔[4],再到90年代的奥普拉·盖尔·温弗瑞[5],他们无一例外不在讲述着这样的故事3

实际上,追求幸福不仅是美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其主要政治视野之一。美国无所不用其极地鼓吹、输出、传播这种“憧憬”,妄图借助专长于“自助” 题材的作家、各种各样的人生导师、商人、基金会和其他私人组织、电影业、脱口秀、名人,当然还有心理学家等大批“非政客”的介入来实现此目标。直到最近,它才开始从典型的美国政治视野拓展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世界级产业,在自然科学、实证科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了。

《当幸福来敲门》一书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推销个人成功故事的肤浅书籍和好莱坞电影,因此这本书并未引起什么反响。但时至21世纪初,形势已然改变,靠着美国提供的大量资金成立于1998年的积极心理学,开始试图向全世界解释为什么追寻幸福不该只与美国人民有关。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应该把全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幸福的渴望与追寻看作自我实现的最强烈表现。他们声称,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心理学证实了某些可以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生活的因素确实存在,无论是谁,只要听从“专家”既简单又可靠的建议,就可以从中受益。诚然,这种理念并不新鲜,但是鉴于给出建议的是心理学家,我们似乎必须严肃对待。短短几年时间,积极心理学取得了其他任何学科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学在诸多大学中成为重要课程,而幸福在众多国家成为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

有了积极心理学,幸福不再被视为模糊不清的想法、乌托邦式的目标或难以企及的奢望。恰恰相反,它成为可以普遍实现的目标,成为可以定义成功人士必要心理条件的概念。事实证明,幸福人士身上的特征顺理成章地与加德纳这样的人物高度吻合。像加德纳一样,他们独立、真实、积极成长;他们生来就拥有坚定的自尊心和极高的情商,他们乐观、坚韧、具有创新精神。由此看来,《当幸福来敲门》的确是一部“高质量的积极心理学代言电影”。

积极心理学在21世纪初的出现,让人们把加德纳的说教奉为纯粹的科学真理,而不再只是呼吁他们振作起来对自己负责的伎俩。积极心理学的忠实信徒使出浑身解数,赋予其一种科学合理性,让积极心理学不再备受质疑。受益于此的不仅包括许多举足轻重的机构组织、众多跨国公司巨头,还有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世界级产业,这个庞大的产业所要推销的理念与加德纳在受邀演讲时所表达的观点并无二致:只要选择更加积极的视角看待自身以及周围环境,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创造自己的生活,也都可以实现最好的自我。对许多人来说,追寻幸福从此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用科学的方式来面对它,对社会和心理学都将大有裨益;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性只不过是幌子罢了。个人得以成就自我、社会得以进步的承诺看似美好,但其背后被掩藏的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基本的辩解性特征、令人不安的用途及事与愿违的负面影响。

怀疑论者和批评家们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会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其外表也往往具有欺骗性,这门科学以及它向世人许下的华丽承诺,值得我们带着审慎态度近前一探究竟。

如涉及版权,请著作权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或支付费用事宜。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