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中有一人嗓子发痒,这无疑是感冒的前兆,在朋友的推荐下,这位作者服了Zicam,结果真的没患感冒。这是Zicam起的作用吗?或许是的。但仅仅因为他服了Zicam之后没得感冒就得出结论Zicam预防感冒,就犯了错误:在此之后,因是之故。我们可以说:“我服用了Zicam,感冒没有发作。”但我们不能说:“我服用了Zicam,它阻止了感冒发作。”
人们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如果我们读到由一个感冒患者服用Zicam而构成的“临床试验”,我们不禁会失声大笑。但如果一个朋友告诉我们他服用Zicam后预防了感冒,我们也会服用它。而从逻辑上看,由一个病例构成的“临床试验”和来自一个朋友的经历并没有区别。
一般地说,不可采信来自一个朋友的说法或仅由一个主体构成的临床试验,其理由在于,无法控制各种变量,因而无法计量该结果是否由偶然因素或巧合的无关因素导致。
科学家通过关注普遍的因果陈述来解决这个难题,如:“Zicam减少了患感冒的次数”。命题“Zicam让我预防了感冒”是关于具体的因果事件的陈述,基于这样的陈述很难建立科学理论。“我叔叔因为吸烟而得了肺癌”是具体的因果事件,而“吸烟导致肺癌”是普遍的因果陈述。科学主要研究普遍的因果假说。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理解普遍的因果陈述和具体的因果事件。至少有些普遍的因果陈述可以从统计角度来理解从而可以对其进行科学的验证。例如,“Zicam预防感冒”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不是Zicam能预防每一次感冒,而是对于人类而言,服用Zicam和减少感冒的次数之间,具有并非偶然的关联性。基于这样的理解,“服用Zicam可预防感冒”为真并不排除你服用Zicam后依然患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