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用论题这个概念,指的就是问题。摩尔比帕克高吗?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是在提出一个论题:摩尔是否比帕克高。换一种说法,我们是在探讨断言“摩尔比帕克高”是否为真。就像我们已经讨论过的,有些问题或论题是客观问题或论题(objective question or issues)。摩尔是否比帕克高就是一个客观问题,因为它的答案并不依赖于我们怎么想。
另有一些论题是主观的。我们已经解释过这一点。西蒙·科维尔的衣着是否得体就是一个主观论题。
讨论论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到底什么是论题。我们将会发现,在实际情形中,准确识别到底什么是有问题的断言(即论题到底是什么)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往往是困难的。我们识别论题的困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从有意混淆到含混的术语以及思想本身的混乱等。
让我们来看看沃伦·哈丁总统在就职演说上的一段话:
我们曾毫无准备地错过了面临的实际挑战,现在该考虑如何让我们所有的公民都加强公民责任并增加我们的成就。
你能理解哈丁的意思吗?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因为这些话根本就不表达任何意义(美国讽刺作家亨利·路易斯·门肯曾将之描述为“通过手势而明白的冠冕堂皇的废话”[1])。我们将在第3章中具体深入地阐述关于如何理解一个断言的意义。
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论题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无从评价支持或反驳该论题的论证,如果我们不知道一个论题到底指的是什么,对于进一步解决关于论题的争议就会束手无策。对于“在别的空间上是否生活着和你一模一样的人?”这个问题,何种证据能支持你回答有或没有呢?没有人能给出答案(除非接受高等物理教育的人们之间在技术使用相关的术语,否则,当提到不同的“空间”“平面”或“宇宙”时,人们都会不知所云)。对于“我的手表之所以能起闹铃的作用,是不是因为一个看不见的精灵在里面工作呢”,这也是一个让我们无法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的论题。
并非只在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时才会出现论题模糊的现象。政客们总是喜欢咏叹:“向往自由是人的本性”,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无疑深得人心,但仔细推敲起来不禁会问:到底有哪些证据支持这个说法呢?
我们并没有说只有那些通过科学测试或实验的方法去解决的论题才值得考量。道德方面的论题就无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解决。数学难题、历史问题、重大的哲学疑难等都无法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求解。上帝存在吗?有自由意志吗?上帝是否存在以及有无自由意志到底有什么不同?法律问题、美学问题等一系列众多问题都是不能仅仅借助科学方法就能给出答案的。我们谈论这些主要是要说明,如果要让自己或者他人认真思考某个问题,要让批判性思维者认真对待某个问题,就必须考虑到底哪些因素与问题的答案有关。
[1] 全美广播公司(NBC)《会见媒体》节目,2005年1月16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