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两种修辞技巧很难归属上面各类,所以单独进行介绍。
5.5.1 替代证明
替代证明(proof surrogate)是这样的表达手法:仅表明某个断言有据可查或有典可循,而不引用所说的证据或典籍。有时人们无法证明所断定的主张,但在行文中暗示可以证明之,或者至少表明有支持该主张的证据或典籍,却又不具体指出该证明、证据或典籍到底是什么。为了使某判断更具权威性,人们常用“据消息人士说”这样的表达。消息人士是谁?何以知道他们是消息人士?提出该主张的人又是如何知道他们是消息人士的?人们有时也会用“显而易见”引出一个绝非显而易见的判断。这样的表达让接收信息的人以为该观点对他人都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不让自己显得比别人笨,即使对之有疑问的接收信息的人也只好把疑议埋在心底。
广告中大量使用“研究表明”的表达。但却不告诉我们其中涉及哪些研究、研究是否足够好、研究主体是谁,或者任何其他的重要信息。下面摘自《华尔街日报》的文字就运用了替代证明:
我们希望美国的政治家们正密切关注加拿大魁北克的全民公投……结果显示加拿大人对公投一致反对。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将人归之以类而不作为个体看待,美国的选民会感到厌恶。
可能确实“有充分理由相信”美国选民会感到厌恶,但文中并没有说明任何一个理由。除非有更多的证据,否则我们只能认为该引文所描述的“厌恶”,只是在撰文者看来美国选民应有的适当态度。如果没有语境的支持,这样的断言就毫无意义。
请记住:替代证明只是替代品,它们并不是真正的证明或证据。或许的确有这样的证明或证据,但在其尚未展示出来之前,系争议题仍然没有得到支持。充其量,替代证明只是草率的调查研究。也不排除最坏的情形:替代证明只是宣传。
5.5.2 重复
宣传的本质就是简要并不断重复。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
我们无意树立戈培尔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但不得不承认,戈培尔正是抓住各种可能的机会,利用“重复”的招数向人们灌输着他的观点,并因此取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即使在今天,商业广告和政治竞选中,不断重复也往往起到了遮蔽、麻痹人们批判性能力的效果。人们往往仅仅因为某种观点不绝于耳便不知不觉开始相信。批判性思维者要提醒自己:信念源于证据和论证。初听起来并不可信的主张,不会因为千百次的简单重复而提高其可信性。
5.6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进入数字化年代之前,人们往往利用摄影作为证据。但即使在当时,也有各种手段对影像进行处理,从而操纵着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也有一些图像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就足以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你或许还记得2005年时,佛罗里达的特里·夏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关注她到底是否成为“永久性植物人”(PVS),关注她可否恢复知觉,无论苏醒与否。她的家人所录制的录影带显示,有时候,母亲来临时她是有所反应的。身为心脏外科医生,当时的参议院多数派领导人比尔·弗里斯特看完录影带后断言:看起来夏沃女士对视觉刺激有反应,另有一些医生认为,虽然人们常常误以为这是有意识的反应,但PVS所呈现的面部表情并不是有知觉的表征。夏沃死后的尸检表明,她的大脑萎缩到正常大小的一半,而且遭到严重损害,包括她的视觉皮层——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她已经失明了。她在临死前有知觉的说法在医学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说到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录影带也可以是模棱两可的,人们可以对其做多种解释。一些观看者所留下的是错误的印象,他们对影像所做出的断言被证明是假的。(图片、录影或其他形象从技术上讲不存在真或假,但针对影像所作的断言有真假之分。)
媒体
达施勒敬礼
这看起来是参议院前任多数党领导人汤姆·达施勒最为尴尬的时刻。这张图片能让人对达施勒产生反感,但这是技术处理的结果。下文中有具体解释。
有些人不甘寂寞,他们以各种方式处理图像从而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网站http://schools.hpedsb.on.ca/sg/trenton/FakeImages/介绍了一些手段:
·精心处理形象(例如,添加、删减和合并)
·不改变图像但配以引人误解的文字说明
·精心选择拍摄角度从而使信息失真
·未经获准(作者姓名、许可)与正式形象不一致
·电影剧照:脱离上下文,基于错误的描述
·把造型剧照当成实际事实
·虽然是真的但提前摆好了“造型”
·100%数字虚构
拓展
保持冷静!
一旦熟悉各种试图给我们施加影响的修辞技巧,或许会让你拒绝考虑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含有强烈倾向的论证或断言。但无论断言的真假,也无论论证的好坏,其语言表达中都难免带有修辞技巧。记住:修辞技巧本身不是我们接受某个立场的理由,但这并不意味着运用了修辞技巧的表达中都没有陈述理由。看下面反对利用动物进行试验的例证:
给其他有感知的、对人无害的生物强加剧烈痛苦是错误的行为。所以,所谓的科学家在无辜的动物身上进行触目惊心的虐待狂式的实验是道德上的犯罪,他们就像希特勒及其纳粹虐待狂。
批判性思维者不会简单地把这段文字斥为疯狂的叫嚣或情感的随意宣泄,他们会注意到其中也包含着有益于理解问题的推理。
上文中“达施勒敬礼”,是彻彻底底处理的结果。看起来,汤姆·达施勒(时任参议院多数党领导人)不知道该如何向国旗敬礼,或者不能区分他的左手和右手。实际上,他做的是正确的,只不过有人把他的形象左右对调了,这样看起来他在用左手而不是右手敬礼。但有两个线索可以发现照片做了手脚。眼尖的人不需要批判性思维就可以发现。首先,达施姆已婚带有结婚戒指。如果敬礼的是左手,我们就该看到他的戒指。第二个线索更能说服人:他西服的扣子在后面;男人衣服的扣子都在衣服的右侧,所以穿好以后总是左侧在上压住右侧。这张照片里,达施勒衣服的右侧在上压住了左侧。这说明不仅他手的位置不对,衣服的左右侧也被对调了位置。
我们并不指望在阅读报纸或浏览网站时你总能识破呈现在眼前的处理过的图片。实际上,我们也做不到这一点。有些照片是如此精心处理的结果以至于没有人能发现问题所在。那批判性思维者能做什么?答案还是之前说过的:多加小心!要意识到虽然多数人打算善意地告诉你他的确相信的,但想愚弄你的也大有人在。
本章总结
·说服,就是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
·常见的修辞手段很多,其中包括如下技巧:
·委婉语对事情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粗直语强调事情的负面因素。
·闪烁其词是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贬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刻板印象是没有正当理由地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暗示是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情的反面。
·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
·嘲讽是广泛使用的营造尴尬境地的修辞手段。
·夸张是过分夸大。
·修辞性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通过在事物间建立不恰当的联系来说服。
·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
·重复:不断出现的见闻往往会错误地增加我们的信任度。
·修辞手法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自己很客观。
·有些修辞手法,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地运用。我们只有在接收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带有偏向的运用。
·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