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介绍4种带倾向性的修辞技巧(rhetorical devices)。
5.1.1 委婉语和粗直语
在表达方面,语言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不久以前,人们还用“旧车”来指称已经使用过的汽车,但目前的趋势是在旧车交易市场上使用术语“二手车”。出售旧车的人希望这个新名词能使潜在购买者不要想到待售的车之旧——“旧”可能让人想到“破旧不堪”!旧车经销商的新术语“二手车”,就是一种委婉语(euphemism)——一种中性或正面的表达,而不是一种引起负面联想的表达。在影响人的态度方面,委婉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如果把对外国元首的暗杀企图描述为“抵抗”,就会减轻人们的不认同感。对于那些为反对某国政府而战的人,你可以用中立语言“反抗者”或“游击队员”来表达,但为了赢得人们对他们的支持,则可以用委婉语“自由战士”来描述他们。对于政府可能启动“增加税收”计划,选民可能很快以“猛增税收”对之做出否定的回应。美国国防部的前身是美国战争部,美国国防部与美国战争部所履行的职能完全相同,但目前的名称更有利于维持公共关系。
与委婉语相对的是粗直语(dysphemism)。粗直语被用于影响听众或读者对某事产生负面态度,或者用于减少其可能引起的积极联想。与“游击队员”或“反抗者”相比,“自由战士”是委婉语,“恐怖分子”则是粗直语。
现实生活
死亡税
华盛顿特区的税收改革领导人,葛罗夫·诺奎斯特在该机构组织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超过70%的美国人理直气壮地反对死亡税。他们认为这是最坏形式的双重征税,你一生都在纳税,政府还要在你死后再征税。”
当然“死亡税”是粗直语。遗产税并不是针对死亡征税,而是针对被继承的财产征税,不过是在被继承人死亡后征收而已。纳税人并不是死者,而是继承人,继承人尚未就该财产纳过税。
委婉语和粗直语的运用往往带有欺骗性或者至少暗含欺骗性。上文所举的例子都是这样运用的。但使用委婉语也有其正面的、建设性的意义。委婉语能让我们不直接谈论敏感话题或完全避开敏感话题,有时委婉语可以让我们不带敌意地结束理性的商谈。使用委婉语也是礼貌的体现:如果你正和刚刚丧夫的遗孀说话,使用“去世了”比使用“死了”就更为得体。因此,是否合理地使用委婉语和粗直语决定于使用它们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事实本身就是令人发指的,即使对其作中立的报道也会令人恐怖。“莉茜用斧子杀害了她的父亲”该报道所使用的语言堪称中立,但所报道的关于莉茜的事实却令人恐怖。对令人不快的、邪恶的或令人发指的事实的中立报道,并不当然地应该被视为使用粗直语言的修辞手法。
5.1.2 闪烁其词
闪烁其词(weaseler)是规避或化解风险的一种语言手段。闪烁其词的表述,有助于稀释、淡化所面临的批评,也给提出断言的人在遇到挑战时留有逃脱的余地。
无疑,语词“高达”是我们最常见的闪烁其词的表达,尤其是在广告中。“每加仑高达5英里多”、“一星期减重高达10磅”等表达并没有做任何真正的承诺。实际上,无论你的确减重10磅还是你的体重根本没有减轻,“高达10磅”的陈述都可以站得住脚,这要归功于“高达”及其理解。
媒体
利用统计数据进行暗示
依据(提出的)计划,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将平均纳税9.9万美元。
——《华尔街日报》
哇!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纳税人,真值得同情!看起来很显然,他们收入的一半都要用来纳税。
让我们再看看《新共和党》(2003年2月3日)的言论:“《华尔街日报》引用的统计数据没有意义,这就像断定美国60岁以上的男性平均有3个性伴侣”。比尔·盖茨等拥有巨额财富的人都是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人。
一则电台广告说:大西方金融公司对于活期账户将多支付高达12%的利息。
且不说“高达”的闪烁其词,到底在承诺支付多少利息这一点上,该广告也涉嫌欺骗。除非你听得特别仔细,否则你会认为将对活期账户支付12%的利息。但“多”字才是关键之处。如果目前的利息是3%,那么大西方金融公司比3%“多支付高达12%的利息”,也就是支付大约3.33%的利息。与初听起来的12%实在相差甚远。
让我们假设统计表明:98%的美国医生相信使用阿司匹林是儿童雷氏综合征的成因,另外2%的医生不相信这一点。如果我们就此宣称“有些医生不相信阿司匹林与雷氏综合征有关”。我们不必为自己说错了而承担责任,但我们的说法可能会误导并不了解详情的人。“有些”这个表达可以让我们推诿出错的责任。
有不少闪烁其词的词语,如“大概”、“可能”、“也许”、“可能是”,可用来做出暗示。通过这些语词,可以暗示又不必真地宣称某人所持有的判断。通过说“贝里奥特有可能说谎”,我们暗示而不直接宣称“贝里奥特说谎”(也许这是难于辩护的判断)。“贝里奥特有可能说谎”(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贝里奥特或许会说谎”等都是通过闪烁其词来暗示的例子。
当然,并非所有这样的用法都是闪烁其词。可以用于闪烁其词的那些语词也恰恰构成了判断中的限制条件。使用同一词语,在某一语境下是闪烁其词,而在另一种语境下则可能完全不是。如,在侦查一宗犯罪时,侦查人员听完史密斯对一系列事件的解释后对同事说:“当然,史密斯有可能说谎”。这并不是闪烁其词的表达,而是其职业操守中的适度注意。“可争议的是”、“很有可能是”等限制性语词,既可用于闪烁其词,也可以被合理、恰当地运用。像“据说”这样的语词,虽然也可以在正确的语境中为诚实目的服务,但更常见的是使用于闪烁其词的场合。因此,我们审查句子中的限制性语词:表达者是在做合理的限制呢?还是在做暗示?或是在闪烁其词为自己留下可以推诿的出路?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借助于评估表达者、语境和主题。
5.1.3 贬抑
贬抑(downplayer)就是试图降低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及意义。刻板印象、修辞性比较、修辞性解释以及暗示,都可用于贬抑某事。例如:“不必在意皮尔斯先生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他是个自由派。”就试图利用刻板印象来贬抑皮尔斯先生以及他在课堂上所表达的观点。还可以通过有意插入特定词语或其他手法来进行贬抑。把前面的例子修改为:“别在意皮尔斯先生在课堂上说了什么,他只不过是又一个自由派罢了。”短语“只不过是又一个”更进一步地诋毁了皮尔斯先生的身份。为此功能服务的修辞手法,被称为贬抑。
用于贬抑的最常见的语词是“只不过是”和“只不过”。如果基姆告诉你她在武术中是黄带级别,而她姐姐只不过是绿带级别,那你会很自然地假设黄带的级别比绿带的高。也许,基姆使用的“只不过”让你有权做出这种假设。基姆用这个词贬抑了她姐姐所取得的成就的意义。但请注意:基姆姐姐的绿带实际上有可能代表更高的段位。如果被问及这个问题,基姆可能会解释:使用“只不过”,仅仅是因为她姐姐用于练习武术的时间要长得多,但结果并没有领先她很多。无论基姆这样是否可为自己脱身,她都运用了贬抑的手法,试图抹杀她姐姐的成就。
“所谓的”也是典型的贬抑。例如,我们可能会说:做出诊断的那位女士是“所谓的医生”。这种说法贬低了她作为医生的可信性。加引号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她在函授学校拿到了她的“学位”。
引号用于贬抑,不同于用来表达讽刺。例如:约翰“借了”汉克的伞,而汉克打那以后就再没见过他那把伞。该例中的引号用于讽刺而不是用于贬抑,它要表达:这根本就不是借。但是前例在“学位”上所加的引号,以及在更前面的例子中“所谓的”的使用,都是为了贬低它们所谈的主题的重要性。而且像“只不过是”和“只不过”一样,这并不是难以识别的。
很多连词,如“然而”、“不过”、“仍然”和“但是”等,也可被用于贬抑它们前面的判断。此类贬抑用法与前面提到的贬抑方法相比显得更为微妙。比较下面由两个相同的判断组合而成的判断:
1.这些植物排放的毒气的确造成了可怕的悲剧,但我们必须记住,这种杀虫作物是“绿色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绿色革命”已经为数百万人提供了食物。
2.虽然杀虫作物是“绿色革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而“绿色革命”已经为数百万人提供了食物,但它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植物,其排放的毒气制造了可怕的悲剧。
这两个语句之间的区别也许并不像运用“只不过是”和“所谓的”时那么明显,但这两个版本表明作者所支持的并不相同。
语境可以决定一个表达是否使用了贬抑。“查韦斯仅以6票的优势取胜。”“仅”可以是对查韦斯胜利的贬抑,也可以不是,这取决于6票优势的微弱程度。如果有上万人投票,而查韦斯赢了6票,那么“仅”这个词看起来完全恰当:查韦斯差点失败。但是如果投票是在一个譬如20人的委员会中进行,那么6票就是相当悬殊的差距了(如果每个人都投了票,那将是13票对7票——几乎是2比1了),在此情形下用“仅”这个词来说明投票结果,则明显带有倾向性。运用这种倾向性的修辞手法,就是为了降低查韦斯与对手所获选票差额的重要性。
正如前面所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杜绝倾向性的表达。这些手法能提升写作质量和趣味,但需要避免被倾向性表达不恰当地影响。不管表达者对语言的操纵是否微妙,都要注意语言操纵可能对你产生的影响。只要保持警觉,你就可以减少无意间被聪明的表达者欺骗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