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语大词典》中是这样定义谬误(fallacy)的:
1.欺骗,欺诈,诡计,陷阱。
2.欺骗的,擅长误导的,不可信的。
3.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言辞,强词夺理。尤其是指逻辑上的瑕疵,材料或者形式上的,破坏了三段论。
4.误导性的观点、错误。尤其是基于错误推理上的观点。同样也指被欺骗。
5.诡辩性的,不合理的,错误的,错觉。
人们的思维方式通常是自欺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有“谬见”的思考者。知道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是错的无疑很痛苦,人类为此发展出了抵御这种痛苦的方法。
心理学家称之为“防御机制”,即人们否认或忽视事实以避免痛苦。防御机制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启动应用的。它的启动是不可预见的和无意识的。这些防御机制包括压制、投射、否认、合理化和刻板印象。
界定谬误
提到说服的诡计,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要是每一个诡计都能有一个简短合适的名字就太好了,这样的话,当一个人使用某一诡计时,我们就能立刻以此为依据对他做出惩罚。不幸的是,人们有无限多的把戏来掩饰不良的推理,模糊事件真正的进展,使不怎么样的思考看起来似乎还不错。此外,当不良推理支持人们的观点时,尽管这个推理再怎么不合理,也不会遭到人们的反对。这好像是人们无意间默认了在追求权力、金钱和地位的道路上,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一样。任何言论、想法、心理操纵和建构,只要能够证实人们情感上支持的观点,它就是合理的。人们越是支持这一观点,想要用推理和证据撼动这个观点就越难。
正如我们之前所讲,人类心理通常是目光短浅的、不自由的和从众的。与此同时,它又是擅长自我欺骗和合理化的。人在本质上是高度自我中心、社会中心和自私自利的。人们的目标不是获取事实而是获取好处。不是通过理性过程来获得自身的观点信念,而是反感理性批评。盲信、担心、偏见和自利是人类思维的主要特征。自我欺骗和缺乏自控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特点。这些破坏了人们思维的完整性。如果你指出大多数人的错误,他们可能会暂时沉默。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就像橡皮筋一样,这是暂时的拉伸,不久后还会回到原样。
这就是培养思维品质对人类发展如此关键的原因。没有长期对心智的培养,人们不会产生深刻、成熟的思维。当人们的观点受到威胁时,人们会自发地按照原始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这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战争的历史中都能得到证实。事实上,在任何深入探索人类心理的历史中都能得到证实。
因此,掌握识别普遍说服诡计的方法很重要,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在他人身上,谬误是说服和操纵他人时难以识别的思维诡计;对于我们自身,谬误是自欺的工具。本书中,我们会关注一些最常见的思维诡计和陷阱。有时这些诡计是良好思维的“仿制品”,例如,虚假两难就是真实两难的“仿制品”。我们会在处理概括和比较中的错误时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错误和谬误
你也许会问,“谬误会不会是犯错误呢?”它难道不会是有时我们无心所犯的错误么?答案是肯定的。有时人们难免会犯错误,但他并不想欺骗任何人。要检验人们是简单犯错还是有意欺骗非常容易,指出他所犯的错误,观察这个人面对自己思维错误时的反应。在没有改变的压力时,他是回到原先的谬误呢,还是真的被说服了?如果这个人回到原先的谬误,或者产生新的合理化观点来解释自身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人是利用谬误来获取利益,而并非只是简单的犯了个错误。
没有穷尽的谬误列表
要给出穷尽所有谬误的列表是不可能的。人们经常使用的思维诡计、圈套和陷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探讨。本书中,我们呈现的只是最常见、最容易辨识的谬误。我们的列表和分析也没有什么研究权威性可言,这只是人们思维常见问题的列表。看看你是否能够在此表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谬误。人们在思考时经常:
●头脑不清晰,思维混乱
●匆匆下结论
●没有思考含义
●忘记自身的目标
●不现实
●关注琐事
●没有注意到冲突
●使用不正确的信息
●问含混的问题
●回答含糊
●问含沙射影的问题
●问不相关的问题
●没有注意到他人的假定
●做出不合理的假定
●错过关键观点
●使用不相关观点
●产生混淆观点
●产生肤浅观点
●措辞不当
●忽视相关观点
●没有从自身之外的其他角度来看待问题
●混淆不同类型的话题
●没有识别出他人的偏见
●思维狭窄
●回答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
●根据错误或不相关的信息下结论
●只用支持自己的信息
●做出与自身经验不符的推理
●歪曲数据,不正确地呈现
●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做的推理
●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做出错误决定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
●思考得不准确
●思考得片面
●思考得过于简单
●虚伪地思考
●思考得肤浅
●思考得不合理
●种族中心的思考
●自我中心的思考
●无法解决问题
上述谬误很少能完全归入一般谬误之列。然而,上述列表对于我们理解一般谬误和区分谬误的合理推理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所有的谬误都源于思维方式的滥用,而通常这种滥用还被视为是合理的。例如,概括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另一个则是通过类比和隐喻来进行比较。我们研究谬误,就从具体的概括和对比开始,之后会关注一些最常用的谬误。
我们没有空间具体阐述所有的谬误,在本章节中,我们会阐述44个诡计。这些诡计是人们为赢得辩论和操纵他人而使用的不道德策略,它们是“肮脏的诡计”。那些成功使用这些诡计的人能够准确地操纵他人,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己的推理是合理的。
错误的概括化
作为人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抽象和概括的世界中。我们用来命名和界定事物的所有词汇都是心理概括活动的产物[1]。可是,正如语义学家所提醒我们的那样:“牛1不是牛2也不是牛3”,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有其独特性。巴特勒主教用至理名言向我们陈述了这一道理:“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能成为其他事物”。[2]
尽管事物存在独特性,我们用来分类的词汇却忽略了事物的独特性,仅将目光关注在事物的异同上。照此,我们在谈话时频频使用的词语如桌子、椅子、牛、乌鸦、人、诗歌、社会运动等都具有概括性。尽管我们能够谈论单个的桌子、影子、牛、乌鸦、人、诗歌和社会运动,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在以数不胜数的方式进行概括。我们概括性地谈论所有令我们感兴趣的事情:生死、爱恨、成败、战争与和平。
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因识别出谈话中的一个概括化例子就欢欣雀跃。我们应该清楚概括化只是交流基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能够通过思维方式来建构自身的概念。
概括之所以成为谬误,要么是根据太少见的例子达成了结论,要么就是达成结论的例子不够典型。例如,如果我们在罗马旅游时遇到了三个非常风趣的意大利人,我们不能就此推断意大利人都是非常风趣幽默的。
但是,并不是根据少量事实做出的概括就是不可信的。例如,如果你赤手摸到一个热炉子,这一次的经历足以使你知道,“不要赤手摸热炉子”。根据这少数的经验,你也足以得到概括性的结论,“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过热的物体。”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证做出合理的概括呢?答案是我们需要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概括。要概括的群体越复杂多样,要做出合理正确的概括就越难。例如,做出关于青蛙的概括比做出关于家狗的概括要容易得多;同样地,概括家养狗比概括人类要容易得多,因为人类的行为是多元化的。
以自己为例思考一下:
你出生在某个特定文化当中,生于特定时间的某个特定地点。把你养大的父母有着特定的信念。你与生俱来的特质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你的成长过程。你和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和你周围的人)。你还会和有不同观点、价值观、遵从某一特定规范禁忌的人结成联系。正是因为这些影响,你成为一个复杂独特的个体。因此,在概括自己时要小心谨慎,在概括他人时也一样。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人类进行概括。我们和他人有共同的特点。根据我们对人们心理的了解,我们能够做出以下概括:
(1)了解心智潜力和局限对人们思维的发展是必要的。
(2)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自我中心和种族中心的思维倾向。
(3)大多数人不愿去了解他们的社会限制和这种限制中的种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著名的研究——米尔格拉姆实验[3]证实了人们服从权威的倾向。尽管权威无权惩罚人们,也没有权力要求人们一定要服从,可权威要求人们做“不道德”的事时,服从还是会发生。
另一著名的敌人镜像研究表明了人们思维上的缺点和不足。互为敌人镜像发生在两个群体为同一目标产生冲突的时候,冲突的双方都将优点归于自己,缺点归于对方,认为我们是“可靠的、热爱和平的、可敬的和人道的”,对方是“邪恶的、好战的和残忍的”。[4]
我们可以轻易地在每日新闻中找到这种现象的例子。这些新闻中充斥着对自身的积极报道和对对方的无情讽刺。自夸概括能够迎合人们的自我,因此受到欢迎,也很容易被相信;类似地,出于同样原因,对对立群体进行消极概括也会受到欢迎。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不想面对自身的恐惧,也不想面对对立团体成员的不信任,所以,我们选择忽视。阻碍我们心智发展的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思维是这一切内心纠结的根源。
[1]例如,当我们称某人是“女性”的时候,我们在她的特质中形成抽象,关注她和她同性别人共同的特征。几乎所有的词都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抽象,抽象是我们人类特有的行为。因此,抽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概括的作用很简单。没有概括,我们就无法对事物做出解释。事情产生的原因我们可能就无法理解。我们会一直处于一个迷蒙状态中,不能将事物联系起来。因为概括只是简单地通过“抽象”词语将我们不理解的事物与理解的事物进行类比。
批判性思维如何帮助我们形成抽象和概括呢?答案很简单。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抽象和概括,进而影响我们推理的质量。
那么又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误用了抽象和概括呢?答案同样简单,因为人们对抽象和概括理解得很少。大多数人并不懂得推理。没有批判性思维,个体不知道如何形成合理、有用的推理和概括。个体不知道灵活应用抽象和概括,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规范地使用这些抽象和概括。
[2]Joseph Butler(1692—1752)主教是一位神学家和作家。
[3]See studies by Stanley Milgram at www.Stanleymilgram.com.
[4]See studies by Jerome K.Frank,et al.,www.globalcommunity.org.