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用的“批判性思维”这个术语,并不是下列术语的同义词,如“好思维”、“艰难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构建论证”、“解决问题”或者“超越常规的思维”等。当人们已经做出上述或其他思考之后,才是批判性思维登场的时候。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考,特别地,批判性思维是针对你自己或者他人就特定情形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估。不得不遗憾地说,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能告诉你:你是否该养只狗,你该支持谁当总统,全球变暖是否为真以及为什么你的汽车不能发动。但是,针对前述每一个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确能够帮助你识别不好的理由。请注意,我们说的是“的确能够”而不是“或许可以”。毕竟,理性往往会屈服于一己之利、一厢情愿的思维以及其他种种诱惑,另外,我们难以避免自己的思维不受各种认知偏见的约束。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没有达到本书所列的标准的推理是不值得接受的。通读本书并不断实践、应用在书中所学到的,是你走出思维误区的开端,也是你不断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
本章总结
当我们对形成结论的推理进行评估时,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维。人类在很多方面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冲动而采取行动。即使不这样,我们也难免会在疲惫、低落、愤怒、被一己之利或情绪左右时做出重大决定。本章的一个主题就是,我们的思维往往受制于不曾预期的心理因素,其中有一些是我们自己难以察觉的。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批判性思维或者批判性思维是没有效用的训练呢?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不总是清晰思考、客观权衡的纯粹理性动物,我们要按照合理的标准来评估自己的推理。
本章探讨过的其他概念如下:
·断言:用陈述句所表达的信念(判断、观点)就是断言或陈述。
·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其真假不依赖于思考者的看法的断言是客观断言。不具备前述特征的断言就是主观的。
·“事实和观点”:人们有时候称真实的客观断言为“事实”,用“观点”指主观断言。
·“关于事实的断言”:一种客观断言。说一个断言是“关于事实的”并不是指它是真的,而是指:它的真不依赖于思想者认为它真。
·道德主观主义:道德主观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在谈论事物的道德属性时,所有的断言就纯粹是主观的。“世界上的事并没有好坏之分,是人的想法做了这样的区分”。
·论题:问题。
·论证:论证由两部分组成:为结论提供支持的前提以及被前提所支持的结论。
·“论证”:有时候人们用论证这个词表达的实际上是论证的前提。
·论证和论题:论证的结论所表达的是,经过考虑之后的关于论题的立场。
·认知偏差:影响人们信念形成的心理因素,本章探讨的认知偏差包括:
·信念偏差: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
·可得性启发法: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假定自己的观点和周围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观点大致相同。
·从众效应:指人下意识地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消极偏见:指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损失规避: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圈内偏见:认为属于自己圈内的人与圈外人不同的认知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行为。
·服从权威:只听从权威指令的倾向。
·过度自信效应:过高估计自己对于问题答案的正确性概率的认知偏差。
·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指人们在与他人相比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真:关于这个问题没有唯一标准答案,本书也不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我们在常识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一个断言如果不是假的,就是真的。
·知识:本书认为,如果你相信某事为真,而且排除合理怀疑地证明了它的真,而且没有理由认为你是错的,那就可以断言: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