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已经注意到我们所说的“论证”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争吵或争辩。尽管激烈的意见交换不免会伴随争辩,但这和批判性思维之间有一定距离。批判性思维中的论证,往往并不需要两个人,我们往往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论证。当我们评估自己的论证的时候,就在进行批判性思维。
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看起来像论证、前提或结论的都是论证。
2.5.1 图像
图片并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电影也不是。你的iPhone手机有很多功能,但它并不能产出前提、结论或论证。论证的两个构成要素前提和结论都是用或真或假的陈述句来表达的。图像可能是动态的、扣人心弦的、优美的、复杂的或现实的,但它们没有真假的特征。电影是真的吗?这是没有意义的问题。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达都不可能作为前提或结论。任何不能用有效、无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也都不是论证。前面提到的图片或影像既不可能是前提、结论,也不可能是论证。
不能作为前提、结果或论证的还包括情感、感受、风景、神态、姿势、咕哝、呻吟、贿赂、威胁、娱乐以及说唱。由于它们会使你对某些事物形成意见和判断,也许你会把它们当成前提,但起因并不是前提。起因并不是一个命题:它既不真也不假,所以它不能是前提。
2.5.2 “如果……那么……”所连接的句子
“如果你现在洗车,那么车上将会有泥点。”这样的句子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前提,其结论是“你不该现在洗车”;上述语句也可以是一个论证的结论,其前提是“天在下雨”。尽管这个语句既可以作为前提也可以作为结论,但它本身并不是论证,论证既要有前提也要有结论。虽然这个语句有两个构成部分,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本身都不能作为前提或结论。如果佳美拉对K.C.说“如果你现在洗车”,佳美拉所说的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同样,如果她说“那么车上将会有泥点”,所说的也不能以真假来衡量。所以,在这两种情形下佳美拉所说的都不能作为前提或结论。
2.5.3 对事实的罗列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貌似论证的论证实际上并不是论证。下文只是一系列事实的罗列:
身份信息的失窃较上一年度增多了至少10倍。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如何轻易地获取他人的社会安全号码、银行账号等信息。当地警方提醒大家谨防他人接近上述信息。
尽管这些断言的主题相近,但没有任何一个断言为其他断言提供理由,因而不构成一个论证。但下面的文字就不同了,你能否看出其中包含着论证:
过去一年中学会窃取他人身份信息的人成倍增加了,所以你比以往更容易成为窃取信息的受害者。
这里的第一个断言作为理由为相信第二个断言提供了支持。这两个断言就构成了一个论证。因为窃密者数目的增加为更容易受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5.4 A因为B
语词“因为”有时连接事情的原因,也有时候引出论证的前提。麦克身穿湿漉漉的泳衣走进了旅馆的大厅,看下面的两个陈述:
1.麦克穿着泳衣,因为他刚游完泳。
2.麦克刚游完泳因为他穿着泳衣。
这两个表达都有形式:“X,因为Y”。但1是揭示麦克穿泳衣的原因,2是论证麦克刚游完泳。只有2的表达才是论证。可以这样区分:1中的“因为”引出的是解释,2中“因为”引出的是证据。
要真正理解上述两个句子之间的区分。虽然论证和原因/结果的表达都运用句式“X,因为Y”,但其相似之处仅止于此。从根本上说,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等。论证与解释是根本不同的思考。论证一条狗身上有跳蚤和解释狗身上有跳蚤的原因是不同的思维。论证暴力犯罪的增加也不同于解释犯罪率升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